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研究

2017-11-16 06:25
电影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动画片题材少数民族

王 芳

(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提到中国动画,国内外的评价仍多停留在“中国动画学派”创造的辉煌,从1956年特伟提出“走民族化道路”的口号至今算来已有60年,应该说早期先辈们对中国动画的发展有清晰、准确的考量,并以此创作出了许多中国民族特色鲜明的佳作,傲居世界影坛。中国万氏兄弟创作的孙悟空受到日本著名动画导演手冢治虫的迷恋,而今中国动画却向美日动漫大国取经;中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族神话资源丰富,美国借鉴中国元素制作出了《花木兰》《功夫熊猫》,日本也有利用中国白蛇传说创作的《白蛇传》,中国却不再延续历史辉煌。中国动画发展路在何方?这成为中国从事动漫研究与创作的人员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题。历史告诉我们——走中国民族特色之路。民族的即世界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民族特色化道路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创作由此展开。

一、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的源起

1922年万氏兄弟创作的《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自此中国动画拉开了帷幕。中国动画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启蒙阶段(1922—1945)、稳定发展时期(1946—1956)、初步繁荣期(1957—1965)、低谷时期(1966—1976)、第二次繁荣期(1977—1989)、变革时期(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中国动画几个阶段。启蒙时期的中国动画主要以万氏兄弟创作的动画片为主,更多地停留在对动画本体艺术上的探究。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双百”方针文艺政策的指引下,国内文艺创作特别是影视、动画艺术开始探索本民族特色发展之路。在1956年特伟创作出《骄傲的将军》后,动画艺术创作领域提出了“走中国民族化道路”的口号,自此中国动画开始创作出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动画作品,在世界影坛享有“中国学派”的美誉。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作为中国动画大家族的一员,在形成中国民族风格动画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动画片《木头姑娘》以蒙古大草原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一个老木匠把一棵枯树制作成了一位木头姑娘,随后画匠、银匠、牧人分别赋予木头姑娘容貌、首饰及生命,当牧人打算带着木头姑娘离开之际,却遭到了木匠、画匠及银匠的阻拦,最终在牧羊少年巴特尔机智的裁决下众人皆大欢喜的故事。影片在短短的20分钟里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发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有趣故事,同时也使观众领略到了大草原上的风土人情。影片将视角放在观众关注较少的蒙古族生活场景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收到了良好的视听效果和评价。此后又先后出现了根据壮族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改编的《一幅壮锦》(1959),根据白族文化传说故事制作的《雕龙记》(1959),根据白族民间故事改编的《牧童与公主》(1960)等,这些动画片多取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给观众尤其是汉族人民带来一场又一场视觉盛宴,收到了良好的口碑,自此迎来了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创作的浪潮。

二、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的界定

对于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至今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定义。因为动画属于影视艺术范畴,所以对于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的界定可以参考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界定。电影理论界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概念界定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结起来主要有“作者论”,即作品的主创人员如编剧、导演等属于少数民族,且故事内容传达的是少数民族的思想与文化,即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题材论”,即电影中的人物、故事及发生的环境都属于少数民族范围,内容能够反映少数民族的成长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积淀;“演员论”认为一部影片中绝大多数演员是少数民族身份,其潜在的少数民族文化思维使影片具有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气质。

电影理论家王志敏先生曾以美学、电影作者论、文学及电影等方面为借鉴做过学术分析,其也是国内目前为止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念方面影响最大的学者。在第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学术研讨会”上,王志敏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界定问题》的文章,以“一个根本原则即文化原则;两个保证原则即作者原则和题材原则”为基本点,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做了较为全面的界定。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很多全盘照搬原则的做法,导致很多大众认可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都被排除在外,像《阿诗玛》《五朵金花》等经典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或是因为导演、编剧不属于少数民族身份,或是因为大多数演员不是少数民族身份,抑或者二者皆有,而导致被排除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之外,这显然不符合大众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认识。

其实无论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还是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如果从作者原则而言,是否是少数民族的身份并不能作为一部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动画)的衡量标准,而应该更多地着眼于作者或主创人员是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和表现少数民族的生活及文化的。唯少数民族作者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同样,唯少数民族演员论也是可笑的。

三、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基本发展脉络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民族进一步走向团结。在毛主席“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国内文艺创作特别是影视动画艺术开始探索民族特色发展之路。

(一)“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1949—1966)

1949年新中国成立,而此时国内制作动画片的正式机构也仅仅是1946年成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下设的美术组,特伟任组长,组内仅有二十几人,第二年美术组迁址上海,归入上海电影制片厂。1956年特伟拍摄了《骄傲的将军》,影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京剧脸谱的角色造型、戏曲程式化的动作设计、戏剧鼓点式的音乐节奏等,很好地践行了“走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同年拍摄的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木头姑娘》将视角放在蒙古族生活场景上,讲述了一个机智有趣的故事,在一片“文以载道”之中显得清新脱俗。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还有根据壮族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改编的《一幅壮锦》(1959),根据白族文化传说故事制作的《雕龙记》(1959),根据白族民间故事改编的《牧童与公主》(1960),根据云南傣族叙事诗《召树屯》改编的动画片《孔雀公主》(1963),侗族木偶动画片《长发妹》(1963)和《草原英雄小姐妹》(1964)。

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涉及蒙古族、壮族、白族、傣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故事内容以本族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为蓝本,或改编,或移植,角色造型忠实于各民族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凸显各民族地域特色,风格迥异。

(二)“文革”时期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1966—1976)

“文革”十年是文化浩劫的十年,由于政治动荡,对文艺创作方面影响颇深,中国动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这十年间,少数民族题材动画主要有1975年的《骏马飞腾》《主课》和1976年的剪纸动画片《金色的大雁》。

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受到“文革”的政治影响,思想价值不高,多被置于全国统一的阶级斗争层面加以呈现。像《金色的大雁》由于受到“文革”、极左思潮的影响,违反艺术创作规律,企图利用剪纸艺术手法实现真人表现的逼真效果,结果以失败告终。

(三)多元思潮变革下的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1977—1999)

1977年“文革”结束后,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治解冻、经济复苏,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将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推向了高潮。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主要有: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两只小孔雀》(1978)、《歌声飞出五指山》(1978)、《阿凡提的故事》(1979)、《龙牙星》(1981)、《善良的夏吾冬》(1981)、《蝴蝶泉》(1983)、《火童》(1983)、《夹子救鹿》(1985)、《海力布》(1985)、《奇异的蒙古马》(1989)、《快乐的买买提》(1991)、《民族风情》(1998);上视动画制片厂的《巴拉根仓》(1989)、《扎哇与火种》(1991)、《莫拉战雪妖》(1992)、《珠浑哈达的故事》(1992)、《马头琴的故事》(1997)。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动画片内容上涉及的现实题材很少,主要取材于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如《民族风情》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中国民族民间故事和传说”系列动画片,该动画集包含11个动画小短片,时长20分钟左右,分别是01日月潭(高山族)、02百鸟衣(苗族)、03马头琴的故事(蒙古族)、04泼水节(傣族)、05克尔勒香梨(维吾尔族)、06火把节(彝族)、07神笛(白族)、08灭妖记(瑶族)、09红石峰(裕固族)、10妖树与松鼠(布朗族)、11神马与腰刀(保安族);从形式上看,出现了像《阿凡提的故事》这样的动画系列片;叙事策略上也出现了多种视角,如以儿童视角歌颂军民关系的《两只小孔雀》,以解放军女战士的视角将回忆与现实进行对比歌颂党的领导的《歌声飞出五指山》;从表现的民族种类方面看,涉及高山族、苗族、蒙古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制作机构方面,打破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流砥柱的生产格局,一些电影制片厂或电视台开始生产动画片,如上视动画制片厂在这一时期拍摄了诸如《巴拉根仓》这样有分量的动画片;在作品获得的声誉方面也达到了高峰:《阿凡提的故事》获得1979年文化部优秀美术片奖、第三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一等奖、美国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一等奖;《蝴蝶泉》获得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二等奖、文化部优秀美术片奖;《火童》获得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首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不仅拍摄数量较多,且在国内外广受好评。

(四)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2000年至今)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意味着中国已完全置身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政府积极制定各项政策用以适应全球化产业体制带给中国的变化。同年11月,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力推进影视产业化进程。”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随同中国影视行业一起步入国际化、产业化的创作浪潮中。

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无论是在影片表现内容上还是创作方式上,总体呈现出了多元化的风格特征,并逐步开始摆脱较单一的“他者”视角,以少数民族自身的身份审视本族文化及其生存境遇。如,《马兰花》延续传统,从民间传说故事汲取营养;《勇士》积极开拓与地方文化传播公司的通力合作。有“他者”观照下的少数民族生存境遇的《马兰花》,也有少数民族地区讲述自我文化的《苗王传》。2016年,广西电视台携本土创作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动画系列片》进京研讨,受到了同行专家的热议。少数民族自己拍摄动画片的意识逐步增强,开始用“非他者”的身份和视角述说本民族的故事。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制作团体加入,早日迎来少数民族自己表述本族文化的时代!

猜你喜欢
动画片题材少数民族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推荐一部动画片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