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从小说到电影的叙事策略转变

2017-11-16 06:25张淑红
电影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赫伯特奎尔洛丽塔

张淑红 张 珊

(河北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作为纳博科夫在美国文坛的首部小说,《洛丽塔》自1955年出版后,曾先后被库布瑞克等知名导演搬上大银幕。其中1997年由好莱坞知名导演阿德里安·莱恩执导的第二版《洛丽塔》,更是通过对原著小说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叙事人物等方面大刀阔斧的改编,让这部略显惊世骇俗的反传统小说更加真实生动,更为符合现代观众的认知能力和审美标准,成为经典文学改编电影的惊世之作。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入手,分析1997年版本电影《洛丽塔》与原著在叙事方面的差异,旨在探究文学改编电影的叙事策略及特点。

一、显隐结合的双层结构

所谓叙事结构就是指作品中不同元素排列或组织的形式,对故事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原著《洛丽塔》中,作者纳博科夫为凸显故事的神秘色彩和忧郁的风格,故意选用了一种文学迷宫式的叙事结构,离奇复杂,既像通俗小说,又像描写恋童癖的传记文学。但是对于电影来说,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将这些抽象复杂的文学内容直观地展示给观众,因此导演对叙事结构进行了个性化改编,采用了一种显现结构和隐性结构结合的双层叙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影片一方面主要通过人物奎尔蒂的活动为显性叙事,让他引导着观众去了解整个故事的梗概。例如,奎尔蒂在整部影片中总是或明或暗地出现。在影片伊始,他就以落魄的人物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他是整部电影发展走向的操纵者,无论他出现在哪个场景,无论是警员还是医生,他总是或明或暗地见证着故事的发展,可以说奎尔蒂是不可或缺的,是他将洛丽塔由赫伯特的身边拉走,引发洛丽塔、赫伯特之间矛盾的升级。但是剧中人物,无论是洛丽塔、赫伯特还是夏洛蒂,都不知道奎尔蒂的出现。可以说,奎尔蒂在影片中起到了引导观众认识矛盾冲突的作用,避免观众陷入原著小说阅读后的惯性思维,为理解电影情节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电影以赫伯特和洛丽塔之间隐晦的性关系为隐性叙事,暗示着观众对整个事件进行分析。小说可以通过文字对赫伯特和洛丽塔之间惊世骇俗的性关系进行大胆、直接地描写,而电影受到审查制度的影响,无法直接描写性爱场面,只能通过隐晦的暗示性场景、台词,引导观众对整个事件进行判断。这种隐性的故事叙事让整部电影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但是又充满刺激,让观众在或直接或隐晦的情节帮助下,对洛丽塔及赫伯特之间这种不正常的关系及超脱世俗的爱情产生遐想或判断。电影通过隐性叙事和显性叙事相结合的叙事结构,一方面保证了原著的神秘色彩,让观众更加投入到对电影情节及人物的剖析,不再单纯地将思维停留在恋童癖这一表面事件上,对于主题阐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电影的这种叙事结构将不适合画面表现的情节予以隐藏,保证了电影内涵的传达效果,不会让观众将电影归纳到“色情”范畴之内。

二、循环跳跃的叙事时空

小说《洛丽塔》中,故事的叙事时间链条是破碎的,叙事的空间也是非常含糊的,故事的发展主要随着赫伯特的记忆而变化。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的连续性都被主人公赫伯特的回忆一点点打碎,不断跳跃。可以说在原著中,时空就像是牢狱,而每个人物都被主人公的回忆时间所囚禁,只能随着赫伯特的思维变化而被动变化。这种抽象的叙事时空安排虽然有利于故事的矛盾展示,但是却为读者带来极大的阅读困难。而电影改编要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无法完全照搬小说的叙事时空模式,因此在时间上虽然也是根据赫伯特的回忆开展的,但是这种回忆并不是碎片化的,而是依照着赫伯特与洛丽塔相遇—追求—相恋—陷入奎尔蒂圈套—洛丽塔出逃—赫伯特复仇—赫伯特死于监狱这一完整的线索展开的。不同于常见的线性叙事时间顺序,影片采用倒叙的开始方式,一开始就告诉观众赫伯特与洛丽塔最后的结局,再马上跳转到过去时间,随着一步步的回忆,最后时间又跳转到现在,可以说,电影采用“现在—过去—现在”的循环模式来构建整个故事。影片对于回忆的主线索比较固定,没有让赫伯特的回忆过度碎片化,这样既能让观众对整个故事有完整的了解,又能让观众了解主人公更多的结局信息,让观众的想象和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形成心理呼应。除了叙事时间外,原著小说在空间构建上只是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读者只能根据主人公赫伯特的描述来主观臆想构建每一个场景,尤其是小说中大量隐喻、借代、象征等手法更是让读者的阅读非常困难。然而影片《洛丽塔》采用镜头语言将小说中对空间的变化予以非常细致的展示,无论是赫伯特的爱情经历还是洛丽塔的心路历程都与每个特写的场景镜头结合在一起,用场景空间的变化创造出了非常好的视觉效果及对观众的极强心理感染力。例如,影片中当赫伯特第一次见到洛丽塔时,夏洛蒂带着他参观花园,影片采用中景的镜头将美丽的花园场景展示给观众,娇小、可爱的洛丽塔正好位于镜头的中心位置,与整个场景形成一种完美的统一,用花园的自然之美隐喻洛丽塔的美丽和单纯。在这种完美的场景影响下,主人公赫伯特对洛丽塔的喜爱逐渐显露,此时电影将镜头由中景变为特写镜头,将赫伯特专注的面部表情直观地展示出来,瞬间让观众明白了他的内心世界,赫伯特的痴迷和爱恋随着镜头在空间内的切换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洛丽塔》为突出故事的悬疑特点,将大量镜头聚焦于特定的场景空间上,对空间变化予以非常细致的展示,让观众随着镜头范围的变化,认识人物在特定环境内的心理变化,既渲染了故事氛围,又为后续故事埋下了伏笔,可谓一举两得。总之,电影在叙事时空上的改编,让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化,让观众的心理随着不同的时间、场景产生不同的反应,符合观众现代审美习惯,实现了对原著小说的超越。

三、多重客观的叙事视角

小说《洛丽塔》中作者纳博科夫赋予了主人公赫伯特全部的话语权,他掌握着故事的叙事权,无论是人物、时间还是情节,都随着他的视角而不断变化。这种极具男权思维的单一叙事视角导致叙事过程及矛盾的刻画主观色彩较浓。例如,小说中赫伯特经常对他与洛丽塔之间的爱情进行主观的臆测和辩解,让读者产生对其恋童癖心理的同情和理解。但是电影却采用了较为客观的叙事视角,让观众根据不同视角去自行判断整个事件合理与否,这样既符合了现代观众的道德标准,也让整个故事真实生动。例如,小说中赫伯特是一位善于辩解的人物,他总能用较为诚恳的态度对自己进行反思或谴责,这让他经常陷入不道德的心理思绪中,时而内疚,时而悔恨,但是赫伯特很多行为完全是出于维护自己畸形爱情观的目的,观众很难仅凭赫伯特的视角对他畸形心理的认同,也很难根据他对安娜贝尔恋情的讲述,形成对恋童癖这种超越伦理的感情产生认同。因此,电影逐渐将原著中非常强烈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改变,让赫伯特、洛丽塔、奎尔蒂、夏洛蒂,甚至画外音都成为叙事声音,从多个角度为观众提供心理判断的依据。虽然电影仍然是围绕赫伯特展开,但是这种话语权已经被分摊到不同角色身上,在一定程度上影片采用变化的视角为整个故事提供了不同的参照角度。例如,在描述奎尔蒂时,镜头跟随奎尔蒂的活动向观众展示奎尔蒂的真实一面;而介绍洛丽塔时,则是通过妈妈夏洛蒂的视角,将其表现为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女孩,喜欢挑战权威和尝试新鲜事物。与小说主观的视角相比,客观的电影视角完全摒弃了作者纳博科夫的个人情感元素,也摆脱了当时社会的外在影响,让现代观众从不同角度重新感受故事更为真实的一面,让这部虚拟、神秘风格的电影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影片《洛丽塔》虽保留了男性叙述者声音,但事实上更多表现为“它”者的叙事视角。影片总体以一种不露痕迹的方式来客观地表现着故事,这种超脱主人公的叙事视角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小说的时代属性,具有极强的后现代风格。尤其画外音的叙事,让故事的逻辑性得到极大的保证。画外音叙述让观众所获取的内容并不会局限于特定人物,也不会让观众凭借自己的判断参与到影片内涵的构建中,对于影片主题个性化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影片《洛丽塔》还采用意识流的方式用某些情节来展示思想或内涵。例如,影片伊始赫伯特失魂落魄地驾驶着老爷车走在空旷的野外时,观众思维会随着片中意识流的画面语言进行思考。但是当画面结束时,观众对故事的思考仍然会得到一定的持续,这对于传达影片微妙抽象的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人物女性意识的觉醒

通过小说《洛丽塔》的原名《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可以发现,小说的核心人物是男性,人物塑造的方式也是围绕着男性展开,洛丽塔、夏洛蒂等女性人物的刻画没有得到重视,读者对小说中很多女性人物的印象非常模糊。但是,由于当代社会女性意识的发展,电影不能完全忽视女性形象的塑造,因此为满足现代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审美及心理需求,电影在女性人物塑造上显现出明显的女性主义的意识,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例如,小说中洛丽塔尽管是主人公,但是在男性话语权的氛围下,人物形象和性格并没有被赋予太多的比重或发挥空间。小说中她只是个女孩,是被动接受爱情的女人,没有自我个性和声音,在读者眼中她就是个符号,其形象完全可以根据男性想象而变化,或可爱,或丰满,或性感,无论何种形象,小说都没有予以明示。但是电影却为洛丽塔等女性赋予了全新的形象,让女性形象由抽象变为真实。如洛丽塔不再是小说中那个光着脚丫的懵懂女孩,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力的少女。影片中,当赫伯特首次在后花园见到洛丽塔时,小说的描写非常简单,而电影中洛丽塔躺在草坪上,沐浴在如梦如幻的水雾中,几近湿透的衣服将少女完美的酮体勾勒得性感美丽,这种有别于原著的女性描写不仅让赫伯特产生了对少女身体的痴迷,更让观众理解了为什么赫伯特这个知书达理之人会陷入恋童癖的心理疾病中,让整个故事的发展更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影片中,洛丽塔不再是单纯的小女孩,她甚至会在妈妈面前和赫伯特调情。她美丽、刁蛮、放荡、极具反叛精神,甚至肯用身体去引诱赫伯特。影片中的女孩已经不再是小说中的隐形人,她活生生地、有血有肉地活在电影中,并且不再是赫伯特恋童癖的受害者,反而变为更加主动的引诱者。显而易见,电影导演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女性形象入手,重新对女性进行了塑造,让女性不再是小说中隐形的、缺席的叙事者,而是掌控自我话语权,引导着观众从新的角度去审视电影,对电影内涵的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结 语

电影是视觉艺术,更是叙事艺术,它有着与小说叙事截然不同的叙事特点和风格。《洛丽塔》由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中,导演阿德里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采用全新的双层叙事结构、循环的叙事时空、多变的叙事视角及充满女性意识的叙事人物等叙事策略对原著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让影片的故事更加真实生动,与原著神秘抽象的叙事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点上来说,电影《洛丽塔》成功地实现了文字向影像的华丽转身,而影片的成功也为文学经典改编电影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值得电影创作者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猜你喜欢
赫伯特奎尔洛丽塔
马奎尔四年等一回
改变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威尔和斯奎尔
马奎尔 成功路漫漫
从困惑到重生:《船讯》主人公奎尔成长历程研究
加9旬夫妇圣诞前被迫分居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智者和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