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中西,彰显和谐:评新古典主义电影

2017-11-16 06:25
电影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理性

张 琳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新古典主义作为人们缓解战争痛苦的一种变相性慰藉,以其歌颂人性的美好,提倡人性的真善美及和谐家园之伦理价值观而被人们所推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更是在中国影像中得以应用。而国内的众多导演也不遗余力地在借由这种形式来表现中国当代的电影情怀,从红色经典大片到历史片和青春片等,新古典主义凭借其多样的母题占据了中国当代电影的市场,更为重要的是由它而引发的人们对国家、民族、历史及人性的探讨及反思,可以说真正地彰显了它所存有的价值性。

一、中西文化的融合

20世纪,新古典主义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中擦出了各自不同的火花,由此产生中国古典主义与西方古典主义之说。但不论怎样,它们在精神内涵与价值取向中终是取得了某种共鸣。由此来看,中国新古典主义的发展并非对西方新古典主义的嫁接,而是对西方新古典主义的解构与重整。它的根基并没有变,依然是建立在传统的范畴上,经过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再借由西方新古典主义的契机而高度融合形成的新形式。在这里新古典主义更强调站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发出一种理性的声音。它强调背靠历史的根基感,将富有东方民族文化的本质性东西进行挖掘与颂扬,并且会将伦理、审美、文化融合到一个维度进行价值上的判定,从而完成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对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定。新古典主义以其略偏向于政治理性的表达方式,更加强调对国家政治性的服务精神。如果说古典主义所强调的理性精神是社会的融合感,那么新古典主义则是强调个体对国家的服从感及和谐共存感,也宣扬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可以说,在中国当代主旋律电影中这一点已十分鲜明。例如,由冯小宁执导的红色影片《黄河绝恋》十分生动地刻画了多位性格鲜明、青春血气的女八路军形象,其中最为委婉动人的便是女共产党员安洁。她作为一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有着青春的朝气和天使般的笑容。可当危难摆在眼前,她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她不畏死亡地将生还的机会留给了旁边的战士。为了不拖同志们的后腿,她最终选择了割断绳索跳入黄河。在该影片中,女战士安洁的灵魂是高尚的,她将作为一名革命战士的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这不仅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更是一种无畏的东方气质,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下的精神血脉。影片中安洁的身上所散发的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美感。而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红河谷》,从题材范围上就与古典主义区别开来,更侧重于重大的社会政治类题材。该片描述了西藏抗争的故事,其中着重刻画人物丹珠,她面对死亡时极春勇敢,还虔诚地唱起了藏歌,那份从容感染了每一位观众,而该影片也处处渗透出浓郁的新古典主义色彩。

在当代新古典主义电影中,越来越多的影片注重角色与国家意识之间的融合度,并且也强调个体情感与国家情感之间和谐共存的主题性,这也是当代新古典主义最突出的价值取向。在陈凯歌执导的影片《赵氏孤儿》中,就改变了原有的古典主义悲剧手法,突出了新古典主义价值观。例如,影片中的程婴已由传统古典主义形象塑造下的勇士变为新古典主义价值观下的一位凡夫俗子。而屠岸贾也由原来的奸佞形象被着重刻画为乐于与孩子戏耍的慈父形象。导演陈凯歌淡化了常态意义上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而是很平淡地描述着小人物的人生及角色转变,这与传统古典主义有着极大的不同。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更趋向于自我对命运的把握与争取,程婴在这部影片中表现更多的是他在国家群体义务后亲情式的回归。

可见,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新古典主义精神已不再是救亡图存的革命时代性主题的呈现,而是趋向于对民族生存意识的剖析和自我身份的认定,融合了西方文化要素。

二、现代意识与古典理想的和谐

新古典主义的精神主旨是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寻并属两者之间的元素和主题。于是在当代电影中经常会看到导演们正在以一种回望的姿态重温着田园般生活的美好。我们不难发现,在新古典主义中往往会寻到一些属于古典的哲思。一些影片经常会通过镜头来展现美丽的风景与心无芥蒂的人物言语,这些都会让影片表现出一种淳朴的自然美感,进而渗透出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也就是说,导演们是要借用传统古典审美式表达来帮助人们摆脱现代社会的危机,以求获得更为健康的现代性审美品格。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审视与考量着现代科技文明所带来的生活演变,同时也在追寻着专属于各自民族传统文化的印记。于是,在当代新古典主义的诉求中更多表现的是一种融合与质疑的心态,并且对传统样式的表达用了怀旧的手法。这不仅展现出现代语境下的民俗风情,而且对百姓日常生活也着重进行了渲染,借此来营造出富有东方气息古老文明国度的美感。在影片《观音山》中就通过讲述三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的故事,传达出有爱才有一切的时代主题。与此同时也流露出当代年轻人所要追求的心灵寄托与理想。影片通过不同的片段组合,有意识地舍弃大都市主题而选择了一个不经意的角落——观音山。影片通过不同的镜头语言、画面转换等,十分完整地表露出三个年轻人由人生最初的迷茫到逐渐清晰的过渡转换,也很真实地显现出他们当下的生活状态。最后影片将主题点出:“唯有爱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影片通过三个年轻人的经历而展开,在展开的过程中反映了我国年轻一代的理想与憧憬,并且在他们身上能够找寻到传统文化的道德美感。类似于这样的影片还有许多,影片都是通过一个善良的主角形象来反映当下社会的传统道德意识形态和人们对于真善美的看待与心理权衡,进而表现出影片主体人物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存的新古典主义美学风范。

新古典主义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挖掘出中华民族美好的东西,从而达到一种至善至真的和谐共存状态,更是要达到归于本真,反对媚俗的审美追求。这既是将理性思维作用于中西文化的发酵效应,也是能够充分显现出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这样一个解构的心路历程。

三、审美取向与伦理价值的统一

20世纪的中国新古典主义更多的是要提倡一种道德情怀,并将其作为创作的主要理念。古典主义所注重的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融合,并且在这种融合的姿态中来审视有关审美以及伦理道德的问题。而传统的古典主义则是将这种感情与理性并置到一起作为创作上的理性指导法则。那么新古典主义则更为注重对伦理价值的凸显以及艺术审美在艺术创作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中国当代电影中已经有很多作品十分鲜明地表现出了新古典主义的价值取向,并使这种价值取向处于整部影片的灵魂地位。新古典主义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积淀,这完全是理性精神的彰显。并且在这理性的外表下,所要强调的是对独立的美学精神的追求。因此,在影片中,无论是《红河谷》中视死如归的丹珠,还是《一诺千金》中善良的喜良,他们都是像诗一样被细腻地刻画出来,他们本身就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点。新古典主义总是将审美与伦理在相互融合中得到延续和发展。例如,张艺谋执导的影片《金陵十三钗》,在原本十分残忍的故事中还是找寻到了一丝人性中的善。该影片并未直接地表现出屠戮的血腥,而是通过对12名秦淮河女子的刻画以及由她们身上所影射出的昔日美好生活的那些历史影像,来凸显南京大屠杀的残暴不人道。张艺谋保留了他一贯的诗性影像风格,向观众展示了即便在不堪的历史中美好的人性依旧存留,惨无人道的历史行径背后依旧会闪现出人性的光辉。这种表达方式就是新古典主义,即强调人性的同时注重和谐的美感。影片借由12名秦淮河女人的弹唱,既表达出了南京昔日的繁华,更表达出了国恨家仇所带来的悲凉,这12名女子所映射出的是中国人的群体悲情意识。这一切都在新古典主义的理论根基下找到了最深刻的、最有表现力的影像空间,它将人性中那些潜在的意识与影片中潜在的文本得以展示。从艺术角度来看,影片中关注的重点并不是已经过去的时代本身,而是要人们反思由那个时代带给人们的意义。影片通过中国女学生孟书娟来审视这场残酷的战争,所有事件的发生都经由她的眼、口进行转化。这种转化将传统古典主义下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进行了全新的观照。而影片最后的美丽画面更是将残忍的事实真相一览无余地进行了无情的披露,从而形成了更为深刻的痛感。

新古典主义的中国影像的表达主题已经不再是古典主义下为寻求共同的理想信仰而执著奋斗式的宣扬,而是更深沉地表达与探寻着关于人性的美好与善良,尤其是在恶劣的行径下找寻到能够凸显出美好人性的英雄主义。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再次运用了富有诗情画意般的光影效果,通过美好的、带有艺术效果的影像诠释出了那个特殊年代下的凄美爱情。影片故事发生在特殊的“文革”时期,这本身就蕴含着历史年代下的一股深沉,同时更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下的时代特征和政治宣扬所饱含的冷峻思考。饶有兴味的历史影像告知人们,在那个充满苦难的岁月中依旧会有爱情的纯真与美好。它完成了新古典主义下的影像美好与伦理价值观念的完美融合。影片表达含蓄,并未着重刻画岁月中的阴暗,而是通过他人——老三向静秋的相告,才揭示出了那段残酷岁月下的不堪与过往。并且它将那段特殊年代下的激进的启蒙主义隐含在新古典主义之下,从而将历史与现代进行巧妙的构建,形成了“焕然一新”的内在张力。影片的表面是以感性的审美情感在表现,然而它所要揭示的却是蕴含着人性的理性思考和在理性思考下所引发的对现代的质疑。这种质疑是出自关于人的完整性的终极关怀式表达,是人经过反思后的一种内省式表现。张艺谋所要表达的影片精神主旨并非要揭露历史的伤疤,而是向人们传递出即便在生命的荆棘路上也要享受生命中的美好,传递出一种积极的正能量。影片《金陵十三钗》同样如此,历史性的灾难被淡化,人性的表达得到最大化的彰显。

每次思考新古典主义的由来及有关它的某种视角或立场时,笔者都会意识到传统或古典所带给当下的深刻意义。这不仅包含了以往人们所持有的立场和视角,更能够很好地显露新古典主义所要表达的方向。在当下新古典主义的发展中,人们更注重对人性美的赞扬,并将这种富含褒义的胸襟和情怀与历史相融合。目的在于在浮华烦乱的现世中挖掘更深层含义的关于人性的真善美,在“情”与“理”的和谐节奏中去剖析关于人性的变故与完善。它将社会的发展与人性的改变与完善相提并论,以阐述人性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平衡性作用。作为一种对社会、对人性本身的反思,新古典主义不仅体现在审美的维度上,更强调了启蒙所带来的张力性效果,以此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性及社会所赋予的历史责任性。

猜你喜欢
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理性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绘画之本:欧洲古典主义大师素描
18世纪的甜腻与壮丽——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
向古典主义致敬
架起古典主义到现代的桥梁——法国风景园林大师阿兰·普罗沃的景观设计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