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莎
(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电影界不乏由小说改编而成的作品,这种将小说改编为电影的做法其实在电影界比较常见。通过分析近现代电影的发展演变过程发现,将小说改编成优秀电影作品的例子不胜枚举,不管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尽管《法国中尉的女人》自20世纪60年代末便已经出现,而且这篇小说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很多编剧和导演非常希望将其改编成电影,但很少有成功的案例,以至于这部小说被业内人士认为“无法改编成电影”。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这部小说的叙述方式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题体现出存在主义,导致小说改编电影的过程并不顺利。后来,来自英国的编剧哈罗德·品特与捷克知名导演卡洛尔·赖兹合作,最终将这部小说搬上了大银幕。
《法国中尉的女人》从小说到最终被搬上大银幕,期间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并不是编剧和导演对这部小说缺少兴趣,而是这部小说为后现代主义小说,改编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以至于电影界的知名编剧和导演不得不望而却步。小说作者为英国作家福尔斯,其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而且他所创作的作品一般都与电影存在一定的联系。在《法国中尉的女人》问世之前,福尔斯已经有四部长篇小说被搬上银幕,直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知名编剧哈罗德·品特与捷克导演洛尔·赖兹开始合作,这部小说才最终被改编成电影。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出现使福尔斯又一次被公众所关注。福尔斯说自己创作这部小说时就有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计划,可是由于小说的叙事手法为后现代主义,导致他的电影改编计划出现于十几年之后。由于电影的叙事方式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改编后现代主义小说本身就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尽管从社会大众的角度来分析,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案例并不少,特别是电影文化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而电影文化的地位也日益提升。与文学作品相比,电影具有生动的画面和强烈的音响效果,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故事情节。通过分析已经改编成电影的文学作品发现,大部分被改编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主义小说,而且电影改编领域中出现最多的也是对现实主义小说的改编。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影响之下,现实主义的影响逐渐减弱,人们开始追求艺术的感官性,而且随着这种情绪不断上涨,电影界开始追求形式的创新。随着后现代主义的流行,电影改编开始由宏观向微观的方向转变,不再仅仅关注事物的表象,而是开始关注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不仅如此,后现代主义的流行也极大地推进了叙事方式的创新。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由小说到电影的完美转变,而成功改编的关键在于这部电影巧妙地采用了“戏中戏”的独特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的最突出之处是将小说的精华展现出来,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部电影一举斩获第54届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奖。
每一部成功的小说不仅仅希望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同时还希望改编成影视剧,建立起庞大的观众群,从而将作者的意图以及小说的主题内涵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为观众讲述了两段处于不同时代的爱情故事,小说中并没有涉及现代爱情故事,而影片对原著进行了扩展。尽管现代爱情故事中的男女主角都对另一方情有独钟,可是双方在遇见之前便已经被婚姻所束缚,无奈二人只能以分手结束。古代爱情故事中的男主角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女主角,即法国中尉的女人,男主角为了心爱的人解除了与自己门当户对的婚约,而自己的名誉也因此一落千丈。尽管故事中的女主角选择了默默离开,可是却在三年后突然出现在男主角面前,一对有情人最终走在一起,这一结局也恰好符合观众希望美好团圆的心理需求。通过分析《法国中尉的女人》这篇小说,可以发现作者为其设置了三种结局,由于该小说没有采用维多利亚小说叙述形式,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元叙述的技巧,这为故事出现多种不同的结局提供了可能。可是这部小说如果改编成电影,我们很难同时在电影中展现三种不同的结局,所以这部小说的同名电影改动比较大,并没有完全忠实于原著。正是因为电影做了如此大的改动,才使得故事情节更好地向前发展,而故事结局也被凸显出来。毫无疑问,电影巧妙地使用“戏中戏”艺术表现手法的做法是正确的。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表现出人们对个性解放以及自由的追求,这与原著的主题内涵是一致的。电影的画面也比较出色,使观众能够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去体验故事情节,这一点对于吸引观众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毕竟电影的播放时间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影片叙事方式的叙述效果要比原著低很多。
小说与电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二者的传播媒介存在很大的差别,尤其二者所使用的叙事方式各不相同,但无论选用哪一种叙事方式,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烘托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将原著搬上银幕并不仅仅意味着文本内容的转换或保留,最重要的是如何使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完成有效转换。如果站在叙事学的立场展开分析,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叙事内容,都在电影或小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电影的叙事方式尤其重要。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不仅在尊重小说主题内涵的前提下对原著进行了改编,而且还设置了一些新的故事情节,创新了叙述技巧,这些改动有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影片背后的主题内涵。在传统叙事理论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是组成叙事的两项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所以故事内容是叙事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最应该受到关注的问题。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便组成了叙事基本形态。《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与电影在叙事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有必要从叙事基本形态的角度来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现代电影中时常会使用“戏中戏”这一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即普通社会大众熟悉的套层结构。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戏中”指的是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的查尔斯与萨拉之间的爱情故事,而“戏外”指的是男女主角扮演者迈克与安娜之间的爱情故事。从影片长度来分析,“戏中” 播放古典爱情故事的时间在影片中占据大部分比重,而现代爱情故事则是作为古典爱情故事的补充出现的。原著中的叙述者在《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影片中以剧照方式呈现出来,尽管这种做法并不符合小说原有情节,可是这种做法却使影片的连贯性更强,毫无疑问,这一做法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情节是围绕不同人物展开的故事演变过程,它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情节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从表面来看,小说创作者福尔斯为读者创建了一个传统的世界,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贵族查尔斯与门当户对的蒂娜订婚之后来到一个叫作莱姆的小镇度假时,遇到了顶着“法国中尉的女人”头衔,而且社会名声并不好的萨拉。由于种种原因,查尔斯与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萨拉有过多次接触,他在接触萨拉的过程中被对方深深地吸引,他感觉这个女人并不是人们所评价的见识短浅之人,相反,她很有思想,浑身上下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原著为大家设置了带有不确定性的三种结局,为观众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由于小说与电影采用完全不同的两种叙事载体,因此小说改编成电影之后,原有的故事情节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尽管情节上的改动使得影片有了不尊重原著的嫌疑,可是电影却将小说内涵更深刻地展现出来,最重要的是,避免了影片对原著的过度依赖,因此这种改动可谓是一举两得。原著中只有古典爱情故事情节,而电影却增加了现代爱情故事情节,独特的“戏中戏”结构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开展。影片也设置了不同的故事结局,这与原著的设置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如此,这一设置也与开放性结局的要求相符。
《法国中尉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古典爱情故事,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不断加大,传统的维多利亚小说约定俗成的结局设置方式遭遇了诸多质疑。
不管是《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还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都没有被传统维多利亚小说的固定结局所束缚,而是设置了多种不同的结局。小说创作者福尔斯为故事设置了三种不同的结局,而电影为了在结局上能够尊重原著,创造性地采用了“戏中戏”结构,并设置了两种不同的爱情线索。在电影中,古典爱情故事以大团圆结尾,影片画面十分浪漫,符合观众喜欢看到大团圆结局的心理需求,可是现代爱情故事却并没有明确地给出观众所希望看到的结局,而是以淡淡的忧伤的感情基调结束,似乎在暗示这一故事结局并不圆满。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电影整体符合小说结局设置,尽管原著与电影采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叙事方式,可是却都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特征。
前文已经提到,电影与小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叙事方式,所以影片中的人物设置与小说中的人物不可能完全相同。尽管改编而成的电影与原著的故事情节有一定的相似性,可是影片只是另外一种不同于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原著中的萨拉不但很聪明,而且还往往具有独特的思想见解,整个人物形象十分丰满。而影片由于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因此人物形象有些扁平化,不像原著中人物那样丰满。这种现象也体现在男主人公的形象设置中。改编而成的电影中的人物角色不断在戏里戏外转换,这种转换一方面使故事情节更加吸引人,另一方面大大增添了影片的魅力,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原著小说改编电影中的佼佼者。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这部小说的改编难度最大,因为如何将原著中的真实性与虚构性通过银幕呈现出来是改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首先在文本创作中就不同于维多利亚式有着固定结局的小说,而且要将这部小说由文本形式改编为影像形式,叙事方式的改变必定使影片与小说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尽管相对于原著来讲,影片做了较大的改动,可这些改动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故事的主题内涵,这与原著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影片中的人物形象虽然不如原著中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可是影片拥有直观的画面和触动人心灵的音响效果,这也是原著不可能具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