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悬疑探案类网络剧的新变化

2017-11-16 02:20杨培伦
电影文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包青天行凶探案

杨培伦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台湾华视1993年播出的236集电视剧《包青天》,标志着中国古装悬疑探案剧的诞生。该剧通过“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等41个故事单元,使刚正不阿、有勇有谋的包拯形象风靡台海两岸。中国内地在随后十几年间,相继播出了《施公奇案》(1997)、《洗冤录I》(1999)、《少年包青天I》(2000)等悬疑探案剧,奠定了悬疑探案剧在中国电视剧类型中的重要位置。但是,由于国家广电总局于2004年4月下发《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电视台不得在黄金档播出带有暴力凶杀的涉案题材电视剧,特别是2010年总局明确要求电视剧严禁过度展现犯罪过程和破案方法,严禁教唆犯罪或者传授犯罪方法,使悬疑探案类电视剧的制作播出比重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了断层的现象。自2014年起,随着视频网站网络剧自制力度的加强,且最初网络视频内容与电视剧内容审查的不统一,使大量在电视媒介上无法播出的题材在网络上出现,也致使悬疑探案剧成为网络自制剧的重要类型。仅2014—2015年就出现了众多有影响的悬疑探案类网络剧,比如《暗黑者》第一季(2014)收官点击量5亿,《心理罪》(2015)收官点击量8亿,《他来了,请闭眼》(2015)收官点击量11亿等,均向人们印证了悬疑探案类电视剧强大的收视魅力。将电视和网络两个不同媒介平台播出的悬疑探案剧相对比,不难发现,悬疑探案类网络剧在逐渐摆脱原有的传统模式,通过借鉴美剧,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出现了与以往传统电视剧不同的美学新变化。本文将从叙事手法和角色设定两个角度剖析当下的中国网络悬疑剧的美学演变。

一、叙事手法的美剧化倾向

以往中国悬疑探案剧叙事特色主要以线性叙事为主,通过讲述每个故事单元的案件从发生→勘察→推理→捉凶的整个过程,来表现主人公缜密的思维和高超的破案技巧。而美剧一直以来以强情节、快节奏、跌宕起伏的剧情著称,在叙事方式上多采用时空转换、跳跃等手法,通过倒叙、插叙增强故事的错综复杂和可看性。《暗黑者》《他来了,请闭眼》就大量采用了时空转换、倒叙等美剧手法,打破了传统悬疑探案剧的线性叙事模式。因此,无论在视觉语言还是叙事方式上,中国的网络悬疑探案剧均呈现出逐步向美剧叙事靠拢的倾向。

(一)电影化制作和影像叙事的转变

为了顺应电视剧“精英化”制作的发展趋势,网络剧大多采用电影镜头拍摄,以满足观众逐渐提升的收视要求。此外,为了增强网络剧的可看性,特别是网络剧首集的可看性,网络剧逐渐放弃传统电视剧的线性叙事结构,在剪辑中大量使用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节奏感明显加快,剧情带入感增强。余秋雨在其《观众心理学》中提到:“一切不能足够地引起观众注意力的交代,都是无效的。在戏剧的开头部分,引起观众注意是第一位的,人物关系介绍是第二位的。”同理,在电视剧开篇如何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是编创者的首要任务。网络剧《心理罪》的首集,开篇用6分钟的时间通过倒叙和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讲述了“强奸城市”一案从案发→勘察→推理→捉凶的整个案件过程,用最快的速度为观众介绍了男主角方木的超凡推理破案能力,牢牢锁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此外,在《心理罪》《他来了,请闭眼》《灵魂摆渡》等网络剧中还看到了对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的模仿:对比法照明、超现实主义的布景、镜像效果、二次曝光和特技摄影使网络剧呈现出诡异的风貌,整体的效果就是一个充满恐惧、偏执和非理性现象的影像世界。

(二)新颖多样的悬念设置

希区柯克设置悬念时强调的是行凶者动机隐匿与观众知晓与否这两种方式。对于观众知晓与否,希区柯克认为:“对观众保密,让他们同剧中人一样不知道真相,这样的处理方式得到的往往是震惊。而后者则是让观众知晓剧中人面临的危险,诱使他们满怀期待、焦急的心情去担心危险的到来,企盼剧中人能够摆脱危险和困境,这种悬念的设置对观众吸引力更大,更有魅力。”因此,在悬疑探案剧的案件设计中,合理处置观众对于行凶者作案动机的知晓差异,是重视观众心理,增强剧情悬念性的关键因素。

简要概括我国传统电视剧的悬念设置,基本分为三种:一是观众可知剧中人不知,如TVB版的《包青天》(1994),旨在让观众在事先已知凶手的情况下,看包拯如何刚正不阿地与恶势力对抗;二是观众、剧中人都可知,如梁冠华版《神探狄仁杰I》(2004),旨在看狄仁杰如何与恶势力巧妙周旋,避开层层危机,重在表现狄仁杰与恶势力之间的计谋和心理较量;三是观众和剧中人都不知,如周杰、陆毅、邓超版《少年包青天I》(2000),旨在看少年包拯如何带领观众和剧中人一起抽丝剥茧、巧破谜案。

而近年来的网络剧则从《犯罪心理》第一季(2005)、《福尔摩斯》(2012)等美剧中吸取经验,采用了诸多其他的悬疑手法,如在《心理罪》中对男主角方木女友陈希的处理就采用了“麦格芬式”的悬疑手法,即对人物生死未进行事先说明,人物出场时大量的暖光、慢镜头等梦境化手法的运用,对增强剧情的悬疑性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在《心理罪》首播期间,关于“陈希是否已死”的悬念争论从未停歇,并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此外,《他来了,请闭眼》中的罪孽转移法、《暗黑者》中的线索提示杀人等,作为新型的悬念设置方式,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中国网络悬疑剧中,在悬念设置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叙事视角的多元化

悬疑探案剧的最终目的是抓到真凶,因此,在传统的悬疑探案剧中,编剧多以刑侦者的叙事视角演绎故事,例如经典的悬疑探案剧《少年包青天》《神探狄仁杰》《大宋提刑官》(2005)等剧均为刑侦者视角的线性叙事方式,着重表现刑侦者缜密的推理断案能力。而网络剧由于对经典悬疑美剧《犯罪心理》《福尔摩斯》和美国电影《七宗罪》(1995)等的效仿,开始更多地使用受害者视角和行凶者视角。《灵魂摆渡》中多次出现受害者视角下的凶手作案,却未表现凶手面貌,既加剧了受害者的恐惧感,又最大限度地引起观众对凶手的猜想;在《他来了,请闭眼》中频繁出现的行凶者视角,完整地表现了凶手准备犯案、行凶、逃离现场的整个过程,让观众为受害者担惊受怕。行凶者视角往往和观众窥视的心理重合,当窥视与犯罪感的释放天然地结合在一起时,给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心理冲击和快感。

(四)复杂杀人方式和案发现场的艺术化设计

就杀人方式的展现而言,由于传统电视剧对于悬疑涉案内容的严控,相对比较直接和简单,基本是一招致命或不直接展现凶杀过程。而对于案发现场的处理,也倾向于处理成犯罪者伪造死者自杀的方式,如密室杀人、伪装上吊杀人、焚烧作案现场毁尸灭迹等。

2016年播出的悬疑探案电视剧《猎人》采用的大多仍是这种传统的杀人方式,全剧涉及的案件中,密室杀人案共有6起,占大半部分。网络剧对于杀人方式乃至案发现场的处理,则更加“复杂化”,这也基本是美剧的通常手法,例如《心理罪》中的藤大系列杀人案中,幕后黑手乔教授就是根据美国系列变态杀人犯的杀人方式行凶。关于案发现场的处理,网络剧中的行凶者不再掩饰行凶痕迹,在这些行凶者眼中,整个行凶过程更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肢解、剥皮、摆弄尸体等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画面,对于看惯了传统悬疑探案剧的中国观众而言,无疑是既新奇又极具视觉冲击力的。

(五)杀人动机的心理化趋势

传统电视剧中的杀人动机往往比较单一,基本囿于家国情仇的大框架里。网络剧则更加迎合小时代下的个性心理诉求,深入挖掘犯罪心理带来的动机多样化。网络剧中的凶手大多由于某种犯罪心理,沉迷甚至享受各种杀人方式带来的乐趣。如在《心理罪》中的首个“强奸城市”杀人案中,行凶者杀人的目的不是情杀、仇杀,只是借助强奸杀人来表达和宣泄他对整个城市的不满,通过在高楼俯瞰城市行凶也是为了满足其变态心理获得快感;剧中第二个案件“吸血鬼”案中,行凶者杀人饮血的主要原因也是他因怀疑自己深染血液重病而造成自我心理的极度扭曲,通过行凶来维持自己的“生理健康”。梳理近年来几部现象级的网络悬疑探案剧也可以发现,如今的行凶原因已经与以往传统电视剧有了很大的不同,更多的行凶者都是出于自身病态的多种心理原因,因此其作案手法也相应地更加残忍和变态。

二、人物设置的美剧化借鉴

受中国传统文学思想和国家广电总局管理影响,传统悬疑探案剧基本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学典籍、古典戏曲和医学书。因此,传统悬疑探案剧在人物设置上呈现出清官主题、智者核心的文化特征。中国网络剧在剧中人物设定、女性角色等方面由于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剧的影响,而导致中国传统悬疑探案剧产生了变化。

(一)主人公二元对立结构的解体

中国传统电视剧对主人公的塑造往往介于绝对的正派和反派之间,会将主人公严格地框定在“好与坏”的二元对立的结构里,《大宋提刑官》系列的主人公宋慈、《少年包青天》系列中的少年包拯等都是绝对的正面人物。而在网络悬疑探案剧中,二元对立模式下主人公的绝对化身份性质界定被解构,从单一的绝对正面向人性的多样化转变,《心理罪》中的方木、《他来了,请闭眼》中的薄靳言、《灵魂摆渡》中的夏冬青和赵吏等人物很难用绝对的正义与邪恶去划分。特别是在这些网剧中往往把主人公塑造成孤僻、不善交际、双重人格的特性,除了满足部分受众喜欢“高冷范儿”的嗜好,更多的是增加了主人公的神秘感。

(二)清官母题向个性化人物转变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前十年,悬疑探案剧的主人公大多选取中国历史上较有威望的清官,由一个清官为核心,若干不同职能的人为助手,形成“探案小分队”。

悬疑探案网络剧则有很大不同,主人公逐步开始摆脱清官型的主题模式,可以是一个大学生(《心理罪》)、一个教授(《他来了,请闭眼》),甚至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便利店售货员(《灵魂摆渡》)。主人公社会角色的变化不单单是受到美剧的影响,更多的是时代对于个性化人物塑造在真实化、差异化上的诉求。

(三)女性角色开始成长

传统悬疑探案电视剧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十分稀少甚至是空缺的,其中的女性角色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无智形象的正面女性,如《少年包青天》系列中的楚楚、小蜻蜓、小风筝、小蛮等,她们的角色功能主要是给男主人公制造浅显的感情副线,其次是往往在男主人公探案推理到一定关卡时,起到无意点醒的助推功能;一类是与第一类恰恰相反的有智的反面女性,而且占很大比例,如《神探狄仁杰II》中的蛇灵主谋、《少年包青天I》中隐逸村之谜的主谋之一等。

相比而言,网络悬疑探案剧女性角色则丰富得多。《暗黑者》中的穆剑云、《他来了,请闭眼》中的简瑶、《灵魂摆渡》中的九天玄女、《如果蜗牛有爱情》中的许诩等都成为一个个断案推理高手,女性角色已经开始摆脱无智的枷锁,甚至开始摆脱附庸男性的角色设置,成为“探案小分队”的核心人物。

总之,中国网络悬疑探案剧在叙事手法和角色设定的诸多方面汲取了美剧的有益养分,当然,网络悬疑探案剧在突破以往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推理逻辑漏洞、过分夸大某种破案方式、案情发展拖沓等。中国悬疑探案剧要想长足发展,并形成自身特色的品牌,应该不止于模仿美剧、英剧,中国历史上众多的悬疑探案类小说都是IP取材宝库,像以《洗冤集录》(宋)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验尸名著都提供了可以充分发掘与利用的空间。

猜你喜欢
包青天行凶探案
校园里若有人行凶
刑法第20条第3款中“行凶”含义司法界定探析
博物馆之探案游历
QQ包青天
QQ包青天
QQ包青天
张子枫,她才是《唐人街探案》的最大赢家
行凶事件
福尔摩斯探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