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对内蒙古影视多样性的影响

2017-11-16 02:20尹悦婷
电影文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影视剧蒙古族方言

尹悦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一、内蒙古影视剧题材的多样性

内蒙古影视肇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迄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程。在过去五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内蒙古影视作品由单一的对蒙古族历史文化、社会生活题材的表达演变为多元的具有各地地域气质题材的展现,作品的质与量也呈螺旋式上升。当然,现今的内蒙古影视作品题材虽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蒙古族题材仍占据主体地位。事实上,蒙古族题材的影视作品在中国少数民族影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由发展之初对社会的写实性表达逐渐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类型,如史诗、文艺、商业、动作等,在对中国影视剧传统继承的基础上,形象地阐释、展现和讴歌了内蒙古的蒙古族人民的民族精神与风貌。[1]不少优质作品在国内国际影坛上屡获殊荣,为内蒙古影视增光添彩。

除了作为主体的蒙古族题材影视作品被公众逐渐认可之外,内蒙古影视剧中具有其他地域性特征的作品也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众所周知,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地区,由于东西跨度较大,并与国内外多个地区毗邻,这些毗连区在多年的交流融合过程中会形成许多独特的地域文化,比如内蒙古东部区的赤峰、通辽、呼伦贝尔等地就具有明显的中国东北地区文化特征,他们的生活习俗、方言以及信仰都与中国东北地区相似,这样的地域特点反映到影视作品上就形成了与纯反映蒙古族事迹的影视剧不同的内蒙古影视作品类型。

本文要重点剖析的“走西口”文化,也对内蒙古影视作品影响深远。因为“走西口”的移民多数来自于晋陕地区,所以“走西口”文化带有许多独特的晋陕气息,取材于“走西口”地区的内蒙古影视作品往往聚焦于农村改革问题,对内蒙古西部乡村进行深刻的关注和寓意性的解读。下面我们就着重解读一下“走西口”文化对内蒙古影视题材多样性的影响。

二、“走西口”文化的概况

(一)“走西口”文化的形成

“走西口”是我国近代的三大移民运动之一,主要是指以晋、陕为主流的内地农民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无法在故乡继续生活,而被迫移民到“口内”(指内蒙古自治区)求生,他们在口内或经商或务农,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晋陕蒙毗连带,由于相近的地域,相似的社会与自然环境,使蒙汉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交融中,形成了具有共同方言、相同戏曲、相近生活方式以及相同信仰习惯的文化圈。[2]

(二)“走西口”文化圈的特征

1.独特的此地话——“西口”方言。方言作为语言的变体,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内蒙古中西部以走西口后裔为主,所以使用“此地话”(特指内蒙古晋语)较多。据《绥远通志稿》记载,绥远地区汉人最初大都来源为山西,“由以晋北各州县为繁,惟绥西五原、临河、安北各县局,则颇多陕西、河北两省籍者,其他各县,几全为晋民”[2]。内蒙古“走西口”地区的方言是以山西、陕西汉语方言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地区汉语方言及蒙语、满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借词而形成的独具地区特色的汉语小方言。[3]在影视剧中使用“此地话”不仅可以描写乡村所具有的地域特性、农村生活的趣味性,还可以把剧中人物自身的感受,或是悲伤,或是欢喜,贴切、生动地通过方言表现出来。

2.相同的戏曲——“二人台”。在内蒙古中西部“走西口”移民区域内,“二人台”这种起源于晋陕黄土高原的戏剧形式较蒙古民族热爱的长调与呼麦等艺术方式更受人欢迎。“二人台”属于大众艺术范畴,剧目大多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明了,它在随意和灵活的表演方式中形成了非常动人的民间特色。[4]在许多已经拍摄完成的“走西口”题材的内蒙古影视作品中,“二人台”是以一种影像符号出现的,它的存在加深了作品的内蒙古“西部”风情,使得作品从相同题材与风格的内蒙古影视剧中脱颖而出。

3.相似的社会习俗与信仰习惯。总体来看,因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多为晋陕移民,所以许多生活习俗与晋陕人民是相似的。习俗方面,不少地区还保留着由西北传入的“骡驮轿”婚嫁风俗,在葬礼上会雇用“鼓将”为逝者送行。呼和浩特与包头的大部分地区保留了为12岁儿童“圆锁”的习俗等。在信仰方面,由于走西口移民进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后人生地不熟,精神上急需要寻求某种慰藉与庇护,所以西口地区建起了许多神庙,祭拜的偶像各不相同,佛家、道家、儒家的各路神仙都是人们心灵的寄托,这也就形成西口地区人民共有的信仰方式。黄土高原、窑洞、神庙等这些独特的地理文化景观经过导演巧妙的安排,可以表现出“西口”乡村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走西口”文化在内蒙古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最早反映“走西口”文化的内蒙古影视作品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于1961年拍摄的二人台舞台纪录片《走西口》。《走西口》是二人台戏曲艺术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个曲目,主要讲述了清朝末年山西遭遇天灾,因为饥寒交迫,太原佃农太春在新婚不久就远走口外寻找生路。临行时, 其妻玉莲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场景,反映了走西口移民与亲人分离时的无限悲痛与不舍。《走西口》作为民歌或是作为戏曲,都继承了古老音乐表现人类生存这一主题,以它极具自由洒脱的旋律和悠扬悲怆的歌声,倾诉了人的生之痛苦和爱之艰难,这也使它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戏曲艺术本身,成为记录一个时代民族生存状态的真实而震撼的史诗。[5]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用舞台纪录片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不仅为刚起步不久的内蒙古电影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还通过电影胶片的记录手段使得当年珍贵的戏曲表演得以完整保存。从一定意义上看,这部影片起到了影视人类学影像资料的重大作用,为后人对二人台戏曲流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视剧开始走上正轨,产销量逐年递增。内蒙古自治区也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除了积极发展电影产业来提升本地区的知名度,还大力发展电视剧市场,使得电视剧市场一时间百花齐放。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元龙分别在1996年与2000年拍摄了两部以“西口”地区农村改革为背景的连续剧,它们就是《党员二愣妈》和《党员金柱有点忙》,这两部电视剧也都不负众望地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党员二愣妈》获得了第1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中篇连续剧、优秀编剧(刘彦武)、优秀录音(朱文忠)。《党员金柱有点忙》获得了第1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中篇连续剧、第五届神农奖金奖和2002年“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导演张元龙出生于内蒙古中部托克托县的一个农村家庭,由于对农民感情上的亲切,对农村生活的熟悉与热爱,以及对西部农村改革发展的敏锐观察力,他的大多数作品都以农村改革为主体,用自己对镜头独到的把控能力,将农改过程中所发生的具有戏剧性的事件真实地表现出来,使得农改过程中不为人知的艰辛受到许多人的关注。1996年拍摄于内蒙古清水河县的《党员二愣妈》以朴素的写实风格、平淡的演员表演以及原汁原味的方言对白,讲述了一个为人民办实事的基层女党员的故事。导演通过走访,深入了解当地的基层党组织,发现那里的党员干部虽然怀有满腔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但普遍文化程度低下,法律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所以由斯琴高娃饰演的二愣妈摆脱了以往党员干部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而成为一个一心想为大家办实事,但有时方法却也欠妥当的基层女党员形象。为了改善村里小学的环境,她带领村民私自砍伐了树林,看到了贪污腐败的林业局局长,她扑上去就是一顿厮打。这样的形象虽给人泼辣的感觉,但是这种泼辣与倔强中却也透露出二愣妈敢爱敢恨的鲜明个性,使得这个角色有血有肉、立体丰满。2000年,由张元龙导演、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宏主演的《党员金柱有点忙》也在内蒙古清水河县顺利杀青,并于同年在中央电视台进行播放。这部电视剧是张元龙“党员”系列的又一佳作,虽然这部电视剧同样讲述了基层党员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但是相较于《党员二愣妈》,这部剧的“走西口”文化元素渗透更为深入。剧中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石窑洞,原汁原味的此地话,独特的“西口”地区民俗,无不透露出一种亲切的感觉。剧中黄宏饰演的乡党委书记金柱为了能还上欠村民们的石料款,让乡长建东代表乡政府去给县上赵经理的孩子红袖庆祝12岁生日,生日宴会上赵经理请了二人台班子表演助兴,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建东还亲自为赵经理搓糕面,炸油糕,院里一片红火热闹。红袖的长辈给她套上象征吉祥的面圈,口里还唱念着:“九石榴,一只手,守住亲娘再不走。”这些“走西口”民俗元素的加入,使得这部以西部农村为背景的电视剧更接地气,也让观众得到了更多的共鸣,与剧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时红袖“圆锁”这样热闹红火的气氛与乡政府外聚集的要不到钱的农民们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金柱作为乡党委书记在农改过程中的艰辛无奈与不怕困难的精神。

众所周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除了“走西口”移民之外,还分布着许多原驻的蒙古族人民。百年来,在两个不同民族进行融合的过程中,碰撞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火花,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交融,不止改变了双方的生活习惯,更衍生出了许多有情有义的故事,2014年由内蒙古电影集团与准格尔旗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漫瀚调》就是这样一部深情之作。《漫瀚调》主要讲述了在清朝末年,年轻人李河清“走西口”寻找父亲,并在寻亲的过程中与蒙古族女孩娜仁花发生了一段真挚而感人的爱情故事。这部电影也通过故事表现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的艺术生成,展现了漫瀚调的艺术魅力。同时这部影片还以清朝光绪年间在鄂尔多斯大面积开垦土地为历史背景,通过朝廷无节制的开垦与蒙汉人民共同反抗的尖锐矛盾冲突,展现了蒙古族近代历史上声势浩大的“独贵龙”运动,也借此展现出蒙汉民族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电影也用音画交融的视听语言再次对“走西口”民俗文化以及蒙汉民族融合进行更加全面的解读。剧中所展现的漫瀚调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基础,吸收了来自晋陕地区爬山调的特点,是两种风格的旋律互相柔和,两个民族的语言互相使用,更加凸显出了“西口”地区民族融合的和谐景象。

四、结 语

在中国电影与电视剧市场蓬勃发展、日益繁荣的今天,内蒙古影视也在坚持不懈地奋斗着,寻找着开启高票房、高收视率秘诀的钥匙。在关注与挖掘民族题材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其他优秀的地域文化,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西口”文化经过百年的发展积淀出丰富的内涵,这些内在的情感与故事也值得优秀的内蒙古影视人才深入挖掘,进行艺术创作,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影视剧创作题材,更能使在影视剧视域下展示的 “西口”文化变成“西口”地区人文历史、区域环境被重新发现和书写的过程。

猜你喜欢
影视剧蒙古族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