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霞
摘要:目的 对应用全程护理模式对急诊危重疾病患者在救治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急诊危重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抢救期间实施护理;采用全程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抢救期间实施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急诊抢救期间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急诊危重疾病抢救的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危重疾病救治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全程护理模式对急诊危重疾病患者在救治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全程护理;急诊;危重疾病;抢救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22-0159-02
急诊科是目前医院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科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需要接受急诊救治的患者种类繁多,病情表现非常复杂且急危[1]。病情危重的患者必须及时进行抢救,以使生命体征得以维持,进一步赢得有效的治疗时间,这就使得急诊抢救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是在最大程度上挽救危重患者生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2]。本次对急诊危重疾病患者实施全程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急诊危重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发病至接受急诊治疗时间1~13 h,平均发病时间(3.9±0.4)h;男24例,女16例;年龄31~86岁,平均年龄(58.7±1.5)岁。观察组患者发病至接受急诊治疗时间1~12 h,平均发病时间(3.7±0.5)h;男23例,女17例;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58.9±1.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抢救期间实施护理;采用全程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抢救期间实施护理,主要措施为:①急诊无缝隙连接:从患者院前急救、全程监护转运开始,逐步到院内急救工作,均应该真正意义上实施无缝隙流程救治。医院在接到120急救电话之后,相关的分诊护理人员应该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分诊,并立即通知相关的医务人员准备接诊。治疗和护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应该始终守护在需要救治的患者身旁,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应该实施连贯性的观察,如果患者的病情發生明显的变化,应该及时的通知有关的专家随时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为患者的有效抢救争取足够的时间。对于接受急诊治疗的患者应该保证做到先抢救后补办手续的特殊流程。②有效急救:护理人员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接诊,保证临床各项抢救计划的实施都能够果断而迅速,使患者能够保证去枕平卧状态,头偏向一侧,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建立两条或以上的静脉通道,对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每隔15 min对患者的血压、脉搏水平进行测定,并对病情的变化情况给予充分的重视,每隔24 h对患者的尿量进行监测并记录。③全程陪同:在抢救过程中做好检查的各项准备,电话联系需要接受相关检查的科室,能在床边完成的各项检查项目,应该尽量的在床旁进行,必须到其他的科室实施辅助检查的,急诊护理人员应该全程陪同在患者的身旁。及时提供氧气瓶、便携式呼吸机等一些抢救的必须物品,安排相关的医护人员陪同进行转运。④严密交接:需要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及时联系相关科室,说明转入病区治疗过程中需要准备的监护仪器,并接受患者的具体病情,保证交接没有任何错误之后,在交接单上进行确认签名,以使护理人员的全程服务的责任心得到显著性增强[3-4]。
1.3满意度评价方法
在患者疾病治疗结束后出院的当天,对急诊救治期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调查,100分为满分。超过60分为基本满意,超过80分为满意,没有达到60分为不满意[5]。
1.4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对急诊抢救期间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急诊危重疾病抢救的成功率、危重疾病救治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5数据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用(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急诊抢救期间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对急诊抢救期间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水平达到82.50%;观察组患者对急诊抢救期间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水平达到95.00%。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急诊危重疾病抢救的成功率
对照组患者中有31例的急诊抢救成功,成功率达到77.50%;观察组患者中有37例的急诊抢救成功,成功率达到92.50%。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0.05)。
2.3危重疾病救治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
对照组危重疾病患者急诊救治期间有9例出现不良反应,比例达到22.50%;观察组危重疾病患者急诊救治期间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比例达到2.50%。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临床急诊科的治疗和护理工作量较大,相关工作人员的压力较重,且患者的类型相对较多,要求多样,护理人员长期处于急诊的工作环境中,有许多人会呈现出严重的疲惫状态,从而使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护理服务态度相对较变差,护理服务质量不好。全程护理服务在急诊的实施,可以相关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各尽其责,护理人员通过自身对患者更高标准的服务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患者认同,患者的积极配合与认可同时也是对相关护理人员在工作方面的一种激励,对护士工作积极性的改善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可以迅速提升。进一步推动安全护理服务模式的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态度和责任心,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模式,推动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与护理质量在整体上得到明显提升[6]。
参考文献:
[1]侯慧芬,凌淑芬.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13):1219.
[2]孙琦,张梅.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1):85-86.
[3]钱琼.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434-1435.
[4]王丽云.模式化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23(4):2942-2943.
[5]程满意,卢晓云.急诊护理措施中存在隐患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87-88.
[6]张同艳.口咽通气管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2):61-62.
编辑/王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