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峰
摘 要 “互联网+”时代下,优质教育资源打破了地域、时间的局限,各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凝聚优质资源,打造一流水平的就业指导师资和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开展网上网下一体化教学实践等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 “互联网+” 地方高校 职业生涯 课程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与高校的生存发展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每一所高校在四五月份都要向社会公布上一年的毕业生就业报告,也就是社会、学生最关注的高校总就业率及分专业就业率;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也会根据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限制一些冷门专业的招生指标。以上两个因素对高校生存发展的影响极大,开始倒逼高校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由于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师资、课程建设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新时期有新的特点,那就是信息化社会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1]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与课程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聯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互联网+”具有超越时空的“威力”,一出现就促成了教育行业的革命性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在:传统区域内定点的教育师资、教育对象、教育手段、教育地点,已经变成国际化的师资(老师不再局限于本校乃至本国)、社会化的学生(不再是校内注册的学生,社会人员付费即可接受教育)、信息化、移动化的课堂以及虚拟化的师生。有学者形象地称其为“云”“云课程”。“云课程,实质上是一种借助开放共享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存储、消息通讯、信息分享、内容聚合等服务的新兴课程。”[3]顺应这一趋势,目前我国一些网络公司如网易,信息平台如微信公众号、QQ直播,知名网站如易班,学校如国家行政学院、网络学院等纷纷开设了网上学校、网上课程。在这些网上学校和网上课程中,授课教师不仅有知名的专家学者,也有各行各业的普通民众,课程内容也十分丰富,只要大众有所需,网上就有所现。当然,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其目前尚处于发展期,还有待完善。
二、地方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一)重视度不够
重视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组织保障上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机构。目前,地方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的是招生就业处负责管理,有的是教务处负责管理,或者是两个职能部门都在管理,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没有形成领导合力,时常出现工作推诿的现象;二是地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通过数量极少的选修课或讲座进行,学生受教育的数量受到很大的限制,也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学生对课程的感觉是粗浅的。之所以出现以上的问题,根本在于一些地方高校的领导仍然没有转变观念,认为学生的就业是学生及其家庭的责任,学校的本职工作是教育,上好专业课才是最主要的。这是没有以学生为本和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所以应该尽快转变观念,树立规划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健康教育与发展谋大局。
(二)师资力量不强
当前地方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主体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据学者陈冲对安徽五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调查,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占教师总数的85%,专业教师仅占11%,行政兼职人员占4%”,教师的职称机构情况是“任课教师以助教为主体,占68%,讲师占21%,高级职称教师仅占11%”。[4]有些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情况可能还没有如此乐观。诚然,高校辅导员最熟悉学生,也直接负责学生的招生就业工作,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就业情况比较熟悉,但缺点在于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储备都不高,再加上平常繁杂的日常管理事务,很少有精力去学习、充电、进修、备课,导致上课的质量存在较大的隐忧。
(三)课程建设质量不高
当前,地方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质量普遍不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建设时间短,导致师资储备不足,上课教师本身对课程的核心、内涵、体系还在消化学习之中,还需要加大相关的理论、技能培训。二是教学方式陈旧。目前,地方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上课方式往往还是传统的教师说教方式,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导致讲课空洞化、虚像化。三是课程考核方式比较陈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考核多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试,不能真正督促学生学习和规划。一些高校虽然采用“对自己进行一个生涯规划”进行考核,但是学生提交了以后,任课教师没有对学生考核的反馈,导致学生并没有从考核中得到提高。
(四)学生不感兴趣
为了促进学生及早进行职业准备,各高校一般都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或必修课,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针对应届毕业生开设专题式的就业指导课。应该说,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时间等是符合学生需求的,但是从实际听课的情况来看,学生认真听课、认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的并不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学生本身的思想懒惰。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离毕业找工作毕竟还有2年多的时间,他们认为现在就去考虑就业似乎还“早得很”,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他们上课玩手机,作业、考试就从网上找模板,应付了事。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任课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思想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就业竞争的残酷和就业准备的必要性。第二是教师上课的因素。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老师若还是以传统的方式授课,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创新的路径
(一)借助“互联网+”凝聚优质资源,打造一流的师资和课程体系
教育实现成效的核心因素是师资,地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短板就是优秀师资力量的短缺。“互联网+”为地方高校解决这一突出矛盾提供了契机。“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4]通过“互联网+”平台,地方高校可以购买一些像“网上报告厅”“易班”等平台上的资源,凝聚全国乃至全球的一流师资,通过网络给本校的学生上课。这样既满足了信息化时代学生喜欢网络的特点,也实现了本校师资、课程建设质量的有力提高。但是要注意网络课程的弊端,合理规避。网络上课的优点是,授课教师视野宽广,“档次”高端,讲课内容前沿、语言风趣,深得学生喜爱,缺点是老师与学生无法进行全面、深入的面对面交流,這就需要本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及时跟进,参与课程的辅助教学、检查督促、考试考核,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
(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此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潮。各行各业闻“潮”而动,作为最具活力的青年大学生,自然也是宣传和实践的主要群体。各高校开始转变观念,一方面进行创业方面的大力宣传和教育,另一方面改变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允许学生休学进行创业实践,同时联合地方政府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培训,如SYB(START YOUR BUSINESS,意为“创办你的企业”)和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系列培训,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和理论能力。另外,一些高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或创新创业学院,推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迅速开展。有了组织和经费保障后,结合新时期“互联网+”经济思维,从全国到地方政府,再到教育部门,持续开展系列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例如,2015年5月至10月举办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的主题为“‘互联网+成就梦想,创新创业开辟未来”,参赛项目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参赛内容可以是“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新业态、“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等等。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参赛,学生能切实感受并体验到创业的计划性、风险性、挑战性等,对创新创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更加深入、理性、完善。
(三)开展网上网下一体化教学实践
实践出真知。实践有利于学生准切把握课程学习的深与浅、合格与不合格,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必须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在“互联网+”时代,结合学生喜爱网络的特点,因时而改,可以开展网上网下一体化教学实践。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网上实践是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模拟开网上商店(淘宝店)、模拟做微商等,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开店规划、营销规划等提高学生的实战素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网下实践是指带领学生到与高校签约的实践教学基地,比如工厂、商店、企业事业单位等,开展短期的观摩、考察、实习、见习等,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主动与在岗工作人员交谈,增强学生对职业和职业规划的认知与思考。通过开展网上网下一体化、立体化的教学实践,可以增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与实际、现实与未来的深度把握。
(作者单位为四川文理学院政法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员工作研究专项(2014SZ012Y)。]
参考文献
[1] 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EB/OL]. http://epaper.gmw.
cn/gmrb/html/2015-06/09/nw.
D110000gmrb_20150609_3-14.htm.
[2] 互联网+[EB/OL]. 百度百科,http:
//baike.baidu.com/link?url=yoGtj4Gbnjk
UtOsoAIvXXpuh1U5RaTRb8URon9XFA
Nmm1b7P8AdbraB_c20cDdXcZxPokezh
esk4C-xPgjc1se_8jRGY-JTw1pX-ZbNSDawZYkRYw3GRFpUaHzputrhn.
[3] 卢晓,何东云.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
[4] 陈冲.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刍议[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