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征,赵新芳,边文贵
(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二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8)
加味炙甘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效果研究
韩国征,赵新芳,边文贵
(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二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8)
目的研究加味炙甘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01月~2017年01月收治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30例,其中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加味炙甘草汤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疗效为93.33%,常规组总疗效为76.67%,此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炙甘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加味炙甘草汤;窦性心动过缓;疗效
窦性心动过缓,即是指心律低于60次/min,在健康的成人中较为常见,特别是老年人、运动员和睡眠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悸、乏力、气短、头晕、胸闷以及肢冷畏寒等表现,若疾病较为严重,还会引起心源性休克、晕厥,更甚至是猝死[1]。本次研究以我科收治的60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加味炙甘草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5年01月~2017年01月收治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利用电脑随机的方式,分成研究组与常规组,各30例。除了窦性心动过缓之外,所有患者还办法心悸、头晕、乏力、胸闷、心前区疼痛不适等表现;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心肌梗塞、慢性肝硬化者。
研究组有男16例,女14例,年龄42~80岁,平均(54.56±3.23)岁,病程1~10年,平均(4.7±1.1)年;常规组有男18例,女12例,年龄41~81岁,平均(54.45±3.21)岁,病程1~12年,平均(4.8±1.2)年。两组的基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为:每日口服2次阿托品,每次0.3mg,坚持治疗1个月。
研究组采用加味炙甘草汤进行治疗,方组:桂枝30 g;焦三仙、生地黄20 g;当归、升降、人参、赤芍、生姜15 g;麻子仁、麦门冬、炙甘草、川芎12 g;阿胶9 g;5枚大枣。1剂/d,用温水煎服,2次/d,早晚各服用一次,坚持治疗1个月。
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其中(1)显效为: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如心前区疼痛不适、乏力、胸闷、心悸、乏力等显著改善;(2)有效为:治疗后,患者临床表现有所好转;(3)无效: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无任何改变。总疗效=(有效+显效)/总病例*100%。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常规组与研究组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n(%)]
从表1中分析可知,研究组临床总疗效明显高于常规组,此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加味炙甘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窦性心动过缓在心律失常中较为常见,即是指心律每分钟慢于60次,尤其是在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发病隐匿,发展迟缓,临床症状由心动过缓程度所决定,比如每分钟心律超过50次,不引起临床表现,若是每分钟心律慢于50次,或是超过3秒的长间隙,就会引起临床症状,比如胸闷、心悸、头晕、乏力,更甚至一过性晕厥、低血压、心功能障碍以及心绞痛等。
按照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表现,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胸痹”、“厥脱”、“心悸”等范围[2]。该病的发生,与阳虚、痰阻、阴亏、气虚、气滞、寒凝以及血瘀等,密切相关。实质性病因部位为心之络脉,脉络久瘀,久而久之,久病入络,久虚入络,使得脉络瘀滞,生毒、化浊,互结滞、浊、瘀。虚为该病之本,初期为气虚或是阴虚、气虚,而后逐步阳虚,缺失心气,久而久之使得全身乏力,血脉遭受瘀阻[3]。加味炙甘草汤药的方组中,当归补血、活血;赤芍散瘀、止痛且活血;川芎行气;炙甘草利血气、通经脉,旨在养心益气;人参补元气;大枣补脾气、安神;麻仁、阿胶、生地以及麦冬主要补益滋阴,旨在养心;焦三仙和胃健脾;桂生姜宣通;桂枝温通阳气。诸药合用,共奏养心益气、养血滋阴、通络活血、助阳益气等功效。
在本次研究中,经过加味炙甘草治疗的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此方能够有利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1] 范文惠.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2] 周洪武.生脉散加味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伴窦性心动过缓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02:125-126.
[3] 靳宏光,王义强,齐 锋,李哲山.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05:1068-1070.
R541.7+2
B
ISSN.2095-8242.2017.057.11265.02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