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诗歌集》序跋附二辑序
《抗战诗歌集》为冯玉祥创作的诗歌集,1939年由三户图书社出版。该书收录《菜花黄》《出击》等百余首诗歌。目录页题名“二十八年诗歌集”。
序一
救国的工作不止一端。有些人单看中了军事与政治,其他的事一概不屑去作,这种态度是不对的。我们无论作什么事情,只要是以抗战为目的,合于抗战的需要,能增加抗战的力量,便是一种救国工作。冯先生这一部抗战诗歌集,便是他的救国工作之一。
冯先生作诗,同他作别的工作一样,是以抗战救国为目的。他不歌咏风花雪月,也不抒发个人的烦恼哀愁;他所为的多半是抗战中的悲壮的事迹与忠烈的人物。他的诗没有一首言之无物,更没有一首诗消极悲观的;句句是实,行行激壮,每一首都能使人兴奋,使人感动。如果我们承认战争需要诗歌,这些诗歌就是最需要的。如果我们承认战争不单靠有形的物质的力量,还需要无形的精神的力量,便没法否认这部诗集的效用。冯先生在自序里这样说:“不论我们民族怎样伟大,同胞怎样众多,总得大家都奋振起来,为抗战而努力。”这就是冯先生写诗的目的。他并不想拿这些诗换得一个诗人的头衔;他只想在他的正式工作以外,再用他的笔来作一部分救亡工作;他向来是愿在多方面尽力的。
我自己不懂得诗,本来不敢给别人的诗集写序。但是,冯先生在自序里说,他的诗并不是雅诗,当然这诗集也不需要雅序。因此,我才大胆的写了这几句简单的话。
何 容
二七,二,二三
序二
近来先后见到几位努力内地工作的朋友,大家谈起许多内地的情形和工作方面的甘苦,有极可注意的一点,就是尽管他们工作所在的地方不同,尽管各人的处境和所遇的困难互异,但都一致的感觉战时民众读物的迫切需要。他们有几位就是特意到外地来采办这一类读物的,但书铺里风起云涌的新书报,都距离民众太远;一般新文艺作品,也都水准过高,要使民众对它们发生兴趣,似乎很不可能。结果它们都大大的失望而已。
不但在内地工作的朋友有这样的感觉,事实上内地民众自己,对于这合他们口味的战时读物也是热烈要求着的。两三个月以前,我在一个乡村里住了几天,我看见大家饭后无事,还是像从前一样,拉一位识字的人来,大家团团围绕着,听他念“二度梅”,“粉状楼”之类的七字唱。念一段,说一段。故事都是大家烂熟的,但是仍然能使他们聚精会神的倾听,甚至仍然能使他们流着同情的眼泪,发出深长的慨叹。我就问他们说:“这些故事,你们难道永远听不厌么?现在日本要灭我们的国,我们已和日本开仗,每天都有许多轰轰烈烈的故事,比这个新鲜有趣的多呢!”他们一致的回答我说:“那个肯谈给我们听呢?我们又没有报,报上的事我们也不懂。我们就只好听听这些陈年烂纸了。”于是我就谈了一些抗战中可歌可泣可痛可恨的事实给他们听。他们听了一回,就不肯放我走,谈了一件,还要谈一件,直谈到夜深,他们还不满足,我的口齿是很笨的,即使非常精彩的故事,经我的口一说,也往往变成索然无味。但他们还是万分的兴会,万分的感动。
内地是如此,外面城市中何独不然?我们走过街市,就可以看见胡同里,街拐上摆设着的小书摊旁边,依旧围绕着许多的小孩和大人在租看荒唐故事的连环图书。店员和学徒们闲来无事,仍然靠在柜台旁边看着武侠或神怪的书画。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对于战事的关心,并不差似别人。他们每天要听收音机广播,遇有露天宣讲团讲演,就围绕了去,踮着脚跟,张大嘴巴,一听几个钟头不肯走开。
前线军营里,伤兵医院里,都有同样的情形。普通的杂志报章,在一般识字不多的弟兄们是咬不动的。但是他们事实上是极端企望着这合他们口味的读物来充实他们热烈的心。在军队政训处做事的人,在伤兵医院服务的人,都一再的托人介绍大量相当的文艺性的读物给他们,但承托的人往往不能报命,这都是事实。
这是目前一个严重的问题!
冯先生很早就注意到这事。他认定诗歌“是一般同胞所最爱好的形式”,若把它用在灌输和唤醒的上面,将发挥伟大的作用,收到伟大的效果。因此虽在他军事政务的百忙之中,仍常常抽空写作诗歌,一方面抒发他自己的所见所感,一方面希望作为同胞们的精神食粮。细读这里收集的八十首诗,觉得有四个不可漠视的特点:一是文字朴实,二是形式通俗,三是满带热烈浓厚的感情,四是说的都是具体而浅近的事情。他自己把它们叫做“丘八诗”,其实却正是一般同胞所求之不得的好东西。比如对于在饥荒中的人们,这是一仓富于滋养而又易于咀嚼消化的食粮。我希望这册诗集,能够真正广泛的送到上面所说的那些同胞们的手里,满足他们热烈的需要,解决他们迫切的问题;更希望由此引起一般同好者的注意,大家都来好好讨论一番,设法向这方面努力,俾在抗战中使出更多更切实的力量。
吴组缃
二,二八,于武昌
自 序
我在公余之暇,很喜欢写些诗。我写的诗粗而且俗,和雅人们的雅诗不敢相提并论。因此,我只好把它叫做“丘八诗”。
我不会作那种雅诗。在目前,对于那种雅诗我也不大赞同。因为那些风花雪月之类,你写,它是花风雪月;你不写,它还是风花雪月:写不写都没有关系。至于什么哀愁烦恼等等,在我也都觉得不可捉摸,个人这些无关重要的情怀,老是撩拨它,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所看见的,是广大的劳苦同胞,他们贫困落后的生活,使我悲痛,我一刻也不能忘记。我所知道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恶毒,它紧紧掐着我们民族的咽喉,我们若不觉醒奋发,拼力抵御,那我们就只有死路一条。争取民族的生存与自由,和使得每个同胞都有很大的力量参加斗争:这二者是密切关系着的。我觉得我们应该把全副的时间和精力摆放在这上面,把一切可能的行动和方法运用在这上面。文字是有伟大效力的一个工具,有韵的文字,尤为一般同胞所喜爱的形式。我们正应该把它拿来,在这上面发挥作用。但是我所读到的有韵文字,有的是太古奥典雅,有的是太新鲜离奇。而目前大多数的同胞,文化水准都是很低很低。他们对于这类的诗,看,也看不懂;听,也听不懂:事实上他们只有瞪眼着急,简直毫无办法。更不用说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去接近了。我所以不揣浅陋,时常写些粗而俗的“丘八诗”出来,正就是想利用诗的形式,发挥一点灌输和唤醒的作用。
自从去年七月间神圣的抗日战争爆发,我又深深感觉到:我们在努力增加有形的抗战力量而外,更需要增加无形的抗战力量。我们必须为前线战士,后方同胞,供给一些抗战的精神食粮,输入一些新的血液。因为不论飞机大炮怎样有力,总得有人来使用;不论我们民族怎样伟大,同胞怎样众多,总得大家都奋振起来,为抗战而努力。因此,我在本分职守之外,更常常抽空写作我的“丘八诗”。我要把这次神圣抗战中,我们英勇战士们可歌可泣的伟绩,告诉大家知道;我要把敌人的禽兽行为告诉大家知道;我要把我心里所有的对于这次抗战的了解和认识,告诉大家知道。希望大家能够从我的诗中得到鼓舞,一致踊跃奋发,将自己的一切贡献出来,为世界争取和平,为人类维护真理与正义,为我们民族国家争取生存,自由,独立与平等。
这些诗随写随发表,五六个月来,日积月累,不知不觉已经快近百首。现在略加挑选,结集了八十首,编成这个小册子。若是藉此能够和更多的读者见面,那就是我深所企望的了。
冯玉祥
二七,二,十五,于武昌
附:《抗战诗歌集》二辑序
一
记得,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成立大会上,冯先生说过:“士兵的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是同样重要的,所以兵站不单只供给军粮,也该预备文艺作品,大量的预备文艺作品。”这并不是冯先生对文艺工作者的赞许,而是他领兵数十年的真经验,他确实晓得文艺在士兵心中能发生什么效果,并且知道这效果有多么大的价值。
在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的成立大会上,冯先生又说过:“现在,武人应摸笔杆,文人应摸枪杆,文武双全,齐作抗战的好汉。”“武人摸笔杆”是冯先生由极度注意士兵的精神食粮问题,更进一步的愿军人也去学习写作。这又不只是句空话,而是他人久已作到的事实。他希望别人去作什么,他自己就先去以身作则,作了之后,得到好处,他就更希望别人也因努力而得到好处。他在万忙中永不忘了读书,永不忘了动笔。读书写作永远给他无限快乐。他愿别人也分享快乐。读别人所写的,和写给别人去读,在他,不啻是人生中最大的责任与义务——明白别人与使别人明白是每个人呢所应负的文化使命。因此,他时时的写诗。目有所睹,心有所戚,他马上要写出来。诗的体裁既经济又自由,他没有充分的工夫去长篇大论的写文艺的散文。
二
冯先生送给朋友们的茶杯,上面写着“非抗日不能救国”。他约客人们吃饭,壁上先贴好“要总动员须自己先动起来”——客人须自己去取菜取饭。每逢走进一个小茶馆或小饭铺,他先找小三样,已足证明他对抗战时怎样的坚决。他寝食不忘的是抗战,奔走呼号的是抗战。抗战第一,所以作诗也是为了抗战。
三
由前两段所述,再讲到冯先生对抗战文艺的主张就很容易了。抗战第一,所以必须教大家都明白,而经验告诉他,对士兵民众宣传必须清浅简明,不浅明通俗等于没说。因此,他的作品是以宣传抗日为主题,以简明清楚为格调。他希望大家都能明白他的话,就是明白了些抗战的意义。他的诗就是他的话,他不愿他的话说了等于没说。
以上三点的提供,我希望,或者能帮助读者对此集得到点更深的了解——读了诗,也明白了抗战,从而努力于抗战。
老 舍
廿八年六月一日于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