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华
报国捐躯留正气 英雄典范播无穷——《五律·挽戴安澜将军》赏析
罗金华
2017年是中国抗日战争“七七事变”80周年,很多爱好诗词的朋友,都希望以此为契机,写出好的纪念抗战胜利的作品。但是抗日战争规模大,时间久,战争复杂繁多,一篇作品不可能一下子写尽,只有着眼于其中的某一方面,才会表现得真实、深刻,缅怀英烈就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毛泽东的《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就是一首缅怀英烈的成功之作: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该诗写于1943年。这首诗最早发表于1943年戴安澜将军追悼会挽联挽诗登记册。此诗的悼念之人是在赴缅甸作战中壮烈牺牲的国民党第五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将军。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对美国英国等国宣战。1942年,日本大举进攻缅甸。应英国政府的请求,国民政府派遣十万人远赴缅甸作战,号称“远征军”。远征军先后在同古、仁安羌、棠吉等地与日军作战,远征军主力第五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因撤退途中遭到日军伏击,身负重伤,不幸于5月26日殉国,时年38岁。同年秋,戴安澜将军追悼会在广西全州举行。毛泽东特撰此挽诗,遥奠忠魂。
全诗朴实庄重,稳妥贴切,用典恰当,对仗工整。
首联:“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开门见山,直书事由。外侮,指来自外国、外族的侵犯和凌辱,这里指日军对中国的侵略。将军这里指戴安澜将军;“赋采薇”,采薇,即《诗经·小雅·采薇》。毛序云:“《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作者这个典故用得非常贴切雅致,既写了戴安澜将军远赴疆场的原因,又烘托出戴安澜将军的凛然正气。
颔联:“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这联是赞扬戴安澜将军所率领的第二〇〇师的军威与英雄气概。“师称机械化”,说明装备比较精良,二〇〇师是1938年新组编的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虎与罴均是性凶猛的动物,这里喻指日军。“勇夺虎罴威”,是指煞了日军的威风嚣张气焰,也是对戴安澜将军生前战斗中的英勇善战的归纳。颔联给我们的写作启示是诗贵达意,新词与熟词均可信手拈来。
颈联:“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具体写勇夺行动,述说二〇〇师在冬瓜守卫战和棠吉攻击战两次战役中的光辉战绩。东瓜,即缅甸南部重镇同古,同名异译。1942年3月18日,戴安澜将军率部与日军战于东瓜,戴军经过十二昼夜的浴血奋战,不仅打败了围困东瓜的日寇,而且坚守东瓜,阻击了日军向缅中、缅北的推进,共歼敌寇五千余人。棠吉,缅甸中部地名。归,这里指克复。继“东瓜之战”后,日军疯狂反扑,于1942年4月23日占领棠吉,戴奉命率二〇〇师增援棠吉,经两天两夜激战,迅速夺回棠吉。这既是主题的展开,也是尾联的伏笔。
尾联回到挽诗悼唁的主题:烈士英勇抗日,光荣献身,壮志未酬,虽死犹荣。“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这里用了一个“竟”字,表示出乎意料之外,充分刻画了作者对戴将军的痛惜之情,令人扼腕。但是他已重创了日军,宿愿已偿,所以说“壮志也无违”,这是点题之句。
全诗寓褒扬于事迹中,是一首很有特色的悼亡诗,也是一首格律工整、情感真切、语言精炼、形象鲜明、气势如虹的英雄赞歌。毛泽东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号召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愿望,同时歌颂了以戴安澜将军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
(作者系湖北省荆门诗词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江 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