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知识”的人,活该被淘汰吗?

2017-11-13 17:44河东西
中国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投票权凯瑟琳清洁工

文-河东西

没有“知识”的人,活该被淘汰吗?

文-河东西

看完新电影《隐藏人物》,我想到了公平与尊严,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

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公平和尊严。社会运行的规则远远不是理想中的人人平等,当人们忽略身边那些维持社会运转必备的角色时,很少有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正如《隐藏人物》中的那三位黑人女性。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黑人坐公交车还要被划到专用座位的年代。在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工作的她们,只能在黑人专区工作,在有色人种厕所方便。她们与白人共事,但同工不同酬。

当女主角凯瑟琳第一次走进办公区,一位白人男性同事直接把垃圾桶放在了她抱着的文件盒上,而她只是轻轻地说:“我不是清洁工。”

是的,她不仅不是清洁工,还是个数学天才,为了充分发挥她的天赋,父亲特地搬家到西弗吉尼亚,给她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使她得以在18岁就大学毕业。她的另外两位黑人女同事,也是智力超群,所以,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打破加在他们身上“黑人”、“女性”的双重歧视标签,让电影呈现典型的美式大团圆结局。

可是,我想问,如果他们真的只是普通的黑人清洁女工,是否注定得不到尊重呢?要知道,绝大多数黑人,不会成为凯瑟琳那样的万中无一,无论他们如何努力,也还是在从事体力工作,那么,他们是不是就没有获得尊重的可能性了?

人类尊严的进步史是一个缓慢而又曲折的过程。

美国《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信条被写入其中。但那并不包括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甚至不包括白人男性无产者和白人女性。在美国建国之初,投票权只给予成年白人有产者,因为他们交税。

直到1869年,美国国会才给予黑人男子投票权。而直到1920年,成年妇女才拥有投票权……随着黑人运动、妇女运动的兴起,美国现代历史上平权运动的高潮由总统约翰逊在1965年发起,主张在大学录取学生、公司招收或晋升雇员时,应当照顾少数种族和女性。

而在中国,体现更多的不是种族的阶层划分,而是知识阶层和劳动阶层此升彼降的关系嬗变。

在中国两千年的儒家文化历史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信条。知识精英容易陷入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往往看不见底层人的努力和奋斗。

1978年恢复高考后,“知识改变命运”这句口号,其实隐含着一个潜台词,即:无知识者的命运是悲惨的。这个口号之所以一经提出便流行开来,不过是承接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罢了。

体力劳动者的价值被否定,体力劳动被置于被关心和被施舍的地位。正如,今年春晚的第一个小品,之所以要把大楼外墙清洁工“蜘蛛人”说成被尊重的角色,恰恰因为在现实中,人们对他们缺乏尊重。

一个不尊重知识的社会并不美好,但是,一个只尊重脑力劳动和知识奋斗的社会,也未必美好。因为,那不过是重复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历史罢了。

当信息社会降临,时代的列车将会把更多的劳动阶层甩下。富士康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已经把很多人工岗位替换掉了。而那些无法适应转换的人,活该被淘汰吗?

《北京折叠》里,那些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人们,彻底被隔离出第一空间人们的视线范围。我希望,这样的社会图景,不会出现在真实的未来。

责任编辑:张斯絮

猜你喜欢
投票权凯瑟琳清洁工
完美的鲨鱼
给人看病的“清洁工”
忙碌的清洁工
对投票权与剩余索取权配比问题的思考
浅谈小米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缘由
浅谈小米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缘由
环境清洁工
努力寻找平衡点的“不同投票权”架构
海港清洁工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