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美学

2017-11-13 17:28吴佳骏
红岩 2017年4期
关键词:宁静散文美学

吴佳骏

寂静的美学

吴佳骏

寂静也是一种美学。

这是我在编发本期“中国文存”的三篇稿子时感悟到的。老实说,我在阅读它们的时候,我的心是那样的宁静。这几篇文章将我带入了一种人生场景——温润的、仁爱的、宽厚的、平和的境地。

由于职业的原因,这些年来,我读过大量的散文随笔。但能在阅读中给我带来如此这般的内在幸福感和寂静体验的文章委实不太多。有些作者写的散文,不乏思想的深刻,知识的渊博;也不乏人文的情怀和批判的力度。但你在读它们的时候,是要咬着牙才能勉为其难地读完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丝毫感受不到那种阅读的舒适感和回味的余韵,就更别奢望此类作品能够给人带来更高层次的心灵净化和美学享受了。

好的散文都有一种宁静之美。这种美会在无形中生出一种“带入感”,犹如舌尖上的味蕾,吸引读者深入到作品的肌理中去,慢慢体味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喜乐辛酸、爱恨情仇——生命的细部和人性的丰富。换句话说,这类文章本身,即有一种“寂静的美学”。这种寂静的力量,甚至可以超越思想的深刻和情怀的广大。

然而,在当下,能够懂得如此作文的作家实在太稀少了。大家都在拼力写散文,并妄想在散文界获得一席之地。为达此目的,他们摇旗呐喊,自我标榜,花样迭出,却惟独缺少一颗宁静的“散文之心”。写作者浮躁,写出的文章自然也就充满了浮躁之气。

好在,总还有那么几个安静的散文家,一直默默地在写作有寂静之美的散文。

冯秋子当是这为数不多的安静的散文家之一。多年来,我都是她作品忠实的读者。我曾多次对人说过,如果你找不到好的散文读本,就去读冯秋子的文章。她的文章虽数量不多,但每篇文字都能让你感念生命的美好和活着的信念。我认为,她的作品跟史铁生、苇岸等人的作品一样,是可以滋养心灵的。值得放在枕边,反复阅读。这篇《冬季》,写父女之情,文短而意深。朴实的文字,别具伤怀之痛。这种痛,既来自于父女之间的关切之痛,更来自于生命老去的缅怀之痛。但作者并未渲染和放大这一伤痛,而是在伤痛中体察亲情的暖意和热度。尽管,这个冬季,不那么好过;尽管,这个冬季,先下雨后下雪,然后是冰。但作者依然在生灶火,炙烤房子,为父母取暖,也为那只可怜的小鸟取暖。

柯平的文字,有着另一种寂静的美学,一如他的诗,很有穿透力。《与叶坪有关的十个片段》是一篇述人之作,又不仅仅是一篇述人之作。文中记录的十个片段,既与被写者叶坪有关,也与作者自己有关。每一个片段,都是对过往生活的回望和精神生活的梳理。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觉察到作为一个诗人的内心状态和心灵密码。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他之所以花了近半个月时间写下这十个片段,目的却是要作为对一个逝去年代的追忆和留恋。

许俊文更是一个“自然主义”者,我曾读过他不少写自然生态的散文。这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秉持寂静为文的作家。他这次干脆把文章的标题取为《致寂静》。在文章中,作者写到了特雷莎修女的寂静,也写到了自己左耳失聪后的寂静,还写到了出生地豆村的寂静。但这一切寂静,归根结底,都是在写一种内心的寂静。人需要寂静,这个世界需要寂静,只有在寂静中,我们才能聆听天籁和自己心跳的声音,才能治愈我们内心的焦躁、易怒、失眠、恐惧……

的确,人活着,是需要以寂静来触碰灵魂的。否则,我们的灵魂就极有可能被喧嚣震碎。同样的道理,我们也需要时常去读读那蕴含着寂静之美的散文,以使我们被喧嚣震碎的灵魂得到修补。

猜你喜欢
宁静散文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宁静之宅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巷口的宁静》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