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7-11-13 17:21谭桂林
新文学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鲁迅研究名言老先生

◆ 谭桂林

最近,无意之中读到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先生的大作。在文中,老先生用鲁迅《灯下漫笔》中的一段名言来佐证他所说的文化自信。他认为鲁迅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坐在圆的桃花心木的食品桌前,川流不息地献上山珍海味,在淡淡的中国情调的电灯罩下,谈论着中国的古董和字画,享用中国的文明给他安排的一切,所以沉痛地写下这篇文章。而对于他所引用的鲁迅那段振聋发聩的名言“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席的厨房”,这位老先生的解读是,鲁迅如此激愤,乃激愤于中国当时国力的衰弱,中国的物质文明和艺术珍宝只能成为外人的饕餮大餐,而不能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读到这里,我竟一时找不出词语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毫无疑问,不能说这位老先生的话说错了,也不能说老先生对鲁迅的作品不够熟悉,更不能说老先生的解读不是善意的,但必须要说的是,老先生对《灯下漫笔》的理解与鲁迅当年写作此文的原意,相去何其辽远!鲁迅去世已经80多年了,鲁迅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鲁迅这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也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鲁迅文章的原意依然还在如此被人有意无意地去曲解,可见理解和弘扬鲁迅的精神及其价值,无论到了什么时代,依然还是要从正确地解读原文这一最为基础的工作开始。

近几年来,每年我都给研究生开鲁迅研究的专业基础课,目的就是想带领学生去阅读鲁迅的代表作品,去思考鲁迅研究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在课程中间,有时也插入一两次讨论,让研究生们自己讲,想听听现在的年轻人们怎样理解鲁迅。今年布置的讨论题是“鲁迅与21世纪中国文学”,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阅读体会,来谈谈鲁迅的影响力。要求学生们畅所欲言,有则说有和如何有,无则说无和为什么无。结果很令人欣慰,学生们居然都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虽然体会不一定深刻,表达水平也不是那么均衡,但同学们确实从自己喜欢的作品中读出了鲁迅身影的摇曳多姿,读出了鲁迅精神的溢彩流光。这次讨论的纪要经整理后,交给了一家评论刊物予以发表。由于参与讨论者多,而纪要篇幅十分有限,每人寥寥数语,难以真正把自己的感想说透彻。兴犹未尽,我就给参与讨论的博士后和两个年级的博士生交代了任务,要求他们将自己的讨论发言进行充实提升,写成论文。承蒙《新文学评论》主编慷慨提供充足的版面,使这一组论文得以发表,在此要向刊物和遇春主编表达深挚的感谢。

猜你喜欢
鲁迅研究名言老先生
100万只猫
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
有我在,你怕啥
鲁迅研究中的歧路
名言
年 轻
名言趣画
才七十岁
读名言 话工作
鲁迅研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