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在师生教学活动中展示出来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等可以称作为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程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保障,能够帮助增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施行,继而确保教学质量,增进素质教育的践行。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9-0070-02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和效果。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深受到我国基础教育模式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主体性仍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课堂上“填鸭式”、“注入式”教学模式屡见不鲜,学生不加思考、生硬输入学习内容。教师仍旧占据课堂中心,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够。考虑到现实中,学生的主体性仍然不够。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涵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的驾驭以及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这与学生的主体性特征相吻合。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选择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学活动中语言技能的掌握,语言知识的吸收,情感态度的提升,学习策略的了解以及文化意识的共鸣来一步一步地得以体现。教师辅助建立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通过目的适当、组织得当、计划恰当地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则需要根据自身的积极参与和感悟,逐步成为能够有选择性地、自主地、能动地、有创造性地学习主体。
二、英语课堂中确立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
新课标指导下,英语课堂教学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其次,确立学生主体性是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内在要求。最后,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而决定了学生主体性确立的必要性。
1.新课改下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从功能、实质、结构、管理、施行方法以及评估方式方面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新教学观下,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课堂和学生的监控者,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更甚者成为教学的研究者以及课程的开发者或是建设者。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而应该被当作一个个会思考、会学习、有潜力且有独立的个体。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以及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
2. 英语学科自身特点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
英语学科的学习关键在于记忆和实践,通过不断练习实现量的积累、质的飞跃。这意味着学生自学的时间要远大于教师的讲授时间。 此外,根据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激发兴趣,树立自信,掌握方法,学会自学和合作;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第四,终身教育和成长。每一方面都是围绕学生主体来进行的。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具体教学活动还要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的主动参与更能帮助这些任务的达成。
3.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开始不断被提及。通过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教育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三、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小学英语教学开始,以掌握英语知识为目的,以高等教育为唯一指标,以分数为衡量标准。有些教师意识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价值,但是囿于升学目标的指向,并不能找到恰当的方法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1. 激发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动性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作为第一老师,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小孩子生性爱玩,有趣的活动形式而非枯燥死板的课本知识,更容易吸引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作为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获取知识的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达到基本的英语教育目标。
2.营造良好英语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性
语言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样地,语言的目也是交际。当前英语课堂上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的发展,强调阅读和写作。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构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除了课堂上课本知识的交流,文本涉及到的相关文化知识也可以相互探讨。英语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教师应提供多种英语表达机会或是氛围,例如课前小演讲,英语故事会、角色扮演以及戏剧模仿。
3. 创建“对话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造性
“对话”模式的构建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非课堂的完全控制者。在英语课堂活动中,精讲多练,将表达的机会多留给学生。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对话和交流,学生也可以拥有“话语权”。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么有个性也就没有创造性。提供更多个性化发展的学习机会,充分尊重学生知识、智能、爱好、兴趣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自身也要多自主探究、更新自我,才能帮助学生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实现学生才能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通过深入探究新课改理论的发展,掌握其本质与核心,便于更好的执行和贯彻。在具体课堂教學活动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营建优质教学情境;创建一种“对话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乃至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天宝. 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
[2]瞿振元. 素质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中国高教研究. 2015年第5期.
作者简介:段月霞(1993-),女,陕西榆林,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