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江·叶斯开尔斯
摘要:新课标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课程素养为最基本的课程理念,为新时期地理教学提供了宏观的规范,它的实施必然引起广大地理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反思,形成新的教学观念。而这一转变的核心则为地理学习观重心的转移,其体现必然折射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育改革;和谐课堂
新课标初中地理教学 教学改革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成就教师人生和练就教师行动智慧的主要场所。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声愈来愈烈,各级教研部门和广大地理教师积极探索与实践,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不断涌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已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师生关系不平等、课堂缺乏民主与和谐、满堂讲或当讲不讲、重预设轻生成、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实效、方法单一、形式呆板等诸多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效益和师生生命质量,特提出以下实施建议,与同行们交流。
一、构建和谐课堂
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关系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真正的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和谐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知识、智能、群体、个体、主导与主体、教书与育人等各个要素之间互相协调,这是对学生全面培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促进课堂有效的前提保证。
(1)师与生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平等”。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通过畅顺的教学流程、幽默的教学表达、平等的学习互动等途径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做到宽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课堂上的学习质量,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活力课堂的基本准则。教师要转变“权威”“裁判”的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做“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先做学生、后做先生”,理解学生特有的处境,善解人意。
(2)教與学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民主”。教师要民主施教,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让课堂兴趣盎然,生机勃发。譬如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参与、去体验、去感悟。
(3)文本与人本和谐。这种和谐的基础是“正确的课程观”。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教师和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智慧、行动策略、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处世技巧、工作精神、实践能力等,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个性差异、表现欲望等都是课程资源,文本(教材)更需要与人本(教师、学生)的有机整合。和谐的地理课堂,应依托教材步入和谐,依托教师和学生享受和谐。构建和谐地理课堂,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更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活性
“生活即是教育”,使学生意识到课本上的知识具有实用性,这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捷径。可借身边的事物加以强化学习内容。让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在讲述太阳辐射的特点的时候,可以联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知识,交通灯为什么选红灯做停车的警示?朝霞、晚霞为什么是红色的?多云的夜晚天空为什么是红色的?小孩子过马路的时候为什么要戴小黄帽?太阳辐射很强的夏天同学们一般选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青藏高原的天空为什么格外的蓝?……
在讲述常见的天气系统时,举例夏季午后的强降水的过程来描述对流雨的形成以及特点等。在讲述气候资源的时候,举例昆明市的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解释风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让学生思考作为一个购房者,会从气候资源的角度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房子?考虑楼房的座向,楼间距的大小与太阳高度角、楼房高度的关系……
当然,体现生活性的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的本身,还可以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方式和过程上。例如,月相知识的学习,先制作表,要求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相,填出月球出没的时间、方位,并绘出大致的形状等,由他们分析总结规律。上课的时候再由老师分析这些规律的原理,用“上弦月出现在农历上半月,出现在上半夜,切东西边亮。下弦月出现在农历下半月,出现在下半夜,切西东边亮”等通俗的语言来加强学生的记忆。
例如,在讲解绿色食品的过程中,先利用问卷加深学生归于绿色食品和绿色消费的了解,初步建立学生的绿色消费观念。然后由学生分小组调查本地绿色食品大致的消费情况。分析后发现价格问题和宣传力度是人们选择绿色食品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此开展“为何绿色食品在市场难成气候”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在地理课堂教育教学中要有“情境”引入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这也代表着地理课堂的实质进步的一面。
教师“教”的时间长了,就容易遗忘“学”的感受。保持学习能力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学”的过程,体验学生学习过程,体味其掌握知识的差异性的形成,运用移情使得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的学习能力可以使得教师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并不断内化,同时将自己的反思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这一过程的实践更多地表现是在于教师课堂行为之中。所以保持并发展教师的学习能力,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力举措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