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丽
【摘要】“以读促写”,指文本阅读教学中贯穿写的训练,以发展学生写的能力。标题审读,引导立意谋篇;整体导读,引导提炼概括;重点解读,引导变换表述;略处研读,引导拓展延伸。
【关键词】以读促写 立意谋篇 提炼概括 变换表述 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9-0041-02
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而言,语文学习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语言素养具体体现在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方式是文本阅读,按理应在文本阅读的教学中渗透听、说、写训练。然而多数教师通常是注重融合听、说、读能力的培养,课堂很少渗透写的训练,这就是多数学生写作能力低下的原因所在。
一、标题审读,引导立意谋篇
立意谋篇是文本写作的首要工作,而且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写作技能。它不仅决定着文本的立意高度,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文本的思想内涵。因此,悟读文本的写作思路,首先必须悟读文本的立意谋篇。在实际的教学中,多数教师通常是放在文本内容解读完之后,学生的解读思维仅局限于文本范畴。诚然,教材中的课文是课程专家精心选择的名家经典之作,从借鉴或传承的教育功效而言,这种文本有着很好的作用。然而从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而言,这种局限于文本来解读立意谋篇,何以能发展学生写作中的创造性思维?因此,笔者认为,解读文本立意谋篇的学习活动应放在文本内容解读之前,让学生仅仅依据标题来自主训练自己的立意谋篇构想。
如《怀念母亲》一文,在立意方面,作者怀念的是生我养我的“娘”和“祖国”这两个“母亲”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在谋篇方面,作者主要是选择出国期间12天内写的四则日记来描述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另外,全文没有记载任何有关“母亲”的事迹,而是着重描述作者的怀念之情,似乎“空洞”,但感人至深。与朱德《母亲的回忆》一文相比,风格迥异,体现了作者谋篇中的独特思维,这也正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写作思路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阅读文本之前,如果要求学生依据标题来构想立意和谋篇,那么学生就会依据自己和母亲相处的经历及其自己对母亲的情感,以形成各种不同的写作思路,其中也必然会出现一些令人称赞的写作构思,这就是悟读的教学效果。诚然,学生的立意谋篇,难以形成类似于文本作者的独特思维,但它对于促进学生领悟文本的写作特色,却有着重要的促进效果。另外,这种训练多了,学生的审题能力、立意谋篇能力也会逐步提升。
二、整体导读,引导提炼概括
阅读中的提炼概括,它通常包括内容提要、内容摘要、关键词这三种基本形式。
内容提要,指全文的核心内容或思想观点,但与人们常说的中心思想又不同。中心思想的主体通常体现为对文章的评价,而内容提要的主体则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表述。如《怀念母亲》一文,其中心思想为:作者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而内容提要可表述为:生我的母亲中年去世,儿子特别怀念去世的母亲。身居异国的游子,经常想家想亲友,特怀念自己的祖国。
内容摘要,指从原文中摘录的句子或词语而组成的短文,“摘录”是其主要特征,它要求既要体现文章的主题,又要体现文句之间的连续性。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其内容摘要可提炼为: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别无去处。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在学术论文中,它指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或代表文章观点的词语,作为阅读提炼或概括,这里指蕴含文章思想内涵的的若干词语或词组,人们从这若干个关键词中就可以知道全文的思想观点或核心内涵。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它描述了科学家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实验,证明了大小不同的铁球,下落运动完全相同,推翻了权威学者亚里士多德“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的所谓真理。因此本文的关键词就可以拟定为:实验、铁球下落、同时着地、挑战权威。如果能拟出这四个关键词,那么说明学生对本文的阅读有着很好的理解。
阅读中的提炼或概括一般用于议论文和说明文。对于记叙文,教学应注重训练学生对细节的描写,或改写,或擴写,后文将阐述这两种技能训练。
三、重点解读,引导变换表述
阅读中的重点解读,就是对文本中体现思想内涵的关键性文句或表达准确、生动、形象的文句进行深刻性的剖析,而引导变换表述,就是要求学生变换不同的语言写出与原文句思想内涵或相同、或相近的文句,最好能超越原文句。如《桂林山水》课文对漓江水的描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段话描述了漓江水的秀美在于静静的流动,清澈见底,绿似翡翠。如果学生能改写为:漓江水真静,虽流动但水面没有一丝波纹;漓江的水真清,江底浮现出蓝天和白云;漓江水真绿,江面在阳光辉映下熠熠闪烁着绿光。那么这何以不是一种创新的生动描写。
重点解读是引导学生变换表述的前提,只有学生对文句内容有着透彻的理解,或对文句表达艺术有着深刻的领悟,学生才能变换写出贴近原文或不亚于原文的句子。如《桂林山水》文中对山“奇”的描写: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为什么第一句后面要加一个“啊”字,它突出了作者对“奇”的感慨和赞叹,“拔地而起”和“各不相连”,刻画了座座山傲然耸立的气势,接着用了几个形象性比喻显示了大自然奇妙的天工造化。如果学生读懂了文句的这些内涵,那么学生才有可能搜寻其它的词语或文字来变换描述山的这种“奇”状。诚然,学生通常写不出比文本更好的文句,然而正是通过只能写出亚于原文句的尝试过程,方能深刻品味文本的语言妙处,这种品味就是语言修养的提升过程,也是阅读教学中夯实学生语言功底的重要目标。
四、略处研读,引导拓展延伸endprint
一篇文章,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往往会不惜笔墨,或描述细节,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情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祥写。然而由于篇幅结构或作者所选择的视角等原因,有些地方只做简要描述,甚至一笔带过,这就是略写。所谓“略处”,就是指文章略写部分。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作者是以描述父亲抢救儿子为主线来组织文章内容,而儿子等14个小孩虽身陷废墟但安然无恙的境况,则是通过父子的对话作简要描述,至于孩子们被埋在废墟中处境、经历、心理等,全文未作任何交代。虽然这些是文章的略处,但它又会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略处研读,就是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略写部分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孩子们身陷废墟,他们是怎么集合在一起?38个多小时,没吃没喝。他们是怎么挺过来的?身处困境,面临死亡的威胁,哪些孩子表现得坚强,哪些孩子体现得有理性或有智慧?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学生深究。引导拓展延伸,就是引导学生依据文章所描述的背景、条件和事实,对略写部分开展合理的联想扩写,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主题,同时又可以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
略处拓展延伸的扩写训练,或写一两句话,或描写某一个片段,还可以是重新确立主题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如《鱼游到了纸上》文中有一自然段这样描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其中的“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就是略写,怎么“赞叹”,“议论什么”全凭读者自己去联想。对此,教学中就可以要求学生写出一两句“赞叹”或“议论”的话。对文中青年所画的“鱼”,。它可以是鱼那漂亮的体态,也可以是鱼那栩栩如生的神态,还可以是鱼那自由快乐的心态,等等。诚然,这种“赞叹”或“议论”之话,学生难以描述,但这正是练就学生文笔功底的重要方面。又如本文中写“我”和聋哑青年的笔谈交流,并从交流中了解到该青年对画鱼执着的追求,就是一种略写,因此教学中就可以要求学生扩写这一对话片段。再如《梅花魂》文中描述“我”回祖国临行前,外祖父送给“我”一块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片段,就是训练学生拓展扩写的良好素材:谁绣的手绢?手绢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人故事?足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内涵深度不同的作文。
文本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促写”,既能很好地发展学生读的能力,又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写的能力。从发展学生语言素养而言,既是瞄準了夯实语言基础的起点,又是体现了语言发展目标的落点。只要每课都贯彻这种“以读促写”的策略,学生的阅读与习作水平何以不会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于漪著《给语文教学加点钙:于漪谈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