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怡雪,李孝辉
(1.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检验系,安徽 淮南 232001;2.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苏 徐州 221006)
・基础研究・
冰冻血小板融化后出现絮状物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曹怡雪1,李孝辉2
(1.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检验系,安徽 淮南 232001;2.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苏 徐州 221006)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融化后出现絮状物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343袋冰冻血小板融化的资料,研究保存期间融解温度、注射速度与融化后出现絮状物的关系。结果献血间隔和次数、冻融温度、DMSO注入速度对冰冻血小板融化后出现絮状物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冰冻血小板融化后出现絮状物的影响因素提前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冰冻血小板。
冰冻血小板;融化;絮状物;原因;预防对策
近几年,临床医学上对输用血小板的需求大大的增加,由于在22℃的环境下不能长时间的保存血小板,不能很好的满足不断增长临床的需求,因此,冰冻血小板技术在短期内迅速普及。冰冻血小板的外膜表面具有结合力极强的粘附受体,同时有较高的凝血活性,对补血有很好的作用,然而对冰冻血小板的制作和储存要求极为严格,一旦冰冻保存不妥当,很可能在融化后出现絮状物,严重影响冰冻血小板的质量,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会造成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笔者对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43袋冰冻血小板融化后出现絮状物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343袋冰冻血小板融化的资料,
美国百特公司的血细胞分离机(CS3000Plus);开曼迈瑞公司的血细胞分析仪(BC-2000);姜堰市新康公司的水浴箱;美国Sigma公司的二甲基亚砜(DMSO);苏州医用器械厂的血小板震荡仪;苏州产XHZ-ÒB型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
1.3.1 献血者的选择
所有的献血者的身体状况都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其中男、女的血红蛋白含量标准分别为120 g/L、110g/L以上,PLT大于150x109/L,红细胞保持在0.35~0.5范围内,且血小板以单峰的形式分布开。
1.3.2 冰冻血小板的制备、保存和融化
血小板采集的各种数据根据血细胞分离机的标准来设定,IDO值选择为8,以50 ml/min设为处理血流速度,在实验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是血流速度必须保持在35 ml/min以上[1]。
将所采集的血小板置于震荡仪中震荡3~4小时,再以5%的浓度注射到DMSO(1 ml/min)后,保存于-80℃冰箱内。
在临床输注之前从-80℃冰箱中拿出,立刻放于37℃~42℃水浴箱中融化,融化的过程中不断的轻微摇动,当没有渗漏和絮状物时就可以进行输注。
1.3.3 絮状物的观察
按献血间隔和次数、冻融温度、DMSO注入速度分别分组进行对比,观察冰冻血小板融化后出现的絮状物状况。
从343袋冰冻血小板样品选出12袋。将12袋血小板分成A、B两组进行对比观察,其中A组的6袋是采集于6个首次或第2次献血者,B组是采集于3个反复多次献血者。从表1可以看出,A组出现絮状物的机率比B组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献血间隔及次数的不同出现絮状物情况
将343袋冰冻血小板分为两组,分别置于37℃、42℃的融解温度下,结果:置于42℃冻融温度下的310袋冰冻血小板只有1例出现絮状物,而置于37℃冻融温度下的33袋冰冻血小板有2例出现絮状物。
根据血小板实际容量的5%浓度注入DMSO,均为10 ml/份。A组在5分钟内注完50份,B组在6~10分钟内注完190份,C组在11~15分钟内注完103份。结果:DMSO的注入速度太快或过慢都会促使冰冻血小板融化后出现絮状物,
3组的比较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DMSO注入速度对发生絮状物的影响
冰冻血小板融化后出现絮状物的原因有多种。首先,长期反复多次献血是冰冻血小板融化后出现絮状物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冻融温度对出现絮状物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DMSO注入速度对出现絮状物也有较大的影响。
(1)建立全国采供血信息数据库,采血前对献血者进行相关资料查询,淘汰反复多次献血者。同时健全献血报告制度,需要注意的是针对血液检验呈现阳性的献血者,应该对此给予适当的解释。
(2)在加入DMSO时,应该控制好注射速度,一定要速度均匀,边加边摇匀,最好双人操作完成,使之受热均匀,避免血小板损伤[2]。
综上所述,献血间隔和次数、冻融温度、DMSO注入速度对冰冻血小板融化后出现絮状物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应该针对这些原因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这就要求我们增强自身的责任心,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冰冻血小板,促进冰冻血小板技术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1]张玉芬.温度波动引起冰冻血小板融化后出现絮状物58例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0(3):124-125.
[2]王 娜,连文萍.冰冻血小板融化出现絮状物原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1):158.
R446.11
B
ISSN.2095-8242.2017.061.11883.02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