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
摘要:健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的重要的,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对体育的定义不一样。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深入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了,所以学校的体育教育不管是从教育观念,还是教材形式都要做到与时俱进,更加重视起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增进。
关键词:初中体育;竞争;兴趣
一、敢于面对竞争,能够自我认识
竞争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国家对学校注入竞争机制,这样人与人之间,胜利与失败之间,理想与能力之间,均会产生各种对立心理,胜利者自居,失败者悲观失望,甚至妒忌和不服气。在一次800米的考试中,老师把学生分成5人一组进行,可有一个学生提出想单独一个人跑,问他原因,他说和大家一起跑会害怕,大家一起跑出去的瞬间他会受不了。并得到了一些同学的共鸣。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的学生归类为心理脆弱的一类,由于长时间生活在一种紧张、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或身边的同学都比较优秀,使他们的心理变得紧张而脆弱,从而害怕竞争,没有正确认识自我,丧失自信,长此以往,必然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可以先满足其要求,然后再结合实际进行耐心诱导,帮助建立信心,先让他加入和其水平相当的或差一点的小组,找回自信,并体验竞争的乐趣,让其亲身去感受竞争带来的进步。
二、舒心減压,提高适应能力
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是直接而真实的,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和态度在教学中会很快地表现出来。考试成绩不理想,或和别的同学发生误会,或被老师批评、或高考临近的压力等等都可能使其心情压抑,上课时情绪不高,表现为垂头丧气,郁郁寡欢、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练习不认真,对竞技结果麻木,缺乏集体荣誉感,这时如果老师只看其表而武断地进行批评,即使学生表面上改善了,却达不到真正的目的,有时还对学生造成更深的心理伤害,师生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影响,学生会对老师失去信任,甚至封闭心扉,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作为老师应留意观察学生在课中的表现,当学生表现异常时,要善于挖掘心理的因素,并利用体育运动进行治疗,实践证明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三、树立自信心
学生的自信心无论对他们的学习还是人生发展都至关重要。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既保持不断的创造力,又保持健康心态。
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自我效能理论的观点,以前成功的活动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自我效能会增强,内部动机会加强。所以,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
四、合理利用教材,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教学经验选择适合初中生心理发展和身体条件的教材,让学生全心投入体育学习,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活动的趣味性,针对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处理,通过改变一些运动形式提高学生的爱好和实战能力。其实,在大部分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学校运动会,只是每个班级选出来的一些“精英”进行的比赛,大部分学生只是在一旁玩耍,并没有参与到竞赛中去,由此导致了在教学时间上的浪费以及资源上的浪费。而要想使学校的体育竞赛切实收到成效,就应该把体育竞赛与日常的体育考核相结合,例如,参学校竞赛的学生可以在体育考核中获得额外的加分,以这样的方式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竞赛中,不仪能活跃竞赛的氛围,让更多学生加入到竞赛中,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多的体育竞赛精神,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进行比赛的时候,对学生的一些学习技巧的锻炼、切身体会也十分重要,通过比赛,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之前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应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在紧张而愉悦的竞争氛围内完成锻炼任务。
五、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兴趣
传统体育比较强调技术教学,较多地选用竞技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按竞技运动技术的标准进行体育教学,这样做的最直接缺陷就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地要求学生掌握技术,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而无法体会运动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导致一部分学生厌恶体育运动,走出校门后,很少自觉进行体育锻炼,阻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而新课程则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当然毋庸置疑,运动技术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新课程下应适当淡化,而非全盘否决,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总结: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里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手段,为学生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组,从而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
参考文献:
[1] 张震伟. 新课程标准下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03).
[2] 刘昕.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与重构――兼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