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能缺“德”

2017-11-10 15:54钱咏梅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7年10期
关键词:铁罐邱少云语文课程

钱咏梅

【摘 要】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它贯穿在人类一切交际活动中,发挥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功能。可见,德育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 渗透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19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蒋仲仁先生认为,“语文课对品德培养负有更大的责任。语文是中小学的主要学科,教学的时数最多,师生接触最多,教师从语文课对学生思想了解最多。更重要的,语文这个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应负的品德培养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尽管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但是有一点不容置疑: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一、在语文课程资源中挖掘德育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材不再是唯一的,除插图、挂图、电教配套设施之外,报刊、网络、研讨会、博物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创设情景,制造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有身临其境之感,让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里,激发出情感,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达到陶冶学生情操,获得思想启迪的作用。

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一课,课本上有长城和运河的插图,教师除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感知教育外,还可以利用网上资源,用多媒体设施播放有关长城、运河的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巍峨的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美丽的运河,波光粼粼,伸向远方。抓住这个时机,告诉学生,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人间的奇迹,而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看到这些,听到这些,能不激起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吗吗?再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卢沟桥烽火》一课。教师可在课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南京!南京》等影片,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为上课做好准备。

二、在字词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学习“乳”字时,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心知感恩孝敬父母。此外,因喜欢和腐蚀和啄食农村垃圾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起净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一些地区对“乌鸦”代表着灾难和吉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学生们从中不只懂得了该词组的使用和意思,还培养了纠正错误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再如,四年级下册中的《三顾茅庐》中的“三顾”一词,说明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真心及诚意,第三次到隆中的所做所为“半里多路”“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表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不是虚情假意,而是真心實意,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办事要有诚心和耐心,在生活中学习刘备的这种精神,特别是小学生在对待自己的学习上,要端正态度,耐下心来,不怕麻烦,多读多写多背,就一定能学好知识。又如《天鹅的故事》中的“一只”“几只”“整群”“百十”在这组词语中充分反映出天鹅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团结拼搏精神,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就要引导学生向天鹅学习,从小培养起团结的思想,让他们懂得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团结起来力量大,在学校里要团结同学,在社会上要团结邻里,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才能把祖国建设好。

三、在文本解析中渗透德育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心声,一字一句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从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段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还有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紧扣题眼提问,陶罐和铁罐他们最后的结局如何?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课文中“傲慢”“相提并论”“轻蔑”等词中体会到了做人的真谛,孩子说:“我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咬文嚼字,孩子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学生还从“铁罐早已氧化”从这句话中可悟出,铁罐骄傲自满是因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摔不烂,而没有想到自己的短处——被氧化,这样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了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教育学生要多做自我批评,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endprint

猜你喜欢
铁罐邱少云语文课程
邱少云和他守望的城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对话显“品格”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邱少云:烈火金刚
《陶罐和铁罐》告诉了我们什么
邱少云成名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