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学术建设述略*

2017-11-10 07:09:24翟德耀
关键词:当代文学学报学术

翟德耀

(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新时期以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学术建设述略*

翟德耀

(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创刊60年特别是新时期40年以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立足本校,面向社会,传播人文社会科学,弘扬中外优秀文化,学术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无论《新华文摘》还是《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摘引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反思历史,可知只要切切实实地实施主编负责制,持之以恒地坚守学术本位,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办刊,千方百计地突出学报特色,就一定会打造出一个能够充分展示学校实力的窗口,以亮丽的风采自立于学报之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学术建设;开放办刊;学报特色

伴随着山东师范大学发展的步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度过了60华诞。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从学术建设的视野认真回眸文科学报走过的道路,深入探讨办刊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其定位和方向,应该是对于学报一甲子的一种富有意义的纪念。

作为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学报的演进和发展大致上是与学校文科的演进和发展同步的。1954年,即有内部刊物《山东师院》由校刊编辑委员会连续出版。1956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同意山东师范学院出版“教与学”学报*中共山东省委同意山东师范学院出版“‘教与学’学报”(原件如此)的批文原件,现存于山东省档案馆,影印件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创刊60周年纪念册。。随后,山东师范学院校刊编辑室出版了《教与学》。1957年12月,山东师范学院学报编辑委员会正式以《山东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科学)》为名,出版了第1期(总1期)*在历史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社会版)》的创刊时间被认定为1956年,应是据“‘教与学’学报”而来的。在《山东师范学院学报》正式出版时,其第1期则被认定为“学报”的“总1期”。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序列号在“文革”中因停刊而中断,现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序列号则从1972年6月出版的《山东师院》第1期算起。。之后,现代文学版、地理版也不定期问世。及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课闹革命”,《山东师范学院学报》于1967年改名《黄河评论》,成为大批判的战场、阶级斗争的工具。1971年,在首批工农兵学员入学和学校“上管改”的背景下,改名为《教革简讯》,次年又改为《山东师院》。1976年,《山东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经上级批准正式出版,成为全国率先出版的高校文科学报之一。文科学报前20年名称的频繁变化,直观地反映了主办者在学报定位上的不确定性。本来,中共山东省委的批文和创刊号都是以学报冠之的,这就内在地规定了学报的学术属性,从而与时事性、宣教性、知识性的校报、校刊等报刊区分开来。然而,尽管在创刊伊始确实初步体现了期刊的学术指向和编者的学术追求,并且在随后的几年里也发表了不少学术文章,但总体而言学术含量相当匮乏。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形态诉求,一步步地限制了编者和作者的学术思维,背离了学报的本质属性,使得学术定位发生偏移,学术性逐渐减弱。而在“文革”的狂风暴雨中易名的《黄河评论》《教革简讯》《山东师院》,则完全偏离了办刊的初衷,削弱了其学术性。1976年学报复刊后,虽然学术研究有所恢复,例如在所发表的鲁迅研究文章中出现了如学者所说的“某些具有学理性质的鲁迅研究因子”*李宗刚:《“文革”后期鲁迅研究的一个缩影——以〈山东师院学报〉“纪念鲁迅逝世四十周年专刊”为例》,《鲁迅研究月刊》2014年第10期。,但囿于当时的政治文化生态制约,也不过是仅仅透露出些许学术信息而已。

文科学报的学术回归和学术建设,是从新时期开始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学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教学和研究逐步走向正轨,文科学报也随之进入了以学术建设为本位的新阶段。 1981年,山东师范学院升格为山东师范大学,文科学报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与学校文科特别是优势学科的学术发展相适应,此后学报的学术水准显著提升,一步步跨上新的台阶。2002年,为了凸显既有的人文学科地位,学报由哲学社会科学版调整为人文社会科学版。

评价一家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期刊界、学界通常认可第三方的转载摘引,特别是《新华文摘》、“复印报刊资料”等的转载摘引。新时期以来的40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编委会的指导下,历届主编和编辑部同仁勤奋耕耘,开拓创新,着力进行学术建设,不仅使学报较快地回到学术本位,而且在第三方转载方面,均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

(一)《新华文摘》转载转摘

主体转载(1979—2016)

1.唐兆位:浅谈哲学史的一般规律(1981.6)*为了行文的方便,这里对论文刊发的具体年份和期次均简化处理,如《浅谈哲学史的一般规律》原刊于1981年第6期则简化为“1981.6”,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文章的具体年份和期次,也作如此处理。,《新华文摘》1982.2。

2.鲍兆宁:发现法探究(1982.2),《新华文摘》1982.6。

3.夷翠华、姜正冬:三大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吗?(1982.6),《新华文摘》1983.2。

4.张培义:关于十月革命道路的两个问题(1982.6),《新华文摘》1983.2。

5.王礼训:全德工人联合会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宗派组织吗(1983.2),《新华文摘》1983.5。

6.张效之、王化学:一部有特色的书——评《欧美文学简编》(1983.2),《新华文摘》1983.6。

7.刘祚昌:中国的专制制度与中国的孟德斯鸠(1983.4),《新华文摘》1983.11。

8.鲍兆宁:论教学的双重任务(1984.2),《新华文摘》1984.6。

9.张培义:三十五年来我国世界现代史研究概况(1984.5),《新华文摘》1984.12。

10.杨玉圣:林肯评价中两个问题的综述(1984.5),《新华文摘》1985.1。

11.王春良:1941年苏联曾承认“满洲国独立”(1985.1),《新华文摘》1985.4。

12.丑荣之: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刍议(1985.4),《新华文摘》1985.11。

13.陈海宏:近年来美国内战史研究情况简述(1986.1),《新华文摘》1986.4。

14.黄贤全:美国文官改革运动(1992.5),《新华文摘》1993.2。

15.谭好哲:文化视角文艺观与意识形态视角文艺观的三大差别(1994.6),《新华文摘》1995.3。

16.包心鉴: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社会文明(2002.4),《新华文摘》2002.12。

17.李荣:马克思主体性建构的三重意蕴(2009.6),《新华文摘》2010.4。

18.杨义:王蒙小说的哲学、数学与形式(2013.5),《新华文摘》2014.4。

19.朱德发: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去政治化”管窥(2014.4),《新华文摘》2015.2。

20.丁鼎:儒家礼乐文化的价值取向与中华民族精神(2014.6),《新华文摘》2015.7。

论点摘要(1978—2016)

1.刘祚昌:孔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初探(1987.1),《新华文摘》1987.5。

2.张霭堂:我国古代“右尊”“左尊”的源流及其具体所指(1987.2),《新华文摘》1987.6。

3.王恒展:论宋代豪放词的感伤情调(1990.5),《新华文摘》1991.2。

4.史介:“巴黎公社”译名由来(1991.2),《新华文摘》1991.6。

5.杜朝伟、孙才顺:论二战后期促使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1994.4),《新华文摘》1994.11。

6.李秀忠:文化建设与农村的稳定和发展(1995.6),《新华文摘》1996.2。

7.杨玉平、刘长明:文化也是生产力(1995.6),《新华文摘》1996.3。

8.王立:中国古典文学意象的主题史论纲(1996.3),《新华文摘》1996.9。

9.杜寒风:临济义玄呵佛骂祖新论(1996.3),《新华文摘》1996.10。

10.王守中:评19世纪下半叶的“扶清灭洋”和“求富求强”两条救国路线评价(1996.4),《新华文摘》1996.11。

11.季广茂:女权批评的喧哗与困惑(1996.6),《新华文摘》1997.2。

12.刘俊男:炎帝就是蚩尤(1997.6),《新华文摘》1998.3。

13.崔永杰:论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1998.2),《新华文摘》1998.9。

14.蔡世连:女权、躯体写作与私人空间——女性写作的旨趣悖谬(1998.6),《新华文摘》1999.3。

15.崔永杰:英国经验论的实体观演变的内在逻辑(2000.2),《新华文摘》2000.8。

16.吴绍全:新世纪文艺与审美瞻望(2000.4),《新华文摘》2001.1。

17.刘春蕊:康有为教育思想新论(2003.3),《新华文摘》2003年第9期。

18.万光侠:文化价值的人学阐释(2003.3),《新华文摘》2003.10。

19.郭学信:试论宋代世风的时代特征(2004.6),《新华文摘》2005.7。

20.刘长明:教育的和谐使命与和谐教育思想的重构(2006.3),《新华文摘》2006.18。

20.郭学信:试论宋代士大夫的社会角色(2007.6),《新华文摘》2008.7。

21.刘春华、张涛: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2008.2),《新华文摘》2008.16。

22.张建波:残缺而完美的世界——史铁生作品中人物生存图景(2011.3),《新华文摘》2011.17。

23.刘志明:列宁加强执政党文化建设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2011.6),《新华文摘》2012.4。

24.顾广梅:现代性语境下成长的迷梦、幻灭与神话(2012.1),《新华文摘》2012.14。

25.季桂起: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同异论(2012.2),《新华文摘》2012.19。

26.李德楠:试论明清大运河上的行船次序(2012.3),《新华文摘》2012.18。

27.万光侠: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向度(2013.1),《新华文摘》2013.12。

28.商志晓:以社会有机体理论深化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3.2),《新华文摘》2013.15。

29.王希岩:井田制与贡、助、彻(2014.1),《新华文摘》2014.10。

(二)复印报刊资料转载(1978-2016)

1978年(共转载14篇)

1.中文系《中国现代作家小传》修订组:《中国现代作家小传》(修订本)选刊(1978.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78.12。

2.王守中:十九世纪下半叶帝国主义利用天主教对山东的侵略(1978.4),《中国近代史》1978.12。

3.孟祥才:论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和新王朝政策(1978.4),《历史学》1978.12。

4.徐惠元:浅谈李贺诗的艺术特色(1978.4),《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78.12。

5.薛祥生:试论张元干及其爱国诗词(1978.4),《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78.12。

6.刘乃昌:辛弃疾与陈亮的鹅湖之会(1978.4),《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78.12。

7.中文系《中国现代作家小传》修订组:《中国现代作家小传》(修订本)选刊(1978.5),《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78.12。

8.张全信:谈才能与因材施教——“四人帮”摧残人才的罪恶必须清算(1978.5),《教育学》1978.12。

9.林敦明:中学《世界历史》问题解说(之一)(1978.5),《世界史》1978.12。

10.李祖训、刘新丽:关于法兰克封建化形成过程的探讨(1978.5),《世界史》1978.12。

11.王春良:“墨西哥独立之父”米格尔·伊达尔哥(1978.5),《世界史》1978.12。

12.仇振中:谈《子鱼论战》中的“大司马固谏” (1978.6),《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78.12。

13.吴云:陶渊明《饮酒》诗初探 (1978.6),《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78.12。

14.朱式平:试论《西游记》的思想政治倾向(1978.6),《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78.12。

1979年(共转载17篇)

1.徐荣街、叶维四:论《红旗谱》的民族特色——重读梁斌同志的《红旗谱》(1978.5),《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79.1。

2.陈漱渝: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和柔石的《一个伟大的印象》(1979.1),《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79.1。

3.李茂肃:李贽的文艺思想(1979.1),《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79.1。

4.查国华、蒋心焕:谈“学衡派”(1979.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79.3。

5.李泉岳:十三世纪元军东侵日本为何失败?——评苏联十卷本《世界通史》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1979.2),《世界史》1979.3。

6.刘祚昌:独立战争与美国人民争取民主改革的斗争(1979.2),《世界史》1979.3。

7.王春良:扎伊尔独立前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非洲史札记之一(1979.2),《世界史》1979.3。

8.李衍柱:典型·个性·阶级性——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典型问题札记(1979.2),《文艺理论》1979.3。

9.李衍柱:试论李大钊同志的文艺思想(1979.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79.7。

10.孔繁信:试论悲剧《窦娥冤》(1979.4),《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79.8。

11.严钟奎、杨增书:论苏联史学界对华盛顿的评价(1979.4),《世界史》1979.7。

12.刘祚昌:独立战争与美国人民争取民主改革的斗争(续)(1979.4),《世界史》1979.8。

13.朱德发:论胡适早期的白话诗主张与创作(1979.5),《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79.10。

14.孙祚民:建国三十年来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979.5),《历史学》1979.11。

15.查国华、蒋心焕:试论沙汀的前期短篇小说(1979.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79.12。

16.李茂肃:清代散文发展的一个轮廓(1979.6),《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79.12。

17.夏放:试论瞿秋白同志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贡献(1979.6),《世界史》1979.11。

1980年(共转载17篇)

1.王神荫:庚子辛丑年间袁世凯在山东与传教士的勾结(1979.6),《中国近代史》1980.2。

2.章益:略论冯特创建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心理学的研究方案(1980.1),《心理学》1980.1。

3.林祥征:西王母的变迁及其启示(1980.1),《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0.4。

4.蔡青:关于“左联”理论纲领中的两个词语——冯乃超同志谈“稳固”和“失掉”(1980.1),《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0.6。

5.林敦明:怎样评价梭伦的改革(1980.1),《世界史》1980.2。

6.王春良:美俄矛盾与门罗主义(1980.1),《世界史》1980.3。

7.张培义:关于苏联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中的作用(1980.1),《世界史》1980.3。

8.朱德发、冯光廉:冯雪峰与左翼时期的几次文艺论争(1980.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0.10。

9.牛济:清朝顽固派与北京义和团(1980.5),《中国近代史》1980.10。

10.王守中: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山东教案(1980.5),《中国近代史》1980.10。

11.胡滨:义和团运动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矛盾和斗争(1980.5),《中国近代史》1980.11。

12.李衍柱:坚持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统一的批评标准——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札记(1980.5),《文艺理论》1980.27。

13.章益:心理学的回顾与前瞻——读西方心理学史随感(1980.6),《心理学》1980.12。

14.朱德发:试评《文学改良刍议》(1980.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0.34。

15.韩立群:巴金小说中的小资产阶级革命党人(1980.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0.34。

16.冬青、颜辉:一八六一年“北京政变”始末(1980.6),《中国近代史》1980.12。

17.欧阳跃峰:那拉氏集团与义和团运动(1980.6),《中国近代史》1980.12。

1981年(共转载5篇)

1.潘友林:“意识流”漫谈(1981.2),《文艺理论》1981.8。

2.鲍兆宁:孔子的学养和教育经验(1981.3),《教育学》1981.7。

3.侯树钦:试论叶紫小说《星》(1981.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1.15。

4.胡百顺:要善于捕捉艺术形象——读杨朔散文札记(1981.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1.15。

5.邓红风:巴黎公社失败后争取大赦的斗争(1981.4),《世界史》1981.8。

1982年(共转载22篇)

1.潘伯庚:发扬老解放区的优良传统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1981.6),《教育学》1982.1。

2.宋尚斋:孔子与《诗经》(1981.6),《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2.1。

3.张培义:战时共产主义和列宁的总结 (1982.1),《世界史》1982.2。

4.高更生:“暂拟语法系统”修订刍议(1982.1),《中学语文教学》1982.2。

5.朱恩彬:美学三则——答李戎同志( 1982.2),《美学》1982.2。

6.李衍柱: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文献——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82.2),《文艺理论》1982.7。

7.李宏生、冷家煴:太平天国北伐援军在山东的战斗(1982.3),《中国近代史》1982.6。

8.王春良:正确认识十月革命对1919-1922年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1982.3),《世界史》1982.9。

9.田仲济:四十年代王统照的创作活动——论一个作家在抗战中的爱国主义情结(1982.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2.11。

10.冯光廉、刘增人:《山雨》研究商兑(1982.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2.11。

11.焦海燕:朱自清散文的艺术辩证法(1982.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2.11。

12.钱荫榆:丁玲的《阿毛姑娘》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1982.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2.11。

13.隋千存:试论《玉梨魂》的思想倾向(1982.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2.11。

14.张全信:智力与大脑(1982.4),《心理学》1982.8。

15.李伯齐:何逊诗简论(1982.4),《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2.19。

16.许金榜:元杂剧的语言风格(1982.4),《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2.20。

17.孙元璋:关于《九歌》的思想意义(1982.4),《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2.21。

18.孟祥才:关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经济基础的几个问题 (1982.5),《历史学》1982.11。

19.刘祚昌:美国的独立与独立宣言 (1982.5),《世界史》1982.12。

20.赵运田:试论悲剧性的崇高( 1982.6),《美学》1982.6。

21.邓红风:论西奥多·罗斯福的对内政策(1982.6),《世界史》1982.12。

22.杨洪承:试论王统照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为纪念王统照同志逝世二十五周年而作(1982.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2.23。

1983年(共转载14篇)

1.冬青:曾国藩的一生(1983.1),《中国近代史》1983.2。

2.东方牧、周均平:近年来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问题讨论综述(1983.2),《美学》1983.2。

3.鲍兆宁:学习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1983.2),《教育学》1983.4。

4.张效之、王化学:一部有特色的书——评《欧美文学简编》(1983.2),(外国文学研究)1983.10。

5.张锡恩: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在党纲问题上的分歧刍议(1983.2),《国际社会主义运动》1983.4。

6.李文奎:马克思论智力 (1983.2),《心理学》1983.4。

7.王礼训:全德工人联合会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宗派组织吗(1983.2),《世界史》1983.4。

8.鲁锋:爱国主义的名篇——短篇小说《柏林之围》艺术三题(1983.2),《中学语文教学》1983.4。

9.朱恩彬:关于文学的倾向性——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几封信(1983.2),《文艺理论》1983.4。

10.李衍柱:马克思论文学典型——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1983.2),《文艺理论》1983.4。

11.韩之友:一个郁愤孤傲的知识分子——谈鲁迅的散文《范爱农》(1983.4),《中学语文教学》1983.8。

12.林敦明、何芳济:论罗马共和时期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兼谈共和制灭亡的原因(1983.5),《世界史》1983.10。

13.徐文斗:谈《一叶》的创作方法(1983.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3.12。

14.顾农:谈谈康大叔(1983.6),《中学语文教学》1983.12。

1984年(共转载7篇)

1.鲍兆宁:论教学的双重任务(1984.2),《教育学》1984.4。

2.赵山林:谈谈李清照词的评价问题(1984.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4.13。

3.严薇青:简论曾朴《孽海花》和张鸿《续孽海花》两书的31回至35回(1984.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4.14。

4.张全信:谈创造想象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1984.3),《文艺理论》1984.7。

5.夏放:论审美标准(1984.5),《美学》1984.10。

6.陈宝铠:孔子管理心理学思想二题(1984.5),《心理学》1984.11。

7.李文奎:徐特立与师范教育(1984.5),《教育学》1984.10。

1985年(共转载9篇)

1.王兴华:试论王夫之诗论中的美学思想(1985.1),《美学》1985.2。

2.史克振:王沂孙词初探(1985.1),《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6.6。

3.宋遂良:探索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力量——谈长篇小说《河魂》(1985.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5.14。

4.林祥征:《诗经》中的爱国精神(1985.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5.9。

5.卜键:关于李开先生平几个史实的考辨——兼与宁茂昌同志商榷(1985.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5.10。

6.[日]樽本照雄著,武殿勋译:《老残游记》中人物塑造的几个问题——关于玙姑(1985.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5.10。

7. 李毅:克鲁普斯卡雅《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1985.4),《教育学》1985.9。

8.辛夫:应给考生以用武之地——漫谈85年高考语文中的作文命题(1985.5),《中学语文教学》1985.10。

9.周建忠:论颜延之的文学创作(1985.5),《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5.21。

1986年(共转载17篇)

1.康甦:谈谈“合叙分解”法(1986.2),《中学语文教学》1986.5。

2.许金榜:李渔剧作思想成就刍议(1986.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6.6。

3.李茂肃:李伯元家世、思想三题(1986.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6.6。

4.朱恩彬:谈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中和”思想(1986.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6.8。

5.杨洪承: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1986.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6.7。

6.朱俊亭:试论灵感思维及其产生的条件(1986.4),《心理学》1986.9。

7.林乐腾:语林偶拾两篇——中学文言文的语言研究(1986.4),《中学语文教学》1986.9。

8.清才:耕耘:在东方文明的暮色里——王润滋论(1986.5),《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9.12。

9.朱本轩:注重综合训练,培养分析能力——一九八六年普通高考语文阅卷札记(1986.5),《中学语文教学》1986.11。

10.史本成:一个杰出的资产阶级诗人——谈谈徐志摩的评价问题(1985.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6.1。

11.鲍兆宁:论学为主体(1985.6),《教育学》1986.1。

12.李毅: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1985.6),《教育学》1986.1。

13.李文奎: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985.6),《教育学》1986.1。

14.王立功:布鲁纳:教育过程(1985.6),《教育学》1986.1。

15.曹明海:巧运虚实 尽得风流——鲁迅小说教学中的虚实手法分析(1985.6),《中学语文教学》1986.1。

16.张汉东:从《左传》看孔子的删《诗》痕迹(1985.6),《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6.1。

17.方晓明:全国第二次蒲松龄学术讨论会综述(1985.6),《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6.1。

1987年(共转载7篇)

1.王少华:建国以来的辛弃疾研究(1986.6),《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1。

2.王恒展:箫心剑气定庵诗——龚自珍诗歌艺术风格散论(1986.6),《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1。

3.马修业:关于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问题 (1987.1),《世界史》1987.9。

4.朱其铠:论《西游记》的滑稽诙谐(1987.1),《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3。

5.林祥征:谈谈《诗经》研究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1987.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6。

6.孔繁信:明清著名文学世家——临朐冯氏(1987.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6。

7.黄兆群:再谈有关“杰克逊民主”的美国史学(1987.3),《世界史》1987.7。

1988年(共转载9篇)

2.孙占元:近代教案与义和团运动(1988.2),《中国近代史》1988.4。

3.李湘:《诗经》与后世文体之赋间的源流(1988.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8。

4.严薇青:《重视资料 深入研究——纪念刘鹗诞生130周年》(1988.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8。

5.张晓琴:神女峰的倒塌——对中国爱情诗中一种原型的思考(1988.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8.10。

6.彭恒军:论马克思精神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及其基本思想(1988.4),《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88.9。

7.王礼训、程玉海:共产国际创立过程中理论指导的某些失误及其后果(1987.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88.1。

8.俞越龙:怎样分析说明文(1988.5),《中学语文教学》1988.12。

9.魏建:前期创造社主要外来艺术渊源质疑(1987.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8.1。

1989年(共转载21篇,其中正刊20篇、增刊1篇)

1.牛伟宏:论富兰克林在美国独立史上的地位(1989.1),《世界史》1989.4。

2.董继民:简论美国进步运动(1989.3),《世界史》1989.10。

3.薛祥生:对宋词发展分期问题的思考(1988.5),《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2。

4.李同旭:关于创建写作心理学的问题(1988.6),《心理学》1989.2。

5.刘继武:论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发展方向(1988.6),《教育学》1989.1。

6.张全信:心理应激(1989.1),《心理学》1989.4。

7.曹立前: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及其影响(1989.2),《中国近代史》1989.4。

8.牛济:论魏源与太平军、捻军的关系(1989.2),《中国近代史》1989.4。

9.杜耀云:试论反洋教斗争中的官、绅、民(1989.2),《中国近代史》1989.4。

10.孙长来:太平天国与封建官绅的反洋教(1989.2),《中国近代史》1989.5。

11.石华秀、张福建:布鲁纳与加涅教学思想异同比较(1989.2),《教育学》1989.4。

12.裴世俊:清初钱、王“代兴”之说刍议(1989.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11。

13.蒲泽:鲜为人知的《聊斋志异》朱氏刻本(1989.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11。

14.杨永良:中国南北朝文论中的“感物”说与日本早期文论(1989.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11。

15.宋保惠:关于初中文言文几个词语的注释(1989.3),《中学语文教学》1989.9。

16.戚万学:“新德育”理论评介(1989.3),《教育学》1989.10。

17.耿天勤:论唐代政书的崛兴(1989.4), 《历史学》1989.11。

18.邓才彪:浅谈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教育竞争(1989.4),《教育学》1989.10。

19.李文奎:从西方教育史看商品经济与教育的关系(1989.4),《教育学》1989.10。

20.王洪美:近十年来教育理论讨论综述(1989.5),《教育学》1989.12。

21.黄贤权:美国知识分子领导的文官改革运动(1989年增刊),《世界史》1989.12。

1990年(共转载11篇)

1.孙占元:左宗棠反侵略思想述论(1990.1),《中国近代史》1990.4。

2.韩昱:论洋务派对洋教的矛盾态度(1990.1),《中国近代史》1990.5。

3.杜朝伟: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的中立(1990.2),《世界史》1990.6。

4.路遥:论近代中国甲午战前的教案与反洋教斗争(1990.2),《中国近代史》1990.5。

5.柳耀福、郭永军: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真正的人的思想(1990.2),《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90.6。

6.薛祥生:稼轩咏物词刍议(1990.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12。

7.许结:徐幹《中论》及其文艺观索解(1990.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12。

8.戴武军:杨万里的诗论特色(1990.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12。

9.刘天路:论洋务派的外交思想(1990.3),《中国近代史》1990.8。

10.李文奎:教育政治功能的历史简略考察(1990.4),《教育学》1990.9。

11.张志达:中学《语文》复语误释辨证六则(1990.5),《中学语文教学》1990.12。

1991年(共转载18篇,其中正刊15篇、增刊3篇)

1.许金榜:从元曲看元代文人的心态(1990.5),《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1。

2.王恒展:论宋代豪放词的感伤情调(1990.5),《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3。

3.沈小碚:中外教育评估制度发展史简述(1990.5),《教育学》1991.1。

4.辛奇:英国工党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1990.6),《世界史》1991.1。

5.之瑜:首届国际赋学术讨论会综述(1990.6),《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3。

6.王祖兰、林泳海:“沙袋育儿”对儿童智力发展影响的调查(1990.6),《心理学》1991.1。

7.倪志昂:观念制约行为的机制初探(1990.6),《心理学》1991.6。

8.曹洪顺:“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建设十年(1990.6),《中学语文教学》1991.1。

10.杜耀云:李鸿章与中日甲午海战(1991.3),《中国近代史》1991.8。

11.叶锦田:1933年间香港普罗文艺活动片段(1991.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1.11。

12.晁岳佩:也谈《越绝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1991.5),《历史学》1991.12。

13.雨平:高考语文命题与教学导向(1991.5),《中学语文教学》1991.12。

14.王化学: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造型艺术概览(1991.5),《造型艺术研究》1991.12。

15.耿天勤:刘知几对辨伪的贡献(1992.6),《历史学》1993.1。

16.唐志勇:近代中国新思想的命运与国情研究(1990年增刊),《中国近代史》1991.5。

17.杜耀云: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与农民战争(1991年增刊),《中国近代史》1991.6。

18.王守中:有关义和团运动史研究的两个问题(1991年增刊),《中国近代史》1991.6。

1992年(共转载20篇)

1.方晓明:“倦客红尘 长记楼中粉泪人”——试论《小山词》对意义的追寻(1991.5),《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2。

2.李衍柱:关于建构当代形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几点思考(1991.6),《文艺理论》1992.1。

3.夏麟勋:“面缚”释义商兑——兼谈中学文言文中的正反同词(1992.1),《中学语文教学》1992.3。

4.董继民:试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国际因素(1992.1),《中国近代史》1992.5。

5.李宏生:义和团运动与国际公正舆论(1992.1),《中国近代史》1992.5。

6.程学超: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会议综述(1992.2),《心理学》1992.5。

7.万直纯:女性寻找:自我世界·男性世界·整个世界——从丁玲创作看现代中国女性的精神历程(1992.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6。

8.徐文谋:废名小说的意境结构分析(1992.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6。

9.张志达:警惕这样九类词语——中学文言文教学札记(1992.2),《中学语文教学》1992.5。

10.孙占元:十年来戊戌变法运动研究述评(1992.3),《中国近代史》1992.8。

11.赵山林:从词到曲——论金词的过渡型特征及道教词人的贡献(1992.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9。

12.王化学:唯美主义:世界末的快乐与痛苦(1992.3),《外国文学研究》1992.8。

13.李文奎:外国教育家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1992.4),《教育学》1992.9。

14.张清华:传统与现代的成功嫁接——重论戴望舒对新诗发展的贡献(1992.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10。

15.方遒:学生修改与教师批改——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初探(1992.4),《中学语文教学》1992.10。

16.杜耀云:论洋务派的自强观(1992.4),《中国近代史》1992.10。

17.韩昱:孙中山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1992.4),《中国近代史》1992.11。

18.吴绍全:审美生理机制研究理论描述(1992.4),《美学》1992.10。

19.黄贤全:美国文官改革运动(1992.5),《世界史》1992.11。

20.王静: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史研究综述(1992.5),《世界史》1992.11。

1993年(共转载19篇)

1.吴乃华:中西思想融汇与康有为改革观的形成(1992.6),《中国近代史》1993.2。

2.曹立前:康有为《戊戌奏稿》研究综述(1992.6),《中国近代史》1993.2。

3.顾大白:语文教学法的现代化(1992.6),《中学语文教学》1993.1。

4.周海波、杨爱琴:黄昏里的生命独语——京派文学创作的一个侧面(1992.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2。

5.王鹏、杜朝伟:论美国早期的实用外交(1993.1),《世界史》1993.5。

6.王鲁英:论鸦片战争时期爱国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探索(1993.2),《中国近代史》1993.6。

7.郭大松: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只学西方宗教说辨白(1993.2),《中国近代史》1993.6。

8.刘开明、金衍礼:宇宙之舞神——作为审美形象的湿婆与龙的文化透视(1993.2),《美学》1993.6。

9.安斌:中西小说审美观念之异同(1993.2),《美学》1993.6。

10邓才彪:德育在信息化发展中的导向功能(1993.2),《教育学》1993.6。

11.赵洪海:课程设计与教育面向未来(1993.2),《教育学》1993.6。

12.刘复兴:论教育主体性的特征(1993.3),《教育学》1993.10。

13.黄兆群:美国的日本移民及其民族文化(1993.3),《世界史》1993.12。

14.顾农:曹操游仙诗新论(1993.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12。

15.陈海宏:第二国际史研究情况综述(1993.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93.5。

16.王化学:米开朗基罗其人(1993.5),《造型艺术研究》1993.11。

17.孙占元:清朝闭关政策及其对两次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的消极影响(1993.5),《中国近代史》1993.12。

18.贾克亮、张恩宜:论教育技术问题(1993.6),《教育学》1993.12。

19.邹广文: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的时代特色(1993.10),《美学》1993.12。

1994年(共转载18篇,其中正刊17篇、增刊1篇)

1.程汉大: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国政治制度(1993.6),《世界史》1994.1。

2.顾大白:书法和语文教学(1993.6),《中学语文教学》1994.1。

3.张志达:讲点词义的时代性——中学文言文词语教学札记(1994.1),《中学语文教学》1994.4。

4.王静:非洲近代史研究综述 (1994.2),《世界史》1994.5。

5.董经胜:1968-1975年的秘鲁军政权(1994.2),《世界史》1994.5。

6.陈海宏、杜凤山:我国首届美国历史国际讨论会侧记(1994.2),《世界史》1994.6。

7.刘明银:20世纪中国小说喜剧精神发展论(1994.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6。

8.张清华:野地神话与家园之梦——论张炜近作的农业文化策略(1994.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6。

9.姚春树、郑家健: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华彩乐章——论郭保林诗化系列散文及其艺术构成机制(1994.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6。

10.程红兵:高考语文测试的反思与前瞻(1994.2),《中学语文教学》1994.5。

11.李伟:反洋教斗争与中西文化冲突(1994.3),《中国近代史》1994.7。

12.刘长明:教育是生产力之母——兼论教育优先发展规律(1994.3),《教育学》1994.6。

13.王琳:魏末之赋首——阮籍赋试论(1994.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7。

14.王肇伟:试论纳粹德国的人口政策(1994.4),《世界史》1994.11。

15.毛锐:论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提出(1994.4),《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94.10。

16.王辉斌:别具匠心:唐诗的制题艺术(1994.5),《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12。

17.薛祥生:试论赵执信《饴山诗余》(1994.5),《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12。

18.刘长明、尹吉成、何丁萌:一国两制源流考(1993年增刊),《世界史》1994.12。

1995年(共转载65篇,其中正刊47篇、增刊18篇)

1.顾大白:转变观念 培养能力 教出中等职教语文的特色(1994.6),《职业技术教育》1995.1。

2.谭好哲:文化视角文艺观与意识形态视角文艺观的三大差别(1994.6),《文艺理论》1995.1。

3.蔡桂林:论文学批评三种态度的鼎立(1994.6),《文艺理论》1995.1。

4.丁帆、齐红:永远的流浪——知识女性形象的基本心态之一(1994.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2。

5.杜耀云:论中日甲午战争的时代特点(1994.6),《中国近代史》1995.2。

6.王荣纲、曹洪顺:一本新书 一本好书——评张积家主编《心理学》(1994.6),《出版工作、图书评介》1995.1。

7.许庆朴: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基础(1994.6),《哲学原理》1995.1。

8.万光侠: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和主要特点(1994.6),《哲学原理》1995.1。

9.曹明海:论散文教学中的品类审识(1994.6),《中学语文教学》1995.1。

10.杨玉林: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经济(1994.6),《世界史》1995.2。

11.李小虎:论传统形式逻辑中的关系推理(1994.6),《逻辑》1995.2。

12.李建盛:康德的审美心理结构理论(1994.6),《美学》1995.2。

13.马凤岗、郭晓宁:试论殖民地时期拉美城市的建立及其对拉美社会的影响(1994.6),《世界史》1995.4。

14.董继民:城郊型农业与美国现代化(1995.1),《农业经济》1995.7。

15.黄宇:成功来自务实(1995.1),《世界经济》1995.7。

16.李浩然、肖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1995.1),《教育学》1995.7。

17.李鹰: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1995.1),《心理学》1995.7。

18.子朗:“助词”的出处及原指(1995.1),《语言文字学》1995.8。

19.张志达:《鸿门宴》疑难词语辨析二则(1995.1),《中学语文教学》1995.8。

20.孙良明:孔颖达的语辞说——兼谈汉语虚词研究的奠基人(1995.1),《语言文字学》1995.9。

21.黄兆群:现代化与美国民族一体化(1995.1 ),《世界史》1995.9。

22.王万森:试论我国中篇小说创作的两次高潮——兼及中篇小说源流(1995.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7。

23.王素霞:冲不破的情爱怪圈——谈王塑小说的情爱模式(1995.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7。

24.张文新:80年代以来儿童攻击行为认知研究的进展与现状(1995.2),《心理学》 1995.7。

25.盖乃诚、陈本泉: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自我生态学观点简介(1995.2),《心理学》1995.7。

26.崔永杰:波普尔与康德主体性思想之比较(1995.2),《外国哲学与哲学史》1995.7。

27.初新才:完整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1995.2),《社会主义研究》1995.7。

28.张同奇:“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积极影响(1995.2),《中国近代史》1995.9。

29.才金锋:图示板书与信号板书之比较(1995.2),《中学语文教学》 1995.10。

30.于春明,张培忠:山东省房地产营销市场的调查与思考(1995.3),《城市经济、区域经济》1995.4。

31.刘跃奎、力文:发展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有效途径(1995.3),《农业经济》1995.7。

32.张宗斌: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演变及启示(1995.3),《理论经济学》1995.9。

33.许金榜:元代散曲抒情写意的艺术特征(1995.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8。

34.贺立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策略——著名学者座谈会纪实(1995.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8。

35.冯维林:论所谓先秦小说(1995.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9。

36.牟元钧:从“布拉格和约”看“敦刻尔克之谜”(1995.3),《世界史》1995.8。

37.翟忠义:鲁西地区在京九经济带中的地位与作用(1995.3),《中国地理》1995.8。

38.傅哲莹:中学亟须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1995.3),《中学语文教学》1995.9。

39.丛晓峰:新时期抗日战争题材小说鸟瞰(1995.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10。

40.刘光宇:从无名氏小说的人生哲学命题看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主题的更新(1995.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10。

41.武勤:日本心理学界青年价值观研究的新进展(1995.4),《心理学》1995.10。

42.张皓、张福记:论西南大后方抗战战略地位的确定(1995.4),《中国现代史》1995.11。

43.汪纪贤:1995年全国普通高考政治科试题试卷分析(1995.5),《中学外语及其他各科教学》1995.6。

44.曾艳兵:舞台的倾覆——论“荒诞派”戏剧(1995.5),《戏剧、戏曲研究》1995.12。

45.初新才:1911—1949年中国现代化进程延误的原因(1995.5),《中国现代史》1995.12。

46.王朝增:应当树立实践控制意识(1995.5),《哲学原理》1995.12。

47.张开城:试论道德权利(1995.5),《伦理学》1995.12。

48.李玉荣:论民主革命时期民盟的变化发展及历史特点(1994年增刊),《中国现代史》1995.3。

49.高铭仁、刘振英:自然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新论(1994年增刊),《哲学原理》1995.2。

50.孙佃永:逻辑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1994年增刊),《逻辑》1995.2。

51.闵宪伟: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1994年增刊),《法学》1995.2。

52.朱广盈:中国问题的关键是共产党内部要搞好(1994年增刊),《中国共产党》1995.2。

53.李秀兰:党性与实事求是(1994年增刊),《中国共产党》1995.2。

54.石醒华:150例大学生卡特尔量表测验及分析(1994年增刊),《心理学》1995.2。

55.张兆华:台湾的经济发展与教育(1994年增刊),《教育学》1995.3。

56.李小虎:关于传统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1994年增刊),《逻辑》1995.3。

57.徐景元:再论唐赛儿起义的特点(1994年增刊),《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1995.3。

58.盖莉:试析日本从币原到田中的外交政策(1994年增刊),《世界史》1995.3。

59.姜正冬:论科学实践对人类认识的主要决定作用(1994年增刊),《哲学原理》1995.3。

60.崔金銮: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第一独立要素(1994年增刊),《哲学原理》1995.3。

61.董业明:数量判断略论(1994年增刊),《逻辑》1995.3。

62.郭君:论庄子的人生哲学(1994年增刊),《伦理学》1995.3。

63.魏峰:建国至内战前夕美国的教育与经济发展(1994年增刊),《世界史》1995.7。

64.蔡敬泰:论新时期邓小平关于加强党性锻炼理论的战略意义(1995年增刊),《中国共产党》1995.9。

65.刘长明;也谈王熙凤的管理术(1995年增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10。66.杜华:列宁与新经济政策(1995年增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95.10。

1996年(共转载43篇,其中正刊39篇、增刊4篇)

1.朱德发:开放与创造:文学史研究的发散型思维(1995.4),《文艺理论》1996.2。

2.张广岩: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试卷评价(1995.5),《中学语文教学》1996.1。

3.杨守森:曹雪芹的幸运、语体美及其它(1995.5),《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2。

4.宋广文、李寿欣:认知方式的理论建构及其应用研究(1995.6),《心理学》1996.1。

5.杨玉平、刘长明:文化也是生产力(1995.6),《文化研究》1996.1。

6.姜振昌、王秀红:臧克家研究综述(1995.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1。

7.肖菡:徘徊在这棵文明大树之下(1995.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1。

8.郭志华:经济舆论上应讨论的几个问题(1995.6),《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996.2。

9.翟耀: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张扬和迷惘(1995.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2。

10.张仁玺:唐代复除制考略(1995.6),《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6.2。

11.庄惠娟: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关系辨析(1996.1),《哲学原理》1996.7。

12.高峰强:罗推尔社会行为学习理论述评(1996.1),《心理学》1996.7。

13.王兰萍:中国刑法功能层次论(1996.1),《刑事法学》1996.8。

14.宋云伟:我国世界近代史研究的新成果(1996.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1996.8。

15.俞越龙:语文活动课的几种优化形式评介(1996.1),《中学语文教学》1996.8。

16.朱声琦:段氏注《说文》重韵不重声(1996.1),《语言文字学》1996.9。

17.周成建:郭保林散文的语言艺术(1996.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5。

18.吕家乡:建国后中国新诗(1917—1949)研究综述(1996.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5。

19.李鲁祥:追问生命(1996.2),《电影、电视艺术研究》1996.5。

20.王美芳:6-17岁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研究(1996.2),《心理学》1996.8。

21.孙占元:简述洋务派买船与造船活动所遇到的阻力(1996.2),《中国近代史》1996.9。

22.杜寒风:临济义玄呵佛骂祖新论(1996.3),《宗教》1996.4。

23.马永庆:儒家传统修身观与现代人格完善(1996.3),《伦理学》1996.7。

24.刘庆刚:区域协调发展与西部开发(1996.3),《城市经济、区域经济》1996.5。

25.韩慧:美国近代农业的发展与农业教育(1996.3),《经济史》1996.5。

26.朱洪发:高师院校的办学方向应紧紧围绕“师范性”(1996.3),《高等教育》1996.7。

27.张福记:乡村危机与近代中国政治格局的嬗变(1996.3),《中国近代史》1996.8。

28.张定河:美国两党制形成于何时(1996.3),《世界史》1996.8。

29.李庆立:明“后七子”结社始末考(1996.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11。

30.曹立前:近代山东启喑教育述论(1996.4),《成人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1996.6。

31.朱德发:论茅盾文学的现代化选择(1996.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10。

32.丁尔纲:疾风知劲草 冰雪谙笑梅(1996.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10。

33.张在仪:语感素质培养浅说(1996.4),《中学语文教学》1996.10。

34.蒋心焕:茅盾文学思想结构探(1996.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11。

35.丁芳:儿童道德判断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教育(1996.4),《心理学》1996.9。

36.商志晓:论现代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基本关系(1996.4),《哲学原理》1996.10。

37.刘德军:周恩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研究述评(1996.4),《社会主义研究》 1996.10。

38.仝晰纲:秦汉乡官里吏考(1995.6),《先秦、秦汉史》1996.2。

39.鲍明:满洲族思想文化源流考(1996.5),《民族研究》1996.11。

40.周建平:构建新道德观念的思考(1996年增刊),《伦理学》1996.12。

41.周惠敏:试析我国现阶段个体私营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原因(1996年增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996.12。

42.陈卫平:“智力支乡”活动是农科大学生实践成才的有效途径(1996年增刊),《高等教育》1996.12。

43.费希杰:论近代历史上英国经济发展领先的原因(1996年增刊),《世界史》1996.12。

1997年(共转载39篇,其中正刊25篇、增刊14篇)

1.李铸:论商品的本质及其意义(1996.5),《理论经济学》1997.1。

2.仝晰纲:元代的村社制度(1996.6),《宋辽金元史》1997.1。

3.张清华:历史神话的悖论和话语革命的开端(1996.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7.2。

4.杨宗兵:伍铁平与近年来关于语言和文化等问题的讨论(1997.1),《语言文字学》1997.5。

5.刘永芳:论价值观在个性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1997.1),《伦理学》1997.7。

6.孙明良:苏联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失误(1997.1),《社会主义研究》1997.7。

7.邓才彪:浅谈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的问题(1997.1),《教育学》1997.7。

8.王春良:论波兰三次被瓜分与卡廷惨案(1997.1),《世界史》1997.8。

9.刘德军、耿光连:历史的选择: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1997.2),《社会主义研究》1997.5。

10.王兰萍:论我国土地使用权与用益物权(1997.2),《民商法学》1997.5。

11.孙洪军、曹贻敏:说话教学亟须加强(1997.2),《中学语文教学》1997.5。

12.韩元:台湾现代派小说的“寻找”意向及其悲剧结局(1997.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7.7。

13.李三谋:清代孔府土地经济形态研究(1997.3),《经济史》1997.4。

14.侯风云:我国农业投入运行机制探讨(1997.3),《农业经济》1997.7。

15.王啸:从人文精神看教学方法(1997.3),《教育学》1997.7。

16.杨存昌:物境·意境·情境(1997.3),《美学》1997.9。

17.邓红梅:徐灿词论(1997.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8。

18.高峰强:凯利个人建构理论探析(1997.4),《心理学》1997.9。

19.向海英:幼儿记忆策略的操作效应和培养方法(1997.4),《幼儿教育》1997.12。

20.徐付群: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法制思想的历史考察(1997.4),《中国共产党》1997.11。

21.李玉荣:张闻天经济思想简论(1997.4),《中国现代史》1997.11。

22.黄安年:社会救济时期的社会保障(1997.4),《世界史》1997.10。

23.马永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转化关系辨析(1997.5),《哲学原理》1997.12。

24.程汉大:论18世纪英国政党结构(1997.5),《世界史》1997.12。

25.王啸:试论自由的教育价值(1996.6),《教育学》1997.2。

26.宋凡金:对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原因的思考(1996年增刊),《理论经济学》1997.1。

27.孙晓梅:日本经济起飞阶段的产业政策(1996年增刊),《经济史》1997.1。

28.刘成前:浅谈导练式教学模式的三个更新(1996年增刊),《中学语文教学》1997.1。

29.禹宛莹:关于初中历史课堂组织教学问题的浅见(1996年增刊),《中学历史教学》1997.1。

30.王玉英:比较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1996年增刊),《中学历史教学》1997.1。

31.胡乃花:试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演变与中国近代体育文化的形成(1996年增刊),《体育》1997.1。

32.孙盼芝:关于宁夏明长城的几个问题(1996年增刊),《中国地理》1997.1。

33.刘成前:浅谈导练式教学模式的三个更新(1996年增刊),《中学语文教学》1997.1。

34.张红霞:析列宁对马赫主义认识论基本前提的批判(1997年增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97.11。

35.王良海:丛书丛中之丛书(1997年增刊),《出版工作、图书评介》1997.11。

36.张良村:现实的回响(1997年增刊),《文化研究》1997.12。

37.许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1997年增刊),《思想政治教育》1997.12。

38.刘芳: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1997年增刊),《中国现代史》1997.12。

39.董兴林:如何评价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作用(1997年增刊),《中国现代史》1997.12。

1998年(共转载46篇,其中正刊33篇、增刊13篇)

1.孙全森: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1997.3),《高等教育》1998.2。

2.朱玉婷:宋教仁与共和政治(1997.4),《中国近代史》1998.2。

3.汪纪贤:1997年高考政治试卷分析(1997.5),《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学》1998.1。

4.张文新、管益杰、任朝霞、孙华平、程学超:独生与非独生儿童的攻击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1997.6),《心理学》1998.2。

5.张弘:战国秦汉时期商业资本流向略论(1997.6),《经济史》1998.2。

6.张清华:黑夜深处的火光(1997.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2。

7.张伟忠:纪念王统照诞辰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1997.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2。

8.王卫平:世纪末的回眸与瞻望(1997.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2。

9.郭庆科、战秉聚:罗夏墨迹测验的实质(1998.1),《心理学》1998.8。

10.韩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点认识(1998.1),《社会主义研究》 1998.8。

11.高放:但愿国常和,万里齐鹏飞(1998.1),《国际政治》1998.6。

12.张定河:美国《邦联条例》的制定及其历史作用(1998.1),《世界史》1998.8。

13.董继民:农业现代化与美国城市化(1998.1),《世界史》1998.8。

14.司继伟、张庆林:意识研究的一种新倾向(1998.2),《心理学》1998.10。

15.胡自信:海德格尔论真与美(1998.2),《美学》1998.10。

16.宋聚轩: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1998.2),《文化研究》1998.8。

17.李风:难以应答的神性呼唤(1998.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9。

18.张仁玺:宋代集议制度考略(1998.2),《宋辽金元史》1998.3。

19.万光侠:人的本质新解(1998.3),《哲学原理》1998.9。

20.郭永军:论利己主义的认识论根源(1998.3),《伦理学》1998.10。

21.徐云鸿:论学具操作问题(1998.3),《小学各科教学》1998.4。

22.鲁媛风、杨国锋、于鸿博: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形式的比较研究(1998.3),《高等教育》1998.8。

23.顾农:阮籍的政治态度及其作品(1998.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9。

24.李百齐:解放战争中东北首先解放原因探析(1998.3),《中国现代史》1998.9。

25.张福记:马克思等经典作家政治革命观的重新理解(1998.4),《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98.10。

26.周均平:走向新世纪的审美文化研究(1998.4),《美学》1998.11。

27.股份经济规范化研究课题组:现代股份公司在中国规范化发展研究(1998.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998.10。

28.王克安:近20年刘心武研究述评(1998.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11。

29.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1998.4),《世界史》1998.11。

30.孙明良:拿破仑对宗教的利用(1998.4),《世界史》1998.11。

31.时晓红:艰难的和平历程(1998.5),《国际政治》1998.11。

32.宫志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几个问题(1998.5),《思想政治教育》1998.10。

33.费希杰:论近代法国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的深层原因(1998.5),《世界史》1998.12。

34.李效宽: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投资体制改革(1997年增刊),《教育学》1998.1。

35.高少杰:学龄前幼儿的性心理及性教育探讨(1997年增刊),《幼儿教育》1998.2。

36.刘晟:“魏初文学自觉”说质疑(1997年增刊),《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8.4。

37.申成玉:试论自立军起义的性质(1997年增刊),《中国近代史》1998.2。

38.苏汉民:美育的情感陶冶功能探讨(1998年增刊),《美学》1998.10。

39.丁天:商品经济基本矛盾新说(1998年增刊),《理论经济学》1998.12。

40.周振波:论富村强企对穷村弱村的兼并(1998年增刊),《农业经济》1998.10。

41.侯依成:肃清小农意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998年增刊),《思想政治教育》1998.9。

42.赵健:针对市场经济新形势优化德育教育系统(1998年增刊),《思想政治教育》1998.10。

43.张兰菊: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1998年增刊),《中学历史、地理教学》1998.6。

44.田茂生:试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1998年增刊),《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学》1998.6。

45.刘学东: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思考与探索(1998年增刊),《高等教育》1998.10。

46.刘海虹:课堂提问艺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998年增刊),《中学语文教学》1998.10。

1999年(共转载34篇)

1.夏曰云:关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论断的几点思考(1998.5),《社会主义研究》1999.1。

2.苏春景:尝试教学法的实验、启示及思考(1998.5),《小学各科教学》1999.1。

3.王勇:对发动广州起义决策的再探讨(1998.5),《中国现代史》1999.1。

4.卢希悦:“国兴科教”才能“科教兴国”(1998.5),《科技管理与成就》1999.1。

5.王雁、庄锦英:记忆的加工分离说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1998.6 ),《心理学》1999. 2。

6.杨福禄: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与展望(1998.6),《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99.1。

7.王忠武、王伟:论建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1998.6),《精神文明建设》1999.2。

8.张光芒:论五四文学现代文体意识的觉醒(1998.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9.2。

9.姜静楠:90年代:中国电视剧的成熟期(1998.6),《电影、电视艺术研究》1999.1。

10.刘瑞光:论动机与学习(1999.1),《心理学》1999.6。

11.盖乃诚:焦虑的认知因素研究概述(1999.1),《心理学》1999.6。

12.佘瑞琴、殷荣生: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及对策(1999.1),《高等教育》1999.6。

13.陈斌、何世英:新编中学语文若干注释商兑(1999.1),《中学语文教学》1999.6。

14.钟毅平:偏见及其认知来源(1999.2 ),《心理学》1999.7 。

15.陈效卫:世界领导权交替世纪性规律的反思与启示(1999.2 ),《政治学》1999.5。

16.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1999.2),《社会保障制度》1999.7 。

17.赛晓序:民主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演变原因探析(1999.2),《社会主义研究》1999.6。

18.盖文启:谈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演变(1999.2),《城市经济、区域经济》1999.4。

19.史玉辉:陈梦家研究综述(1999.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9.7。

20.程汉大: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理论特征(1999.2),《历史学》1999.6。

21.费希杰:筑坝围垦杭州湾,引钱济舟造香港(1999.2),《中国地理》1999.7。

22.侯舒和:邓小平“讲政治”思想体系探析(1999. 3),《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9。

23.高峰强、綦延辉:个人建构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透视(1999.3),《心理学》1999.8。

24.石华秀:学前儿童母亲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的研究(1999.3 ),《心理学》1999.9 。

25.郭庆科:中日集体主义传统差异的跨文化心理分析(1999.3),《心理学》1999.9 。

26.王琳:魏晋“赋序”简论(1999.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9。

27.辛逸:50年代初中共党内在农村问题上两次论争(1999.3),《中国现代史》1999.9。

28.李雁:元代历史剧兴盛之内在原因初探(1999.3),《戏剧、戏曲研究》1999.8。

29.夏之放:“巴黎手稿”的当代意义(1999.4),《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99.9。

30.贾英健:论马克思的个性自由思想及其时代价值(1999.4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99.10。

31.张连国:论判断改革成败的两个标准(1999.4),《社会主义研究》1999.10。

32.刘恩允:中学生道德价值取向调查分析与教育建议(1999.4),《中小学教育》1999.10。

33.姜振昌:鲁迅与“五四”文学传统(1999.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9.10。

34.刘长明:关于艰苦奋斗的哲学思考(1999.5),《思想政治教育》1999.12。

2000年(共转载28篇)

1.孙恒志、齐天: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新探(1999.6),《职业技术教育》2000.2。

2.李现曾、杜锡钰: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学分制视野(1999.6),《高等教育》2000.3。

3.谢桂山:网络化的道德意蕴(1999.6),《伦理学》2000.8。

4.朱德发:以社会学方法深化鲁迅研究的思索(1999.6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3。

5.刘昌明:论希拉克上台后法国的欧洲战略调整(1999.5),《世界史》2000.1。

6.王本法: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期望×价值模式论述评(2000.1),《心理学》2000.4。

7.刘永芳、杜秀芳、庄锦英:动机研究的历史演变(2000.1),《心理学》2000.5。

8.龙君伟、徐琴美:人的自我调节机制述评(2000.1),《心理学》2000.5。

9.张敦福:依附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新进展(2000.1),《理论经济学》2000.5。

10.朱声琦:论同系声母内部可以互转(上)(2000.1),《语言文字学》2000.8。

11.毛锐:试论1935至1937年苏联对德国和平共处的尝试(2000.1 ),《世界史》2000.7。

12.迟维东:“部分”、“有的”之逻辑辨析(2000.2),《逻辑》2000.4。

13.崔永杰:从英国经验论的实体观看其演变的内在逻辑(2000.2),《外国哲学》2000.6。

14.肖德武:工作实验室:促使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一种途径(2000.2),《科技管理》2000.6。

15.朱声琦:论同系声母内部可以互转(下)(2000.2 ),《语言文字学》2000.8 。

16.刘光宇、冬玲:女性角色演变与中国妇女解放(2000.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8。

17.杨守森: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三大痼疾(2000.2),《文艺理论》2000.10。

18.赵奎英:诗·言·思(2000.3),《中国哲学》2000.8。

19.潘庆玉: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2000.3),《教育学》2000.8。

20.布成良:全球化视域的社会主义(2000.3),《社会主义研究》2000.9。

21.张传鹤:“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综述(2000.3),《社会主义研究》2000.9。

22.尹明明、刘长飞: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童工劳动(2000.3),《世界史》2000.10。

23.任吉刚、滕向红:马克思恩格斯“跨越”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2000.4),《社会主义研究》2000.11。

24.杨素群:中国农业现代化若干问题对策思考(2000.4),《农业经济》2000.11 。

25.吴绍全:新世纪文艺与审美前瞻(2000.4),《文艺理论》2000.12。

26.杜耀云: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与义和团运动(2000.4),《中国近代史》2000.11。

27.郭爱妹、张雷:西方性别角色态度研究述评(2000.5),《心理学》2000.12。

28.曾艳兵:后现代主义精神与魏晋玄学(2000.5 ),《中国哲学》2000.12。

2001年(共转载35篇)

1.王恒展:《尚书》与中国小说(2000.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1。

2.谭树林:论马礼逊《圣经》汉译及其影响(2000.5),《宗教》2001.1。

3.万光侠:对社会价值评价尺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000.5),《中国共产党》2001.2。

4.张承芬、陈英敏:当代农村青年婚恋观的调查(2000.5),《青少年导刊》2001.1。

5.刘红凛:法治经济与法治政治(2000.6),《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1.3。

6.向海英:成就动机的归因理论与教学改革(2000.6),《心理学》2001.3。

7.时晓红:德国统一以来东部经济转轨与现行经济模式(2000.6),《世界经济学》2001.3。

8.王长乐:论教育体制改革思想向教育机制建设思想的转化(2000.6),《教育学》2001.2。

9.赵承福:创造教育与教育创新(2000.6),《中小学教育》2001.4。

10.山东省“儿童创造力开发”课题组:儿童创造力开发实验研究报告(2000.6),《中小学教育》2001.4。

11.曲霞等:《创造活动》课活动指导模式研究(2000.6),《中小学教育》2001.4。

12.李鹰等:《科学史话》课教材设计与教学(2000.6),《中小学教育》2001.4。

13.陈月茹:《创造发明技法》教材设计与教学(2000.6),《中小学教育》2001.4。

14.李冬梅等:小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策略(2000.6),《中小学教育》2001.4。

15.仲跻刚:语文创造性教学探析(2000.6),《中小学教育》2001.4。

16.杨克才等:创造性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2000.6),《中小学教育》2001.4。

17.李建强等:环境设置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中的作用探析(2000.6),《中小学教育》2001.4。

18.符杰祥、郝怀杰:贾平凹小说20年研究述评(2000.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2。

19.钟军红:论胡适五四时期的反“载道”(2000.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3。

20.戚万学:道德教育的实践目的论(2001.1),《教育学》2001.11。

21.冯光廉:新方法与鲁迅研究(2001.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5。

22.万光侠: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问题的人学阐释(2001.2),《哲学原理》2001.6。

23.刘长明: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2001.2),《教育学》2001.5。

24.李德忠:从内隐态度研究到双重态度模型(2001.3),《心理学》2001.9。

25.王美芳、于广涛:儿童的内隐特质观与自我、他人判断关系的研究综述(2001.3),《心理学》2001.10。

26.韩亚辉:罗斯福与约翰逊政府社会保障政策比较(2001.3),《社会保障制度》2001.12。

27.陈忠、范晓: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互参互动关系(2001.3),《语言文字学》2001.9。

28.毛锐:近10年来雅尔塔体制问题研究的新进展(2001.3),《世界史》2001.9。

29.李爱华: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2001.4),《社会主义论丛》2001.11。

30.潘庆玉:试论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整合(2001.4),《教育学》2001.11。

31.吴义勤:主持人的话:关于“70年代生”作家(2001.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11。

32.王素霞:尖叫着飞翔(2001.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11。

33.贾振勇:青春的逃之恋(2001.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11。

34.佘小杰:卫慧与海派文学传统(2001.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11。

35.曹安娜:矛盾的魅力(2001.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11。

2002年(共转载30篇)

1.刘海峰:“科举学”研究与教育考试改革(2001.4),《教育学》2002.3。

2.徐国亮、武中哲:“单位制”变革与女性就业保障(2001.5) ,《妇女研究》2002.1。

3.刘增人:诗人气质与青春气象(2001.5),《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1。

4.付宗国:群际行为的社会同一性理论介评(2001.5),《心理学》2002.2。

5.胡博:创建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中国剧(2001.5),《舞台艺术》2002.2。

6.张敦福:扩散理论与中国区域发展研究(2001.5),《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2.2。

7.温乐群: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原则(2001.5 ),《中国共产党》2002.5。

8.刘瑞光:心理控制理论的跨文化分析(2001.6),《心理学》2002.3。

9.孙韶林:论社会主义含义的完整性(2001.6),《社会主义论丛》2002.1。

10.谢春涛:邓小平与新时期的思想解放(2002.1),《邓小平理论》2002.6。

11.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2002.1),《思想政治教育》2002.6。

12.陈月茹:美国小班化教学研究述论(2002.1),《中小学教育》2002.6。

13.毛锐:近10年来国际联盟问题研究的新进展(2002.1),《世界史》2002.6。

14.刘捷、李庆丰:论教育科学与教师职业(2002.1),《教育学》2002.7。

15.张泉:魏晋论说文文论探析(2002.1),《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8。

16.唐春亮:刘勰与萧统乐府诗观之异同(2002.1),《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12。

17.贾英健:社会哲学视野中的制度创新(2002.2),《哲学原理》2002.7。

18.王振宏、刘萍:学习动机的自我理论与研究(2002.2),《心理学》2002.6。

19.高峰强: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基础的动摇(2002.2),《心理学》2002.7。

20.佟月华:邀请模式及其对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启示(2002.2),《心理学》2002.7。

21.王美萍、刘新生: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启示(2002.2),《心理学》2002.10。

22.李欣人:席勒美育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前提(2002.2),《美学》2002.6。

23.王辉、时尔:古代文论“养气”说之流变(2002.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8。

24.姜正冬:论社会诚信(2002.3),《伦理学》2002.10。

25.王本法: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应有的目标追求(2002.3),《教育学》2002.8。

26.赵勤国:形式美感:从正常形式到超常形式(2002.4),《美学》2002.10。

27.吴义勤:开放性·互动性·双重主体性(2002.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11。

28.汤振纲:从“中心”走向“边缘”(2002.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11。

29.李爱华、李庆丰:冷战后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战略新特点(2002.4),《中国外交》2002.12。

30.周波:论庄子的“大美”思想(2002.5),《美学》2002.12。

2003年(共转载17篇)

1.张福记:乡村危机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的困境(2002.2),《中国近代史》2003.1。

2.孙运福: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反思(2002.5),《社会主义论丛》2003.1。

3.刘象愚:奥尔森的后现代主义诗论、诗作与量子力学(2002.5),《外国文学研究》2003.1。

4.夏之放、和磊:巴赫金的时间哲学(2002.6),《文艺理论》2003.3。

5.卢政:迷失与偏离(2002.6),《文艺理论》2003.3。

6.蔡世连:合作化小说人物形象新不如旧原因新探(2002.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3。

7.杜贵晨:《三国演义》徐庶归曹故事源流考论(2003.1),《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6。

8.赵奎英:从“文”、“象”的空间性看中国古代的“诗画交融”(2003.1),《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6。

9.韩强:程序民主与政治文明(2003.1),《中国共产党》2003.7。

10.佟月华:顾问教师计划及其实践意义(2003.2),《心理学》2003.7。

11.韩玉贵:扩大共同利益,促进中美关系发展(2003.2),《中国外交》2003.7。

12.温奉桥:张恨水与中国文化现代化(2003.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7。

13.王美芳:儿童特质概念的发展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2003.4),《心理学》2003.10。

14.朱兰芝:20世纪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管窥(2003.4),《美学》2003.12。

15.刘恩允、杨诚德:教师人格对学生影响的相关性研究(2003.5),《心理学》2003.12。

16.刘培育:金岳霖的为学(2003.5),《中国哲学》2003.12。

17.崔永杰:洛克的不可知论因素及反形而上学倾向(2003.5),《外国哲学》2003.12。

2004年(共转载19篇)

1.宋云伟:论托马斯·杰斐逊的外交政策(2003.3),《世界史》2004.1。

2.王恒展:《谷梁传》与中国小说(2003.5),《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11。

3.李文良:关于我国第三部门的再认识(2003.6),《公共行政》2004.3。

4.刘红凛、李卫华:论社会整合机制(2003.6),《中国共产党》2004.3。

5.魏建:论前期创造社的小说美学思想(2003.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2。

6.子张:“新的抒情”与穆旦抗战时期的诗学主张(2003.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2。

7.史进:论东西方华文作家文化身份之异同(2003.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2。

8.韦昌勇:知识观、学习论与校长成长(2004.1),《中小学学校管理》2004.6。

9.杜贵晨:“文学数理批评”论纲(2004.1),《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6。

10.陈黎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检讨(2004.1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7。

11.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2004.2),《思想政治教育》2004.9。

12.蓝旭:李白乐府的类型化与个别化(2004.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7。

13.孙培福:对德奥弗拉斯特在逻辑史上的贡献的再认识(2004.3),《逻辑》2004.6。

14.葛鲁嘉: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术语的新解释和新用途(2004.3),《心理学》2004.9。

15.李爱华: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国际关系准则(2004.3),《中国外交》2004.11。

16.纪林芹、张文新、Kevin Jones、Nannette Smith:中小学生身体、言语和间接欺负的性别差异(2004.3),《心理学》2004.9。

17.万光侠:论以人为本的价值哲学意蕴(2004.5),《哲学原理》2004.12。

18.张衍芸:林徽因小说创作论(2004.5),《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12。

19.贾振勇:当审美遭遇政治(2004.5),《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12。

2005年(共转载15篇)

1.刘文霞:中国教育哲学发展趋势之思考(2004.2),《教育学》2005.2。

2.马永庆:公共利益:行政伦理建设的根基(2004.5),《伦理学》2005.1。

3.倪学德:评艾德礼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论纲(2004.6 ),《社会主义论丛》2005.2。

4.褚洪敏、翟德耀:城市和乡村人性的二重奏(2004.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12。

5.杨成良:美国的统一州法运动(2004.6),《世界史》2005.2。

6.戚万学、唐汉卫:应加强对道德学习问题的研究(2005.2),《伦理学》2005.9。

7.王健敏:道德学习的心理特点与基本方式(2005.2),《伦理学》2005.9。

8.金传宝、王学军:影响学习的因素有哪些(2005.2),《教育学》2005.6。

9.马永利:论休闲文学(2005.2),《文艺理论》2005.11。

10.沈卫威:《大公报·文学副刊》与新文学姻缘(2005.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7。

11.刘新生:国外道德教育的走向及其启示(2005.3),《思想政治教育》2005.9。

12.张娟娟、董志铁:中国名实论与西方指称理论之比较(2005.3),《逻辑》2005.5。

13.李卫华:论行政合同的涵义(2005.4),《宪法学、行政法学》2005.11。

14.李欣人:人学视野下的媒介演进历程(2005.4),《新闻与传播》2005.12。

15.孙良明:当今古汉语语法分析质疑(2005.4),《语言文字学》2005.11。

2006年(共转载7篇)

1.刘安庆、于景凯、隋莉晖:初中教师领导行为的城乡比较研究(2005.6),《心理学》2006.3。

2.李衍柱:相:柏拉图诗学与美学思想方法论的元点(2005.6),《美学》2006.3。

3.季广茂:经典的黄昏与庶民的戏谑(2005.6),《文艺理论》2006.3。

4.李燕:人的文化本体与人的自由与发展(2006.1),《哲学原理》2006.5。

5.刘红凛:依法执政的内涵(2006.2),《中国共产党》2006.7。

6.李永东: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与租界文化的关系(2006.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3。

7.谢春涛: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历程述论(2006.2),《中国现代史》2006.3。

2007年(共转载17篇)

1.马永庆:儒家传统荣辱观的时代价值切换(2006.5),《伦理学》2007.2。

2.杨守森:艺术境界论(2006.5),《文艺理论》2007.1。

3.周均平:秦汉审美文化生态论纲(2006.6),《美学》2007.3。

4.李文良:我国公共部门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2006.6),《公共行政》2007.4。

5.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调研组: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建议(2006.6),《中小学教育》2007.3。

6.管恩好:论编钟节奏对《周颂》诗体风格的影响(2007.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9。

7.木斋:论小晏体的词史意义(2007.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10。

8.刘晓霞、邢占军:城市女性群体主观幸福感研究(2007.3),《心理学》2007.11。

9.赵奎英:“道不可言”与“境生象外”(2007.3),《中国哲学》2007.8。

10.李夏:试论汉初道家思想的宗教化(2007.3),《中国哲学》2007.8。

11.王向华:对话·人类存在·教育(2007.3),《教育学》2007.9。

12.赛晓序、冯永晟: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新思考(2007.4),《理论经济学》2007.11。

13.马立新:论网络游戏的本体特征 (2007.4),《文化研究》2007.12。

14.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理论论证(2007.4),《教育学》2007.11。

15.孔燕: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2007.4),《教育学》2007.12。

16.李衍柱:媒介革命与文学生产链的建构(2007.4),《文艺理论》2007.11。

17.李宗刚:对《大刀记》两个版本的对比性解读(2007.5),《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12。

2008年(共转载14篇)

1.刘英国:欧盟企业合并控制法实体标准的演进(2007.4),《国际法学》2008.1。

2.高继文:季诺维也夫的新经济政策观(2007.5),《世界社会主义运动》2008.1。

3.张立英、曹剑波:解释的一致与知识确证(2007.6),《外国哲学》2008.3。

4.孙书文:文学张力论纲(2007.6),《文艺理论》2008.4。

5.丁芳: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对策(2008.1),《心理学》2008.8。

6.韩慧:论威廉·布莱克斯通对英国法律教育的贡献(2008.1),《法理学、法史学》2008.6。

7.王万森:新时期文学30年的回顾(2008.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9。

8.李掖平:论国产古装商业大片的成败得失(2008.2),《影视艺术》2008.10。

9.宋云伟:论内战以前美国联邦政府在州公共管理中的作用(2008.2),《世界史》2008.11。

10.高继文: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2008.3),《中国共产党》2008.9。

11.于涛、宋玉芳、魏丕勇:奥林匹克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2008.3),《青少年导刊》2008.9。

12.王玲:课程政策的意识形态研究(2008.3),《教育学》2008.8。

13.高伟:论教育的高贵性和神性(2008.3),《教育学》2008.9。

14.姜令嘉:远程教育对个人职业发展成就的影响研究(2008.3),《成人教育学刊》2008.10。

2009年(共转载4篇)

1.杨道麟:试论语文教育中国化的方向(2009.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2009.6。

2.朴三洙:论王维诗中的同病相怜之情(2009.1),《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6。

3.周向军、刘吉余: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观基本问题的回答(2009.4),《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09.12。

4.李宗刚:郑正秋、张石川二元互补性与中国早期电影(2009.4),《影视艺术》2009.12。

2010年(共转载7篇)

1.莫砺锋: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谈(2009.5),《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2。

2.杜贵晨:论西门庆与林黛玉之死(2009.5),《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2。

3.周尚兵:隋唐时期山东手工行业的特点(2009.5),《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0.2。

4.周均平:论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意义和途径(2009.6),《高中语文教与学》2010.6。

5.李春林:鲁迅与汉姆生(2009.6),《外国文学研究》2010.4。

6.邱福明:论语文课程文化的本土化生成(2010.2),《高中语文教与学》2010.9。

7.吉标:制度视角下的教学论研究:意义何在?(2010.3),《教育学》2010.9。

2011年(共转载8篇)

1.张超:诏敕文体改良与中唐古文运动(2010.5),《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4。

2.张建波:残缺而完美的世界(2011.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10。

3.包毅、田启波:列宁是布朗基主义者吗(2011.3),《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1.9。

4.高继文:历史地辩证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2011.3),《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11.10。

5.吴仁英:台湾地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特色及启示(2011.3),《思想政治教育》2011.9。

6.朱洪强:迷茫与困惑:胡绳学术中期面临的思想困境(2011.4),《历史学》2011.12。

7.杨守森:基因科学与文学艺术(2011.4),《文艺理论》2011.11。

8.朱德发:四大文化思潮与现代中国文学关系辨析(2011.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12。

2012年(共转载13篇)

1.张智华、解春: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及其策略(2011.4),《新闻与传播》2012.3。

2.吕周聚:19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纠葛(2011.5),《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1。

3.周波:中国传统文化链接中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2011.5),《毛泽东思想》2012.1。

4.王兆胜:融通·再造·升华(2011.5),《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4。

5.何群:当下中国电影公司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的问题和对策(2012.1),《文化创意产业》2012.3。

6.田海林、李俊领:“忠义”符号: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关岳祀典(2012.1),《中国近代史》2012.6。

7.柳建辉: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根本保证(2012.1),《中国共产党》2012.5。

8.冯永刚: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给过剩及其补救路径(2012.1),《思想政治教育》2012.6。

9.安小兰:谷歌开放性电子书商业模式及其创新性分析(2012.2),《出版业》2012.7。

10.丁芳:不同性质情绪唤醒对成人心理理论的影响(2012.2),《心理学》2012.8。

11.季桂起: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同异论(2012.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7。

12.张新英: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及其文化意义(2012.4),《影视艺术》2012.11。

13.季红真:永不陨落的文学星辰(2012.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11。

2013年(共转载25篇)

1.宋云伟:美国《1873年林木种植法》刍议(2012.5),《世界史》2013.1。

2.曾繁仁: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及其当代价值(2012.5),《美学》2013.1。

3.杨守森:论“文学性”与“非文学性”(2012.5),《文艺理论》2013.1。

4.王先霈:善意误读的弊与功(2012.5),《文艺理论》2013.1。

5.胡薇:公立医院改革“管办分开”的实践争议(2012.5),《体制改革》2013.1。

6.魏建:郭沫若“两极评价”的再思考(2012.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3.3。

7.孟文博:郭沫若《〈文艺论集〉汇校本》补正(2012.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3.3。

8.万斌、高嵘:当代中国志愿精神的三维把握(2012.6),《思想政治教育》2013.3。

9.周余祥:柯立芝繁荣时期的美国劳工职业教育研究(2012.6),《职业技术教育》2013.5。

10.严家炎:拓展和深化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2013.1),《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3.6。

11.朱德发: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2013.1),《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3.6。

12.蒋晓侠、李松林:通识教育视域内的德育功能(2013.1),《思想政治教育》2013.6。

13.小约翰·柯布:过程中的心理治疗(2013.1),《心理学》2013.10。

14.温儒敏:鲁迅早年对科学僭越的“时代病”之预感(2013.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3.7。

15.刘传霞:论《废都》《白鹿原》性叙述中的性别政治(2013.2),《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3.8。

16.刘庆昌:教育哲学的存在方式(2013.2),《教育学》2013.7。

17.宁静波:法官与法院的产出效率:问题与对策(2013.3),《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13.10。

18.石玲:清代曲阜孔氏圣裔女诗人论略(2013.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10。

19.周志雄:网络小说与当代文化转型(2013.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3.9。

20.陈长书:试论先秦汉语同义词的共时类型和历史层次(2013.3),《语言文字学》2013.9。

21.陈光辉、张文新:人类攻击的跨学科研究趋势(2013.3),《心理学》2013.9。

22.张新英:《阎瑞生》:从社会新闻到电影(2013.4),《影视艺术》2013.10。

23.王先霈:赵树理大众文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历史命运(2013.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3.11。

24.神彦飞、赵健: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思想与心理的思辨(2013.4),《思想政治教育》2013.11。

25.田山俊、何振海:20世纪美国区域高等教育管理结构的变迁(2013.4),《高等教育》2013.12。

2014年(共转载11篇)

1.纪雪娟:北宋“守内虚外”国策的再认识(2013.5),《宋辽金元史》2014.1。

2.薛晓阳:论幸福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2013.5),《伦理学》2014.1。

3.李红春:问题与出路:当代审美文化研究20年(2013.6),《美学》2014.3。

4.逄增玉: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范式的若干问题(2013.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4.3。

5.周海银: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选择与自我调整调查研究(2013.6),《高中数学教与学》2014.5。

6.李海垒、张文新:创业认知研究综述(2014.1),《心理学》2014.6。

7.陈炎:科学精神对西方艺术的双重影响(2014.2),《造型艺术》2014.5。

8.李江宁:如何推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2014.2),《体制改革》2014.10。

9.金家新: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新加坡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2014.3),《思想政治教育》2014.10。

10.向海英: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现状研究(2014.4),《教育学》2014.9。

11.朱德发: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去政治化”管窥(2014.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4.11。

2015年(共转载15篇)

1.殷国明:历史裂变与跨文化语境的形成(2014.5),《社会科学总论》2015.1。

2.林崇德:创造性心理学的几项研究(2014.6),《心理学》2015.4。

3.高继文: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抉择(2014.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5.4。

4.王恒升:文化的盛宴(2014.6),《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5.3。

5.周平远:苏区文艺政策四大原则论(2015.1),《文艺理论》2015.5。

6.刘方政:学术批评·学术批判·政治批判(2015.1),《舞台艺术》2015.3。

7.周海银: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取向与路径分析(2015.1),《中小学教育》2015.8。

8.高旭东:论《老残游记》《孽海花》并非谴责小说(2015.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5.7。

9.张茂聪:权力整合:构建现代大学制度途径之维(2015.2),《高等教育》2015.8。

10.陈炎:西方艺术中的感性迷狂(2015.3),《文艺理论》2015.9。

11.韩帅、郭培培:2014年度中国历史学学术创新力分析(2015.3),《历史学》2015.9。

12.张勇:《郭沫若全集补编·翻译编》编辑札记(2015.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5.9。

13.殷国明:“五四”的前奏:关于“革命”话语的前世今生(2015.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5.11。

14.胡金焱:民间借贷、社会网络与贫困脆弱性(2015.4),《金融与保险》2015.11。

15.苏月奂:3D电影叙事策略研究(2015.4),《影视艺术》2015.11。

2016年(共转载11篇)

1.车丽娜、徐继存:中国古代乡村教化的演进与特征(2015.4),《教育学》2016.1。

2.周波:中西方人格思想的文化比较(2015.5),《伦理学》2016.2。

3.孙书文:新时期文学价值论的演进与论争(2015.5),《文艺理论》2016.2。

4.神彦飞:毕业生党员“建功立业”的意义、困境及路径(2015.5),《中国共产党》2016.3。

5.曹明海:语文课程内容的语用性建构(2015.5),《高中语文教与学》2016.4。

6.陈漱渝:两个口号·三份宣言·四条汉子(2016.1),《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6.5。

7.杨守森:关键词创新与中国当代文艺学(2016.1),《文艺理论》2016.6。

8.刘冠君:从审美的反思判断到政治的反思判断(2016.1),《美学》2016.5。

10.曾继耘、周卫勇:当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动力与基本取向(2016.1),《教育学》2016.4。

11.周均平:论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2016.2),《高中语文教与学》2016.8。

12.高继文:现实社会主义的两种发展形态(2016.2),《世界社会主义运动》2016.4。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8-2016)复印报刊资料转载量、转载率汇总

(说明:1978-1994年数据学校系根据图书馆馆藏资料,主要包括“复印报刊资料”中的《文学理论》《世界史》《心理学》《历史学》《美学》《教育学》《影视艺术》《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近代史》《高中语文教与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查询统计,或有疏漏;除了以上正刊转载数据,增刊转载1989年1篇,1991年3篇,1994年1篇,1995年18篇,1996年4篇,1997年14篇,1998年13篇,共计54篇。)

《新华文摘》和“复印报刊资料”的大量转载文摘,不仅切实地印证了《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的学术质量,而且通过二次传播,有力地扩大了《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的社会影响力。

作为国内顶级综合文摘期刊,《新华文摘》一直为期刊界、学界所看重,在学术评价上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1978-2016年,学报被《新华文摘》主体转载20篇,论点摘要29篇,尽管数量不算太多,但含金量不小,特别是被主体转载的文章更是如此。例如学报发表的杨义《王蒙小说的哲学、数学与形式》*杨义:《王蒙小说的哲学、数学与形式》,《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不仅被《新华文摘》2014年第4期主体转载,而且文章题目作为文艺评论栏的唯一要目被列入封面。如此一来,文章大大超越了原发期刊的局限,一时间广受关注。著名作家王蒙在读过《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的相关文章后表示:“感谢山东师大学报,发表了高质量的文章。感谢山东师大学报的一贯厚爱,本期杨义、冷川、龙其林诸先生的文章,帮助我自己弄清了许多事情和议论。”著名作家的小说往往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杨义发前人所未发,甚至发作家所未觉察之义,从而使其论文学术含量较高,这也是其文章之所以被《新华文摘》重点转载的原因。再如朱德发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去政治化”管窥》*朱德发:《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去政治化”管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由于对学界流行的一种文化思潮进行了针砭和匡正,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学理剖析,且能切中时弊,被《新华文摘》2015年第2期主体转载。其他如谭好哲的《文化视角文艺观与意识形态视角文艺观的三大差别》*谭好哲:《文化视角文艺观与意识形态视角文艺观的三大差别》,《山东师大学报》1994年第6期。、包心鉴的《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包心鉴:《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等文章之所以被《新华文摘》主体转载,也都是因为立论高远、创识透辟的缘故。

作为国内大型综合选载期刊,“复印报刊资料”以其学科齐全、选载规范、信息量大著称,被期刊界、学界公认为是进行学术评价的又一重要尺度,也是期刊能够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重要指标。该刊从国内公开出版的近4000种报刊上选载人文社科研究成果,是按人文社科二级学科进行分类、编辑、出版的二次文献。该刊创办伊始,即对《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予以关注,几十年来从未间断。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至2016年,学报被转载的文章多达747篇(其中包括增刊54篇)。如此总量,不仅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处于前沿位置 ,而且在全国所有高校文科学报中名列前茅。当然,具体到不同时段,转载量各有不同。例如,1995年被转载文章达66篇(其中包括增刊18篇),分别列入其经济、教育、文艺理论、中国古近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戏剧戏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史、出版图书、马列主义、哲学、逻辑、心理学、美学、伦理学、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法学等25个分册,其中有6个分册转载均达5篇以上。与此相呼应,被转载量1996年43篇(其中包括增刊4篇),1997年39篇(其中包括增刊14篇),1998年46篇(其中包括增刊13篇)……,几乎覆盖了文科所有学科和专业。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是《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被转载量的高峰期,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学报编辑部再创佳绩。2013年,被转载量和转载率均列全国高校学报第12名,其中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期刊”全文转载的排名,转载量列第8名,转载率列第11名,综合指数列第10名;2015年,被转载率列全国高校学报第28名。这一排名,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根据统计数据得出,并作为贺信发到编辑部。应该说明的是,这里的排名是置于全国所有高校学报而非仅置于同类高校学报序列之中的考量。由此可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跨上了新的台阶。如此大幅度的跨越,当然是由学报内在的学术水准的提升作支撑的。

把几家转载文摘期刊的转载量、文摘量放在一起,应该更能衡量一家被转摘期刊的水准。总而言之,《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的这一指标依然突出。比如,1998年被“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期刊转载共62篇,据有关机构排序,这在全国省属师范大学文科学报中名列第二位,在全国所有师范大学文科学报中名列第六位,在全省所有社会科学期刊中名列第二位。*宋文:《〈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被转摘篇数列全国同类期刊第二位》,《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与转摘量密切关联的,是转摘率。转摘率通常是指期刊每年被转摘文章总数除以所发表文章的总数,这个指标可以直观地呈现期刊的学术建设面貌。如上表所示,学报在“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率有8个年份超过20%。

与以上转摘期刊的路径不同,影响因子在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方面另辟蹊径。1998年,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评价中心开发研制引文数据库,以检索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情况,其中的影响因子是该数据库的最重要计量指标。而期刊影响因子的排名如果进入同类期刊的最前列,那么就可以成为CSSCI来源期刊(简称C刊)。CSSCI是用来评价学术期刊水平的技术指标,能够被纳入C刊是该期刊学术水平的表征,即便是进入C刊扩展版也是期刊学术水准的一种证明。2017年年初公示的C刊拟收录目录,则是以期刊的影响因子等被引数据为基础的。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尺度,影响因子尽管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但相对而言显然更具客观性。检视《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新时期以来的影响因子,可知近些年上升明显。2015年,学报的影响因子列全国高校学报第48名,全国综合性期刊第83名。该指标的提升,凸显了学报近年来学术建设的实绩。

正是因为有了上述的种种学术评价作基础,《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才赢得了相应的地位和荣誉,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CSSCI—1999来源期刊(2001);中文核心期刊(1999—201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0—2013);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1999、2002、2014);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4、201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2016); CSSCI(2017—2018)拟收录来源期刊扩展版(2017);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单位(1992、2004),等等。

学报的学术建设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更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回望《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创刊60年特别是新时期40年来走过的足迹,检阅几代学人共同创建的学术成果,当然不单是为了展示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以继往开来,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反思学报的学术建设,探讨办好学报的经验教训,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然而最重要的应该聚焦于编辑部的建设特别是学术建设。毕竟,作为学报的责任主体,编辑部贯彻学报宗旨的学术自觉和运作能力关乎学报的生存和发展。由于学报普遍实行主编负责制,主编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可以说,一家学报的学术建设水准,从根本上说是由主编的学术意识及其相应的办刊方略决定的。只要切切实实地实施主编负责制,持之以恒地聚焦于学术建设,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办刊方针,千方百计地突出学报特色,就一定会打造出一个能够充分推动学术发展、展示学术水平的平台,以自立于学术期刊之林。值此时间节点,联系学报的历史,着眼于当下学报的实际,我们认为办好学报的基本经验或基本理念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必须强化学术意识,视编辑职业为事业,持之以恒地坚持学报的学术本位

1.强化学术意识,就要一以贯之地保持高度的学术自觉性

作为学术期刊,学报的宗旨就是传播学术,繁荣学术。失去了学术性,也就背离了学报的宗旨,失去了学报的意义和价值。学术性是学报的本质属性,也可以说是学报的生命。学术性欠缺,学报的水准自然低下;学术性厚重,学报的形象自然高大。学术性的高低决定了学报的档次和品位。所以,致力于提升学报的学术性,乃是学报编辑部的根本职责和使命。只有把学术建设搞上去,比如学报进入中文核心期刊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来源期刊,简称C刊),才足以说明学报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否则,学报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由于学术建设无止境,各种期刊评价体系也都是动态的,所以编辑部必须长久绷紧学术意识之弦,来不得半点放松和大意。一旦稍有懈怠,往往后果堪忧。在学报的发展史上,类似的教训也不是没有。近些年来,随着C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为重返C刊,编辑部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强化学术意识,坚持不懈地进行学术建设。2017年,学报进入了C刊拟收录扩展版目录,实现了重要跨越。扩展版是进入C刊的必经台阶,进入扩展版意味着获得晋升为C刊的机会。如果学报能够继续保持并发扬当前的学术建设势头,就有希望再上台阶。

2.强化学术意识,就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

主编负责制赋予了主编全面负责的权力,同时也给主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压力之一,来自于那些文稿达不到发表水平的关系稿。在学报成为几届中文核心期刊和首届C刊的一段时间里,经常会收到一些关系稿。认同在学术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则,身体力行地支持学报的工作,应该说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当然,也有例外。

要切实坚守学术,一方面编辑部尤其是主编必须视编辑职业为事业,以学术为生命,具有不徇私情的正气,特别是具有不怕得罪人的强大心理素质。其实没有一个编辑愿意得罪人,然而,由选优汰劣文稿的工作职责所决定,得罪人乃是编辑无可逃脱的宿命,不是得罪作者就是得罪刊物。因坚持质量而得罪了作者,可以保全刊物的学术生命;因放弃质量而得罪了刊物,则无异于自戕自毁,扼杀学报的生命。对于明智的作者而言,与其让编辑部勉强发表文章,倒不如下气力提升自己文章的学术含量。学术质量上去了,编辑部求之不得,无论作者是谁,没有一个编辑舍得弃之不用。相反,达不到水准的文章即便勉强被发表出来,说到底对作者也并非好事。毕竟白纸黑字一经公诸于众,总要接受学界的检验评说,众目睽睽之下,低质量的文章难免招人非议,如此一来,岂不有损刊物也有损作者声誉?另一方面,学报要切实坚守学术当然离不开学校的充分支持。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来学校加大了对学报的支持力度。一是提高了办刊经费。二是政策支持。2017年2月23日,山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科学技术处、人事处、研究生院联合发文,将“《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刊发论文认定为C类论文”,“适用于科研奖励、岗位考核、职称评审、导师资格审核和聘任等”。正是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编辑部励精图治,大家创优争先,使学报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学报的发展历史表明,学报的发展取决于编辑部的努力,更取决于学校的支持。从根本上说,学校的支持是学报发展的基本保证。学校支持的力度越大,学报的发展越快。

3.强化学术意识,就要乐于为人作嫁衣,甘于奉献

为他人作嫁衣,通常被用来比喻编辑的日常工作。应该说,这样的比喻十分贴切。编辑和裁缝一样,都是一种专门为他人增光添彩的幕后工作,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岗位。如同任何嫁衣都需要裁缝细心制作一样,任何作者包括名家在内的文稿都离不开编辑的细心加工。这不仅因为文稿往往在文字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行文中的笔误、错别字、标点符号不当、数字和计量单位使用不统一乃至论述中的语言文字冗赘、内在逻辑关系欠条理之处需要订正和修改,不仅因为需要对清样进行认真细致地校对,更因为按照学术论文的要求,包括摘要、关键词、注释文献甚至标题在内,都需要作规范化处理。至于对那些在内容上需要进行较大改动才能发表的文稿,编辑的工作量就更大。所有这些,都琐细而又繁杂,不仅要求编辑具备较深的学术功底和较高的文字能力,而且要求编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可以说,编辑的业务能力固然重要,而基本素质尤其重要。编辑只有具备与辛辛苦苦、默默无闻的岗位要求和职责特征相应的品格,比如本本分分,勤勤恳恳,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任劳任怨,淡泊名利,才会成为合格的甚至优秀的编辑。而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把为人作嫁衣当作为自己作嫁衣,兢兢业业,无怨无悔。所谓编辑工作无止境,多是指在并不显眼的细微之处的投入,投入越多,编辑效果就越完美。也许这种投入在不少学者眼里无关宏旨,但对编辑业务来说却马虎不得。比如,论文离不开引用文献,但许多论文的注释存在并非引用原始文献,而是引用后来的版本,甚至是转引自其他文本的问题,以致断章取义,以讹传讹。负责任的编辑对此就要一一查对,一一改正,尤其对于引用经典作家的注释,更是容不得出现一点差错。这一工作耗时费力,往往为订正一条注释,需要在网上或图书馆查证半天。当然,这样的查证可以要求作者来做,然而事实上作者们做得往往不尽人意,编辑总得最后细细核查方可放心。至于对修改稿的处理,就更为麻烦。由于一些作者不能充分理解专家的意见,对文稿的修改常常达不到要求,负责任的编辑不仅需要准确把握修改要点,而且需要与作者共同磋商,帮助作者从内容和文字上进行打磨,甚至在作者遇到的“瓶颈”处代为执笔,以提升文稿质量。*翟德耀:《评论与鉴赏》,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04-205页。其实,如何处理修改稿最能检验编辑的品格。修改稿通常出自青年学者之手,是基本达到学术要求但须在某些方面再做加工的文稿,有时为了一篇修改稿的发表,编辑经常会付出较之成熟稿多少倍的辛劳。然而,这是值得的,眼看着经过自己帮助修改的文稿得以发表,眼看着青年学者从此在学术研究道路上越走越远,编辑由衷的喜悦感和隐约的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激励和不绝的动力,循环往复,乐此不疲,推动编辑继续心甘情愿地为人作奉献,一丝不苟地为人作嫁衣。正是因为编辑秉持这样的精神和理念,才使得学报发表了大量学者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从而为他们的脱颖而出和更大发展开启了起跑点,其中的不少人由此走向全国,成为卓有建树的名家。*李宗刚:《中国当代文学史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77-378页。而也正是因为编辑具有这样的品质和情怀,所以才能在物质主义盛行的环境里不为物役,泰然处之。编辑的这种品格,是办好期刊的重要保证。

4.强化学术意识,就要实行编辑学者化

编辑学者化,从根本上说是由学术期刊的性质所决定的。既然编辑处理的是学术文稿,面对的作者是学者,那么编辑自然也应该是学者,而且是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者。否则,就无法与作者沟通和对话,无法判断文稿的长短优劣,无法提出切中肯綮的意见和建议,更无法帮助作者进行修改和提升。所以,倡导并推行编辑学者化势在必行,懵懂无知固然要不得,一知半解也会贻笑方家。只有编辑对所分工范围内的学科和专业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才会在处理文稿时心中有数,游刃有余。就是说,合格的编辑起码应该做到:具备相关专业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拥有相关专业的基本资料;把握相关专业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包括各个时期各个学派特别是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派的基本主张和代表性人物;了解相关专业重大学术争论的热点和焦点,特别是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具有较敏锐的学术眼光,能够发现文稿独特的学术价值即突破创新之处。当然,达到这样的要求决非易事,除了编辑本人的不懈努力外,还需要单位的培养和支持,比如鼓励编辑参加在职学习、参与相关的学术活动等等。编辑部自身的学术建设,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期刊的学术建设。事实证明,编辑学者化,可以大大拓展编辑的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选题能力和组稿能力,从而推进期刊的发展;相反,无视或者背离编辑学者化,只能带来负面后果。编辑学者化的主体是责任编辑学者化,编辑学者化的核心是主编学者化。唯此,学报才会着力强化学术意识,一心突出学术建设,才会使学报的面貌为之大变。可以说,编辑学者化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主编学者化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关键枢纽。当然,这里的学者化是相对而言的,由于受学报综合性多学科内容的限制,编辑通常须承担处理多个专业甚至几个学科文稿的责任,必须投入主要精力和时间做好本职工作,因之往往也就不大可能像毕生从事一个专业的高校教师那样,达到专深的学术造诣。尽管如此,编辑依然可以有所作为,即在对几个相关专业较深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专业作为突破口,利用业余时间下功夫“打一口深井”,浇灌出自家园地的花卉。如此博中求专,又博又专,应该是编辑学者化的可行路径。

5.强化学术意识,就要建章立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学术建设的需要,也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编辑部必须制定并且实施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激励办法。其一,严守办刊宗旨。办刊宗旨规约着刊物的方向和性质,是编辑工作的指南和纲领。诸如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学术研究,坚持传播优秀文化,坚持双百方针,坚持扶持青年学者,坚持开放办刊,都是无可动摇的原则,松懈不得,偏离不得。否则,就容易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二,严格执行文稿三审制。责任编辑初审,专家(匿名专家2人通过)二审,主编终审。职责明确,各司其职,是做好编辑工作的重要保证。初审出的文稿只是纳入备用的范围,专家通过与否属于第二道关卡,经主编审定后的文稿方可发表。所谓主编负责制,就是说只有主编才具有文稿发表的决定权。这是权力,也是责任。而责任编辑的责任,除了初选文稿外,就是对拟发表的文稿进行编辑加工,直至完成清样的3次校对(作者、责编、主编)付诸印刷。文稿三审制的切实实施,可以减少用稿的主观性,摒除关系稿、人情稿的干扰,有效打通优质稿源的通道。对于文稿发表后获得良好社会反响的作者,即获得继续发表文稿的资格,否则,则自行退出。其三,奖优毖庸,激励先进。对于编发出优质文稿,特别是文稿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甚至被《新华文摘》摘登的责任编辑,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编发文稿质量平平,社会反响不佳的编辑,除了提出批评外,限期要求改进。同时,打破各个栏目既定版面限制,每期进行动态安排,向优秀文稿倾斜。

(二)立足本校,面向社会,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办刊

1.立足本校,就要完整展现本校学术实力,充分彰显优势学科的学术成果,突出学报特色

著名学者夏中义曾为文科学报题词:“自家溪畔有波澜,不羡朱家涌金泉。”意思是说,一家学报有一家的定位和特点,各家学报应该致力于自我展现,不必羡慕别家的灿烂辉煌。应该说,这是很有道理的。如同全国的高校分成若干层次一样,全国的学报也分成若干层次,从而也就形成了各自的学术水准和特色。作为省部共建的重点高校山东师范大学的学报,文科学报的定位十分明确。创刊伊始,即把主要反映本校文科教学和科研成果作为基本职责,十分注重学报的窗口作用。经过60年特别是新时期40年来的发展,学校的整体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各个学科今非昔比,而且涌现出了不少优势学科甚至省内一流学科。学校如此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学报的学术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编辑部只要坚持关注本校文科的学术建设,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充分展现优势学科的学术成果,就可以彰显学报的特色。这是因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日积月累,各个学校总会产生各不相同的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品牌。编辑部的责任,在于光大本校优势学科之长,在着力打造展示本校学术实力的窗口时凸显特色。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之所以长期受到青睐,是因为它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古代文学等专业实力较强。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其研究生教育排名被中国科学评价中心评价网列为2016-2017全国142所高校同专业第二名,居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之前。学报的重点栏目“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之所以历久不衰,并且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乃是由于该专业几代学者特别是在全国知名的学者长期支持的结果。几十年来,无论学报处在高峰还是低谷,从第一代学者田仲济、第二代学者朱德发到第三代学者魏建及其所代表的学术团队,总是一直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优质稿源。唯其如此,该栏目的号召力才不断增强,才会经常引来国内一流学者的名篇佳作。而可以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相媲美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近些年,相对年轻的该学科在一批年富力强的学者带领下厚积薄发,突飞猛进,一举进入省内一流学科,颇有后来居上、迅速崛起的势头。相信学报坚持传播该学科的研究成果,也会形成一种特色效应。此外,由老一辈学者章益、傅统先等开创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由老一辈学者刘祚昌、安作璋等开创的历史学,经过几代学者的耕耘建设,也都呈现着蒸蒸日上的局面,其学科优势引人瞩目,也完全可以成为学报的招牌之一。正所谓水涨船高,学报只要充分传播本校优势学科和专业的优秀成果,用心营造出相应的亮点,就会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

2.面向社会,就要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关注学术前沿,参与理论热点

作为体现学校实力的窗口,学报当然需要彰显本校相关学科的学术成果,但是却不能自拉自唱,办成一个封闭性的刊物。关门办刊,拒绝外稿,拒绝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不仅无益于学报的学术建设,而且很容易失之于保守和僵化。毕竟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决非拘囿于一校一地,而是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展开的,尽管本校学者的研究必然与本学科国内外的研究声息相通,不可能与外界脱离,但一所学校终究居于一隅,存在局限性在所难免。事实上,学报固然是一所学校的窗口,同时也是传播学术的平台。在这方平台上,无论本校作者还是校外作者,只要有学术创见,就可以一展风采。人为地划分内稿和外稿,有意地照顾内稿,只能困于狭窄的死胡同。而以开放性思维进行考量,即便学校优势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也未必一定十分突出,依然需要在与校外同行的切磋中淬炼和升华。至于非优势学科,更是如此。体现在学报的学术建设上,凸显本校的优势学科需要国内名家的参与,扶持非优势学科更需要他们的支持。前者是锦上添花,可以形成更大的关注效应;后者则是雪中送炭,可以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所以,学报编辑一定要确立开放办刊理念,放开眼光,面向社会,把学术建设纳入更大的视域之中,着眼于国内学界的支持,争取一流学者的稿源,如此才能扬长补短,更上层楼。当然,争取校外高质量文稿与关注学术前沿、参与理论热点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要学术理论之树长青,就一定要站到学科的学术前沿,关注并回应学术热点、难点和重点,在学理的探究和理性的思考中实现突破,获取发现。学术前沿又是不断向前推进的,旧的热点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热点,学术研究永无止境。而聚焦前沿,也就站到了学术的制高点,其研究成果也就往往具有更大的学术含量。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文科学报在向作者特别是校外作者组稿中,一直把关注学术热点作为基本要求之一,从而保证了学术质量。

3.既要立足本校,又要面向社会,在坚持学术质量第一的前提下把握动态平衡

立足本校是基础,面向社会重开放,学术质量是根本,把握平衡是策略。所谓把握平衡,是说主编在编定文稿上的运作原则。进入编发环节,面对责任编辑们提交的达到发表水平线的一堆文稿,主编应该只问质量,不计作者,统筹编排,突出特色,既不为内稿让路,也不为既定栏目版面所限制。达到发表水平线上的文稿,其学术含量仍可以分出档次。对于重头文稿重点栏目,当然要置于头条;各个栏目,一定要有有份量的文稿打头;若某个栏目的文稿都质量平平,就要减少甚至取消版面,不能迁就。事实证明,以学术质量为准则,而不是按内稿外稿进行区分,对于学报的学术建设至关重要。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出于服务于本校的理念,文科学报曾经坚守以内稿为主的办刊路径,也产生了相对不错的效果。刊物处于上升期和兴盛期,稿源相对丰富,然而,一经学报从C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名录中跌落下来,不少作者便弃之而去,不仅内稿为主难以为继,甚至还出现了一定的稿源荒。有鉴于此,学报不得不广纳校外文稿,特别是争取名家力作,做到了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如此一来,不仅切实体现了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而且有效地激励了本校作者的竞争意识,使他们不再把学报当作自家的地盘,从而树立起唯质胜出的观念。就此而言,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更重要的,是高质量外稿的进入焕发了学报的学术建设生机。经过近些年的生聚和打拼,学报终于迎来重大转机。随着学报在全国期刊评级中地位的上升,校内外的来稿特别是校内来稿越来越多,不仅一扫以往一段时间里“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困窘,而且大有应接不暇之势。面对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学报同仁倍加珍惜,决心继往开来,再接再厉,在选稿上坚持唯质量是从的标准,力争学报的学术建设取得更大的进步。当然,由学报所处的地位所决定,这种进步只能是在现有水准上的稳步发展,而非不切实际的盲目追求。如同学校只能在几个重点学科而难以在学校层面发力追逐“双一流”一样,学报虽然可以着力建设几个重点品牌栏目,但无论怎样建设,也难以在整体上与《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相比肩。学报的发展愿景,应该而且只能放在同类高校学报的坐标上进行考量,只要能够处于前列,在重要的评级中胜出,也就可以问心无愧,不负众望。这样冷静而又清醒的意识并非作茧自缚,倒是可以避免一味的攀比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

(三)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把好政治质量关

学术研究无禁区,公开发表有纪律。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双百”方针的深入贯彻,带来了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出现了百家齐鸣、学术繁荣的良好局面。广大学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指导,踔厉风发,开拓创新,认真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广泛汲取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古今会通、中西交融中深化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拓展。然而,无可讳言的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背离党和国家基本政治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作为学术理论期刊的编辑,应该而且必须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高度的政治洞察力,恪守宪法,严格执行出版法规,把好政治质量关,决不逾越政治底线,决不发表政治观点错误的文稿。这样的政治意识,对于理论宣传刊物的编辑固然十分重要,对于学术刊物的编辑也不可或缺。那种只重视文稿的学术性却忽视政治性的倾向,是要不得的。有的期刊之所以在政治上出问题,大都由此而来。一方面,学报要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切实贯彻“双百”方针,即学术上的不同观点、不同意见,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可以讨论和争论。学术自由是繁荣学术和弘扬优秀文化的必要保证。学术越争越透,真理越辩越明,一潭死水,陈陈相因,决然谈不上创新和发展。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一个新旧交替、革故鼎新的进程,不仅现实生活中会出现大量的新问题需要研究,而且对传统的成说和观念也需要重新审视,这就要求学者解放思想,敢于发表新的见解,也要求编辑有编发争鸣稿件的胆识和勇气。编辑明哲保身、谨小慎微,显然无益于学术研究的深化。另一方面,在对涉及重大政治原则文稿的处理上,一定要把好准入关口,不能任性而为,更不能模糊是非界限。比如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问题,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问题,关乎到政体、国体,在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中早有明确的规定,人人必须遵守,容不得质疑和否定。当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作为重要的学科,学者们完全可以而且必须开展全方位的探讨和研究,而一批批理论成果的问世,已经并且正在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再如台湾以及新疆、西藏属于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观念,尊重少数民族宗教和风俗习尚的观念,都必须牢固确立,就是文稿中的表述,也务必准确无误。如此种种,出版法规都有详备的规定,编辑应该了然于心,千万马虎不得。

[附记:在本文撰写中,李宗刚教授及其研究生宋欣、于露、魏晓雪和高艳君在复印报刊资料的搜集整理上给予了支持,特致谢意。]

BriefAccountoftheAcademicConstructionofJournalo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sincetheNewPeriod

Zhai Deyao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Since the first issue of 60 years ago, especially since the new period of 40 years,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has take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base with an orientation to the society, worked diligently, done pioneering work and brought forth new ideas, disseminated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romoted excellent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realized rapid development in academic construction and gained remarkable elevation in its social influenc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number of citations and excerpts either by Xinhua Digest or by Copy Press Information, and the journal has re-entered the extended version in the CSSCI source journal. Reviewing the history, we can see that as long as we implement the chief-editor-in-charge system earnestly, stick to the academic standard perseveringly, adhere to opening to the society unswervingly and highlight the features of the journal, we will create a window that can fully demonstrate the strength of the university with a bright and beautiful style among the university journals in China.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construction; manage journals opening to the society; features of journals

G237.5

A

1001-5973(2017)05-0121-36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7.05.013

2017-05-31

翟德耀(1946— ),男,山东莱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编审。

责任编辑:孙昕光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学报学术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陕西当代文学创作透析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40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