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香
( 山东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山东省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支撑研究*①
包玉香
( 山东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山东省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由速度转向结构,必须依靠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相应的劳动力结构支撑,重视劳动力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和协同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山东省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山东省统计年鉴以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和支撑度模型综合评价山东省及其17个地级市之间的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可以发现:(1)依据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判定山东省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2)劳动力结构的各个因素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从山东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视角来看,劳动力供给需要增加劳动适龄人口数量、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加城镇人口比重和大专及以上就业人口比重。(3)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山东省及其17个地级市的劳动力结构能够支撑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但17个地级市的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的支撑度差异显著,据此将17个地级市分成三个类型区,并针对每个类型区的特征给出分类指导意见。
劳动力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灰色关联度分析;支撑度模型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山东省的经济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行列,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这意味着山东省正处在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刻不容缓。*洪银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求是学刊》2014年第1期。劳动力素质结构及其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核心内驱力,是提高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增强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关键。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重视劳动力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和协同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基于此,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劳动力结构为主题的文献资料非常丰富。比如绝大多数文献是从国家战略、城镇化、金融支持、低碳产业和消费需求等不同视角来研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王瑞、魏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东岳论丛》2016年第10期。*刘爱梅、王波:《城镇化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实现路径》,《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王培志、刘雯雯:《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关系研究》,《东岳论丛》2015年第7期。*贺丹、田立新:《基于低碳经济转型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实证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文启湘、高觉民:《消费需求结构升级与经济结构转换》,《消费经济》1999年第6期。也有一些文献从人口素质结构、人力资本结构视角来分析人口生产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如青木昌彦(Aoki,2001)认为,人力资本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源泉,日本和韩国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而成为高收入发达国家,是因为他们已成功地实现了由库兹涅茨-刘易斯阶段向以人力资本积累为中心阶段的转变。*Masahiko Aoki.Toward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Cambridge, MA: MIT Press,2001.梁达(2014)认为,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对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因此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力队伍,更好地适应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需要。*梁达:《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第2期。有效的人力资本可以使劳动者在各产业中重新配置,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因此,劳动力资源配置应该与产业发展相对应,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提升创新与研发能力,发挥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力(高永惠和陶同,2006;孙爱军和刘生龙,2014)。*高永惠、陶同:《西部产业结构变动与人才资源配置关系实证——以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资源需求为例》,《求索》2006年第5期。*孙爱军、刘生龙:《人口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1期。穆怀中和闫琳琳(2009)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研究认为,人力资本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转换、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以及加速产业扩散与转移,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穆怀中、闫琳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实证研究》,《西北人口》2009年第2期。总之,在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提高以及劳动力日益短缺的劳动供给背景下,依靠科技创新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必然,高素质的劳动力结构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陆旸和蔡昉,2014;阚丽新,2013;Belton M. Fleisher etc, 2010;朱宏任,2014)。*陆旸、蔡昉:《人口结构变化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比较》,《世界经济》2014年第1期。*阚丽新:《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Belton M. Fleisher, Haizheng Li, Min Qiang Zhao. Human Capital, economic growth,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0,92(2).*朱宏任:《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中国中小企业》2014年第11期。
综上所述,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研究,以往研究文献主要存在两点不足:第一,绝大多数文献关注的是非人口和劳动力结构视角。诚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涉及很多领域,但是任何经济活动从根本上是离不开人口的支撑的;第二,即使有些文献是从人口和劳动力结构视角进行研究,但它们主要关注的是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素质结构。的确,通过高素质劳动力来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但是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区域分布结构(尤其是城乡结构)以及劳动力就业参与率等决定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数量、结构以及资源的配置效率,它们同样也是影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因此,本文以中国人口和经济大省——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尝试从劳动力结构视角,全面、客观地评价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综合支撑能力,这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劳动力就业、培训以及未来的经济和人口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指导意义。
关于劳动力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的经典规律当属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不断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果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比重则呈快速上升趋势,这一变动趋势是由于产业间的比较利益所致。*于刃刚:《配第-克拉克定理评述》,《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8期。这说明劳动力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经济结构变动需要有劳动力结构变动的支撑,经济结构变动实质是不同类型的劳动力资源在经济部门和行业间的流动和重新配置的结果。
为了确定劳动力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间的相关程度大小,从而为后文支撑能力评价提供客观的权重依据,该部分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来进行定量分析。具体过程为:先选择经济结构的指标构成,然后选择劳动力结构的指标构成,最后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劳动力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间的相关程度大小。
(一) 经济结构的指标构成
2015年山东省的人均GDP为64 168元,按2015年美元对人民币的平均汇率6.386 5计算,约折合为10 047美元。对照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工业化后期的人均GDP为4800-9000美元,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人均GDP为9 000-16 600美元,则山东省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到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过渡时期。这意味着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正好处于产业换档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高速增长,制造业内部正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进行结构转换。由此,选择能反映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指标如下:
1.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Y1):经济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表明,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意味着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加,经济越发达,该比重就越高。山东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就是要提升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该指标值是区域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区域GDP的比值。
2.有电子商务活动的规模以上法人单位的比重(Y2):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当今世界,信息正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信息经济是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生产知识密集型的信息产品(包括信息服务)来把握经济增长、社会产出和劳动就业的一种最新的经济结构。它被认为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最现代化的经济形态。*石健秋、顾微微:《国家信息政策与信息经济》,《图书馆界》2002年第6期。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将离不开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投入和信息收入的精打细算,政府抓好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都离不开对信息经济总量的把握。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全球互联网一体化时代,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必须与信息化同步发展。该指标值是第三次经济普查中有电子商务活动的规模以上的法人单位占全部规模以上法人单位的比值。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比重(Y3):工业是山东省第二产业的主要构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则是在资产、营业收入和就业吸纳等方面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它在全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的比重越高,意味着工业竞争力越强,也就越有实力进行转型升级。该指标值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占全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的比值。
4.规模以上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比重(Y4):高技术产业是山东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和最重要的路径选择,而规模以上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更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该指标值是规模以上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的比值。
5.战略新兴产业法人单位占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比重(Y5):战略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目前正处于成长初期,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是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被业内普遍认为是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实现“稳增长”的引擎,被寄望成为承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该指标值是战略新兴产业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的比值。
山东省及其17地级市经济结构的5个指标的具体数值见表1。
表1 山东省2013年经济结构状况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省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和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二)劳动力结构的指标构成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相应劳动力结构的支撑,为综合反映劳动力结构的支撑水平,结合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选取代表劳动力结构的指标如下:
1.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1):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是对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直接支撑。该指标值是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值。
2.城镇人口比重(X2):城镇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从事比第一产业的比较利益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同时也意味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这有助于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是拉动内需的重要保证。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可以节约农村土地,减少农村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避免环境污染的面状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城镇各项经营的规模经济效应,便于生产和生活垃圾的集中化处理,从而利于节约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更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意味着更多的第二、第三产业活动的增加,而这恰好与新常态背景下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要求相吻合。*包玉香:《新常态下对山东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几点思考》,《大众网》2015年10月16日。2013年山东省人口城镇化率为53.75%,与发达国家80%-90%的人口城镇化率相比,山东省通过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该指标值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
3.劳动适龄人口比重(X3):劳动适龄人口供给是国民财富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之一。“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指出,劳动力数量和劳动生产率是国民财富增长的源泉。劳动适龄人口就直接决定了劳动力的供给数量。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中国的第二人口大省,山东省2013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0.98%,绝对数量接近1070万人,居全国第一位。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意味着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和少儿人口比重的下降,这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形式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必须重视少儿群体的教育需求、劳动适龄人口群体的培训和科技创新就业需求以及老龄人口的医疗和养老服务需求,这必然会导致未来经济结构调整重点转向第三和第二产业。*包玉香:《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经济效应评估——以山东省为例》,《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可见,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不仅可以扩大内需,而且会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该指标值是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
4.劳动参与率(X4):奥肯定律认为,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反向相关关系,失业率的升高意味着经济产出的减少。劳动参与率越高,意味着更多的劳动适龄人口参加劳动,失业率就会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经济产出就会增加。提高劳动参与率是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路径。该指标值是就业人口占劳动适龄人口的比值。
5.大专及以上就业人口比重(X5):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资源投入要求不同,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更多依赖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所要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都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作为支撑。该指标值是大专及以上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值。
山东省及其17地级市劳动力结构的5个指标的具体数值见表2。
(三)劳动力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分析因素间的变动程度。它是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对两个系统或两个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它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两个系统或两个因素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表2 山东省2013年劳动力结构状况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省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和山东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得出
根据表1和表2的数据,将经济结构5个指标的数据(Y1——Y5)作为母序列,将劳动力结构的5个指标的数据(X1——X5)作为子序列,采用均值化数据处理方式,分辨系数ρ取值0.1,计算出劳动力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联度,结果如下:
以上计算结果中,R是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关联矩阵;rij是劳动力结构的第j个指标因素与经济结构的第i个指标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即关联度,如r21=0.3217是指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1)与有电子商务活动的规模以上法人单位的比重(Y2)之间的关联度为0.3217。
从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中的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Y1)的关联程度来看,r13=0.7538>r12=0.6516>r14=0.6497>r11=0.4879>r15=0.3402,说明劳动力结构的5个构成指标对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Y1)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依次是劳动适龄人口比重(X3)、城镇人口比重(X2)、劳动参与率(X4)、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1)和大专及以上就业人口比重(X5)。也就是说,要提高经济结构中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Y1),重点就是增加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同时要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让更多的劳动适龄人口从事非农产业活动。
从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中的有电子商务活动的规模以上法人单位的比重(Y2)的关联程度来看,r23=0.3515>r24=0.3265>r25=0.3220>r21=0.3217>r22=0.2909,说明劳动力结构的5个构成指标对有电子商务活动的规模以上法人单位的比重(Y2)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依次是劳动适龄人口比重(X3)、劳动参与率(X4)、大专及以上就业人口比重(X5)、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1)和城镇人口比重(X2)。也就是说,要提高经济结构中有电子商务活动的规模以上法人单位的比重(Y2),重点就是增加劳动适龄人口数量、提高劳动参与率,同时要提高大专及以上就业人口比重,即重视就业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从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中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比重(Y3)的关联程度来看,r34=0.7513>r33=0.7504>r32=0.6399>r31=0.4526>r35=0.3585,说明劳动力结构的5个构成指标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比重(Y3)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依次是劳动参与率(X4)、劳动适龄人口比重(X3)、城镇人口比重(X2)、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1)和大专及以上就业人口比重(X5)。也就是说,要提高经济结构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比重(Y3),重点就是提高劳动参与率、增加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同时要实施人口城镇化战略,保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从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中的规模以上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比重(Y4)的关联程度来看,r42=0.4072>r44=0.4007>r43=0.3882>r41=0.3445>r45=0.3290,说明劳动力结构的5个构成指标对规模以上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比重(Y4)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依次是城镇人口比重(X2)、劳动参与率(X4)、劳动适龄人口比重(X3)、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1)和大专及以上就业人口比重(X5)。也就是说,要提高经济结构中规模以上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比重(Y4),重点就是增加城镇人口,同时要调整人口发展战略,保证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以及提高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
从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中的战略新兴产业法人单位占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比重(Y5)的关联程度来看,r51=0.4934>r53=0.4513>r54=0.4459>r55=0.4227> r52=0.4031,说明劳动力结构的5个构成指标对战略新兴产业法人单位占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比重(Y5)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依次是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1)、劳动适龄人口比重(X3)、劳动参与率(X4)、大专及以上就业人口比重(X5)和城镇人口比重(X2)。也就是说,要提高经济结构中战略新兴产业法人单位占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比重(Y5),重点就是提高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增加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同时要重视增加大专及以上就业人口的数量。因为从战略新兴产业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来看,新科技和新产业必须依赖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供给。
总之,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劳动力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性,可以发现,劳动力结构的各个因素对经济结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总体来看,山东省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劳动力供给需要从三个主要方面调整自身结构:第一,增加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并重视劳动参与率的提高;第二,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以保证非农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同时还可以获得城镇发展和农地经营的规模经济效应;第三,重视大专及以上就业人口的增加,他们决定了经济结构的信息化程度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程度。
根据劳动力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联度分析结果,通过构建支撑度模型来评价山东省及其17地级市的劳动力结构对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从而确定劳动力结构的优势与不足,为今后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分工、流动和教育等结构调整提供客观依据。
(一)支撑度模型的构建
支撑度模型(SD,supporting degree)的计算公式为:SD=1-∑WiYi/∑WjXj
式中,Yi是经济结构5个构成指标中的某一个指标值;
Wi是经济结构5个构成指标中某一指标的权重值,它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n=5
∑WiYi为经济结构5个构成指标的加权值之和;
Xj是劳动力结构5个构成指标中的某一个指标值;
Wj是劳动力结构5个构成指标中某一指标的权重值,它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m=5
∑WjXj为劳动力结构5个构成指标的加权值之和;
Wij为劳动力结构中的j指标对经济结构中的i指标的影响权重,它是根据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关联矩阵R计算得出,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支撑度的计算结果可以评价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的支撑能力大小,如果SD=0,说明劳动力结构和经济结构相适应,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如果SD<0,说明劳动力结构不能支撑经济结构,而且该值越小,对经济结构的支撑能力就越差;如果SD>0,说明劳动力结构能够支撑经济结构,而且该值越大,对经济结构的支撑能力就越强。
(二)支撑度的计算
根据构建的支撑度模型,具体计算过程为:
1.由于劳动力结构构成中的5个指标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所以需要对该5个指标进行权重的分配。根据第二部分中劳动力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得到的关联矩阵R计算出权重矩阵W如下:
2.计算劳动力结构5个指标的权重值Wj和经济结构5个指标的权重值Wi,结果如下:
Wj=(0.1858 0.2046 0.2289 0.2195 0.1612)
3.计算劳动力结构的加权值之和∑WjXj、经济结构的加权值之和∑WiYi和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的支撑度SD,结果见表3。
表3 山东省及其17地级市的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的支撑度
(三)结果分析
根据表3的支撑度计算结果来评价山东省及其17地级市的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可以发现:
1.山东省及其17地级市的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的支撑度均大于0,这说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山东省及其17地级市的劳动力结构能够支撑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作为全国的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山东省需要将人口优势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实现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2.山东省17地级市的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的支撑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支撑度越大,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就越强。17地级市中,支撑度最大的是青岛市,该值为0.2803;支撑度最小的是菏泽市,该值为0.0955,这一结果与山东省的实际情况相符。青岛市是山东省双核心中的经济中心,其经济比较优势吸引了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流入,从而增强了其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的支撑能力;而菏泽市是山东省人均GDP最低的地级市,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一直是净流出状态,因此导致其本身的劳动力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的减弱。其他地级市中,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支撑力较强的是东营市、济南市、济宁市、威海市、泰安市、淄博市、滨州市和烟台市。济南市是省会城市,山东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自然是高素质劳动力的集聚地;东营市和滨州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同时又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组成区域,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使两市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增强;威海市和烟台市是山东省东部沿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级市,其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对外开放的优势也会吸引大量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入;泰安市和淄博市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经济基础较好的地级市,加之临近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高素质劳动力也愿意流入;济宁市是西部经济隆起带的核心城市,尤其是大济宁经济圈的发展规划,大大增强了其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吸引力。
3.根据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支撑力的大小,将17地级市分成三种类型区(见表4):高支撑能力类型区,包括青岛、济南、东营、济宁、威海、泰安和淄博7个地级市,这类区域要充分利用其劳动力资源优势,全方位地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中支撑能力类型区,包括烟台、潍坊、枣庄、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和滨州9个地级市,这类区域要尽快找出劳动力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进行优化调整以更好地支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低支撑力能力类型区只有菏泽1个地级市,这类区域要以劳动力结构能够支撑的在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部门为突破口,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然后才能留住和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
表4 山东省17地级市的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的支撑能力类型
(一)主要研究结论
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依据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可以判定山东省经济发展正好处于产业换档的关键时期,即由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模式转型至三、二、一产业结构模式的过渡时期。这期间在重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第二产业内部的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制造业内部的经济结构要由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
2.劳动力结构与经济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劳动力结构的各个因素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效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从山东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视角来看,劳动力供给需要从三个方面调整自身结构:第一,增加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并重视劳动参与率的提高;第二,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以保证非农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同时还可以获得城镇发展和农地经营的规模经济效应;第三,重视大专及以上就业人口的增加,他们决定了经济结构的信息化程度以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程度。
3.应用支撑度模型分析发现,山东省及其17地级市的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的支撑度均大于0,说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山东省及其17地级市的劳动力结构能够支撑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但山东省17地级市的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的支撑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17地级市中,支撑能力最强的是青岛市,支撑能力最弱是的菏泽市。根据劳动力结构对经济结构支撑能力的大小,将17地级市分成三种类型区:高支撑能力类型区、中支撑能力类型区和低支撑力能力类型区。高支撑能力类型区要充分利用其劳动力资源优势,全方位地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中支撑能力类型区要尽快找出劳动力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进行优化调整以更好地支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低支撑力能力类型区要以劳动力结构能够支撑的在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部门为突破口,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以留住和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来支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政策建议
1.增加劳动力适龄人口,提高劳动参与率
从经济发展实践来看,一切经济活动首先都是人的活动,由此才引发、控制、带动了其他资源的活动。人力资源是经济活动中惟一有创造作用的因素。人力资本收益递增规律使得人力资源收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正在迅速超过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取,只能依靠人力资源来发展、进取、创新,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具有这样的能力。因此,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已逐步由物质资源转向人力资源。
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序言及全书设计”中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取决于劳动生产力的水平和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前者靠加强劳动分工,后者靠增加资本。*[英]亚当·斯密:《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在劳动生产力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劳动力适龄人口的增加决定于人口增长。从较长时期看,人口增长将最终促进经济增长。首先,人口增加将增加劳动力供应,增加人口密度,人口压力的存在将激发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其次,较多的人口可能产生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科技进步正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最后,人口多也是资源优势,较大的市场规模必将产生“规模效应”。山东省的劳动适龄人口从2006年开始呈递减趋势,为抑制劳动适龄人口减少而导致的经济减速效应,在当前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没有调整的背景下,通过提高劳动参与率来提高劳动适龄人口的利用效率是唯一选择。所幸国家已经意识到劳动适龄人口减少对中国未来长期经济增长的危害性,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已在最近一两年内作出调整:由允许单独生育二胎到全面放开生育二胎、延迟退休年龄,等等。
2.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
人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区域人口的经济优势可以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区域人口的生产经济优势和消费经济优势。在生产经济优势方面,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资源集中到城镇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这一方面有利于城镇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村土地经营的规模化。城市规模扩大,会产生“聚集效应”。100多年前,恩格斯说过,250万人集中于伦敦,使每个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指的就是城市的规模效应。*童大焕:《城市圈才是城市化之魂》,《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10月7日。一方面,城市化水平越高,土地、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就越高,同时有利于环境污染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城市里,产业间会形成产业链,于是就业增加、消费增多。从世界范围看,在自然条件差不多的地区,人口越多、越稠密的地区经济越发达,这就是区域人口的生产规模效应。在消费经济优势方面,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城镇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城市化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就是人口集聚后的消费动力。众所周知,城镇人均消费支出水平高于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在山东省的最近10年内,这两者之间的比值基本维持在2-3之间。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更多的农村人口集中到城镇,城镇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在总人口规模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总体消费水平必然会得到提升。据统计,2013年山东省人口城镇化率为53.75%,与发达国家80%-90%的人口城镇化率相比,山东省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3.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结构,重视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融合
传统经济发展以物质资本投入为主,劳动力的数量是优势;现代经济发展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劳动力的质量是优势。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投资决定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是在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来的,正是对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发达国家的经济才有创新能力和持久的增长动力。劳动力文化素质结构说明了区域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高低,从而决定了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山东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体现在高科技产业发展、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融合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这些方面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支撑。
信息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科技革命。它将使人类社会实现由农业、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使经济发展形态由工业化过渡到信息化,即由注重物质、劳动的密集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注重知识、信息的密集投入的集约生产方式过渡。如果说工业化把制造业变成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那么信息化则进一步使制造业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使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产业结构更趋先进,并通过对其他产业的服务,提高其信息化程度,使传统产业从速度型、粗放型转向效益型、集约型,这将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山东省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要重视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融合,让山东省的新型工业化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4. 促进劳动力产业间转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过程本质上是劳动力向高比较优势产业转移而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定律以及霍夫曼定理等产业演变的一般规律已经证明,由于产业间比较利益的存在,劳动力总是趋向于向高比较收益的产业部门进行流动。所以,山东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中,“转结构、调方式”是尊重经济规律、提高经济质量的明智之举。
2015年,山东省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47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但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理论认为: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Gill Indermit, Huang Yukon,Kharas Homi. East Asian Visions:Perspective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and 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 (Singapore),2007.中等收入陷阱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业转型失败,低端制造业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等都是恶性循环。低端制造改高端制造是完全靠高科技来解决的,而高科技不是几十年能追赶的。正是由于难以克服的技术创新瓶颈,使得一些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竞争,而在中高端市场则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制约,又难以与高收入国家抗衡。在这种上下挤压的环境中,就很容易失去增长动力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
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需要在人力资本和自主创新方面持续增加投入,这样才能使劳动力具备向高比较优势行业部门转移的能力,才能培育新的行业和产业竞争优势。当前背景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只有集中精力强化投资环境和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才能让企业找到新的竞争优势。韩国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其主要对策就是重视研发能力的培养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从研发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韩国2003年达到2.64%,高居世界第7位;从研发人才来看,2006年,韩国每千人中的研发人员达到4.8人;从劳动力素质看,韩国2007年劳动力中具有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比重为35%。*袁本涛:《超越中等收入陷阱:韩国人力资源开发对中国的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相比较而言,2013年,山东省研发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5%,每千人中的研发人员为4.2人,具有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比重为3.75%。可见,山东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是重视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入,增强他们向高层次行业和产业顺利转移的能力。
StudyontheSupportofLaborStructureto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EconomicStructureinShandongProvince
Bao Yuxiang
(School of Economics,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250014)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y, the focu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 turns from speed to structure, and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ust rely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conomic structure(TUES). The TUES requires the corresponding support of labor structure. Therefore, it is an important precondition for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atch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labor structure and economic structure.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3rd Economic Census,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and the 6th Population Census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rough applying the grey relationship analysis and the model of supporting degre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supporting ability of labor structure to the TUES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its 17 cities has been made, and it has been found that: (1) Shandong province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the TUES based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theory of Chenery; (2) there exists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f labor structure o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UES in Shandong province, labor supply needs to increase the working-age population, improve labor participation rate and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employment population with a junior college degree and above; (3) at present and in a period of time to come, labor structure can support the TUES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its 17 cities. Bu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supporting degree of labor structure to economic structure in the 17 cities. On this basis, the 17 citi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o which classified guidance is given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each type.
labor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conomic structure (TUES); grey relationship analysis; model of supporting degree
F240
A
1001-5973(2017)05-0073-13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7.05.008
2017-08-16
包玉香(1972— ),女,山东蓬莱人,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山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山东省劳动力的创新能力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研究”(2016RKB0130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寇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