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产品供给社区化

2017-11-09 21:20
南方周末 2017-11-09
关键词:考量电子书馆藏

陈斌

2017年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该法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一部包括附则在内仅55条的法律,短小精悍,但从中可以读出一个国家的雄心:精神产品供给社区化,甚至像水电燃气宽带等公用事业一样直接进入千家万户。此话怎讲?

该法第14条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设立公共图书馆;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综合服务设施设立图书室。这一目标目前进展如何呢?文化部透露:全国还有12%的县区没有公共图书馆。换言之,县级层面上这一目标已经实现88%,接下来要再接再励、一鼓作气完成100%全覆盖,并且还要在街道/乡镇和社区/村两个更草根的层面全面延伸,就像毛细血管一样布满中国大地。这就是公共图书馆馆藏信息供给社区化。

这不由地让人想起中国已经成为现实的几项壮举:村村通公路,覆盖全国的电网,连鸟不拉屎的地方都有手机信号。如果仅仅基于经济考量,是没有必要这么做的。但是如果出于战略考量,为了把整个中国凝聚成为联系更紧密的共同体,如果出于立国精神,着眼于道路、电力与手机基站等事关发展能力的要素当成基础设施来供给,就有这么做的必要了。看来,基于同样的考量,公共图书馆已成为像公路、电网与手机基站一样的基础设施。未来的公共图书馆网络将像美国社区化的体育活动场馆一样,大家在家门口触手可及,想要读书的人都有书读,想要获取信息的人都能便利地获取信息。

更进一步,该法第40条规定:国家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网络,支持数字阅读产品开发和数字资源保存技术研究,推动公共图书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将图书馆馆藏信息数字化在技术上早就不是障碍了,主要的障碍是版权,尤其是涉及对已出版实体书的数字化。不过,随着有着电子阅读习惯的年轻一代成长起来,试看将来的寰球,或许将是电子书的世界,实体书市场将萎缩到一个微不足道的份额。而且,电子书的版权问题其实也不难解决,实体书是买一本任意多的人可以阅读,实体书的数字化版本或电子书可以按照借阅次数来确定授权费用,原则上一次借阅就收取一次授权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就不需要建很大的场馆来摆放实体书了,或者可以节省建设费用,或者腾出来的空间可以用于居民线下的文化交流分享活动。需要借阅实体书的数字化版本或电子书的,在家点击几下就可以轻松搞定,公共图书馆馆藏信息服务不就像水电燃气宽带等公用事业一样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吗?只要排除版权障碍,在技术上实现这一目标不成问题。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来解决数字出版物授权问题。

这样,读者就不需要为了查阅一本书的内容,专门去另一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去调阅。城市与农村、沿海与中西部在图书信息资源上的鸿沟一举填平。任何一个中国人,在中国任何地方,想查阅几乎任何东西,享受的查阅便利和住在国家图书馆附近的居民毫无二致。这个愿景令人向往,让公共图书馆法第23条的精神成为实然:公共图书馆应当按照平等、开放、共享的要求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平等是最大的平等。

综上,精神产品供给社区化、公用事业化或是不可阻遏的趋势。让中国在这个趋势中先行一步,中国的体制优势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考量电子书馆藏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谈谈电子书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考量
体育比赛中观众意外受伤的侵权责任研究
做新型班集体的班主任
军事职业教育在线课程建设考量
电子书可以帮助提高儿童的词汇量
我与电子书结了缘
电子书 等
2004年~2012年档案馆与图书馆馆藏量发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