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性

2017-11-08 00:00李伟戴跃侬
人民论坛 2017年30期
关键词:思想建设党的建设

李伟++++戴跃侬

【摘要】党的建设思想始终贯穿着人民主体性的鲜明特点,人民主体性成为党的建设的核心,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不仅在思想上要树立人民观和坚定人民立场,而且要求在组织建设上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为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在权力面前守规矩,在制度管理上达到自我约束,做“明白人”。

【关键词】人民主体性 党的建设 思想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政党建设的出发点,并成为执政理念的本质和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看作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力量源泉。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宗旨是为了人民。无论从党的思想建设高度认识,还是从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理解,人民主体性都一以贯之于党的建设之全部。

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性

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引领和推动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廉政建设的风向标,也是党保持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支撑。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就是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和为人民而创建的工作方向。在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活动的目的。因而,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主体性在党的思想建设上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我们党要保持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就应该不断从人民群众中获取支持的力量源泉,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在思想上形成立足于民和服务于民的理念,才能在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及党的建设的其他方面发挥认识上的统领作用。

坚持人民导向是人民主体性在党的思想建设上的方向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这种把社会发展最终归结到人民生活上的认识,表现在思想建设上,就是把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得到真正实惠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终极标尺,这也是检验党的思想建设成效的标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人民主体性在实践工作中的具体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的每一步深入推进都以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民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改革方向和目的始终都是把人民群众的期待作为一切改革发展工作的重心和最高价值追求。在深化改革进程中,新发展理念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化、具体化。针对我国当前改革中产生的新矛盾和党的建设出现的新问题,人民主体性思想如同一把尺子,对每个党员干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认识都始终如一贯穿于党员干部的工作实际中。

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性

党的组织建设是我们党完成各个时期历史任务的有力支柱,如果说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决定性力量,那么组织建设就必须从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入手。加强组织建设的目的,即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党员干部队伍,使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从人民利益出发,时时事事为群众着想,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党的组织建设,集中于干部队伍建设,选人用人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就是要围绕“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樣把好干部用起来”三个方面抓好工作。好干部就是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对上级和下属都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关于选人用人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好干部不是自身评选出来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部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这表明人民群众才是价值评价的主体,人民群众的评价才是检验好干部的最终标准。

在组织建设上,基层党组织建设既是党的建设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是人民主体性最广泛、最真实的体现。能不能解决好民生问题,不但关系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真正得到落实和满足,而且关系到基层党组织对于人民主体性的贯彻程度,体现出组织建设的现实价值。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人民主体性就是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它既是一种“以民为本”的管理思想,也是时代变革中的执政理念,关注民生问题就是这种执政理念的具体实践。

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性

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在认识上表现为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在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地位,在工作实践上表现为如何对待人民群众在社会改革中所发挥的作用。必须看到,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没有人民的支持,改革不会成功;没有人民的积极参与,改革也不会取得今天辉煌的成就,人心向背是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和走向成功的关键。如果改革仅仅只是少数人参与,那么这样的改革既不民主、也不公正,改革的结果只会对少数人有利,极易导致腐败和多重矛盾的出现,党和群众关系极易受到破坏,以致影响执政基础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党的作风建设离不开人民的主体性思想,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群众路线问题,这就需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不仅是一个领导方法问题,更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和奢靡之风等的存在,表面上是个人的作风问题,实质上反映出个别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这是政绩观、权力观的严重扭曲,它不仅影响到人心向背,而且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党的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性

党的制度建设对于党的事业发展来说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整个党建体系的切入点,同时也是党建成果的效率保证。在制度建设上,党员干部能否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是首位的。每一个党员干部应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只有心中有纪律,工作中才能事事遵从纪律,不乱为、不妄为。党纪是对党组织和党员立的规矩,是党的生命线。不仅取法乎上,更是取法乎严。因此,每位党员都应自觉遵守纪律和规矩,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作风。

人民的主体性,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焦点在于如何看待权力和如何使用权力,强调党的制度建设就是要求用科学的制度管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员干部就应该主动做到权为民所用,不许凌驾于群众之上。这既体现了权力的归属问题,也规定了权力的使用范围和权力行使的标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根本,让人民参与监督权力是关键,权力在使用上应接受人民的监督。

突出人民主体性,在制度建设上还表现在基层的民主建设方面。从基层工作中最易了解和认识社会改革发展中的种种情况,人民群众作为改革进程中社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对各项事业有最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感知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才是真正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只有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才能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管理的实际权益,这不仅有利于党的科学决策和有效执行,而且能够保证党的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作者分别为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②向阳:《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体现》,《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2014年第6期。

③徐俊忠:《“人民主体地位”再强调的深远意义》,《光明日报》,2016年4月16日。

责编/高骊 刘芋艺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思想建设党的建设
开展“两学一做”,要抓住三个关键
浅析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党的建设”
改革举措落实难的表现及其化解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高校培养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加强电视队伍思想建设做好电视舆论监督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化工企业护卫工作的思考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