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

2017-11-07 23:04张月明
新课程·教师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孔子新课程

摘 要:孔子是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时至今日,教育界力主的素质教育等当代教育理念均可在孔子的教育言论或活动中找到源头。以当代教育的眼光重新审视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新课程,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继承优良教育传统均不无裨益。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新课程

孔子是世界级大教育家,宗师级历史文化名人。素质教育等当代教育理念均可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找到雏形。本文即以当代教育的眼光,重新审视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继承优良教育传统,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提供一些必要的思路。

一、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素质教育因子

1.有教无类——朴素的面向全体,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

“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既是孔子的教育理想,也是他终身恪守躬行的原则。关于“有教无类”的诠释,尽管言人人殊,但其基本旨趣是一致的。今人楊伯峻《论语译注》译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

孔子的弟子确实是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对于这些弟子,孔子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恪守着“有教无类”、面向全体的原则。在孔子那里,我们依稀看到了教育公平的曙光。

孔子之前,只有官学,所谓学在王宫,受教育是奴隶主和贵族子弟的特权。孔子看到了这种教育状况的弊端,提出了“有教无类”,使教育对象的范围得以扩大,打破了少数人对教育的垄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仁德爱民、讲究气节、才华出众、至少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为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2.君子不器——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观

在孔子的人才观中,思想品德修养始终是第一位的。“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无疑是有长远眼光的。关于智育,孔子亦有精到的论述,如“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在重视德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而且把“学”定位为主体。(《论语·子罕》)乐教,相当于今天所言的美育。射、御,大体相当于今天的体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孔子对射亦很内行,“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孔子也精通驾车,“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揆情度理,射、御,既是古人的体育锻炼,也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实用技术,甚至有点国防教育的影子。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教学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已萌发了主体性教育的念头,他强调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学习,深入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点拨教育,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后世的启发式教育即源于此,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就在于让学生自主发展。从一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教学大多是由学生首先发问,然后才根据其具体情况和所提问题由老师阐释回答。

二、孔子教育思想与主体性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的关系

主体性教育以及新课程理念与上文言及的素质教育的第三个要义——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重合的。因而在下面的引证中,必然要重复前引例证,但分析的角度则各有侧重。

1.乐学——主体性教育和实施新课程的必要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诱导他们接受教育的强烈欲望。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主体。

2.启发——主体性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孔子的教学从来就是启发式的,启发式的核心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夫子认为,对于一个问题,既要深思熟虑,又要能将所学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果学生不动脑筋,一遇到问题便由老师解答,这样的学生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知识储存器,永远不会有什么创造性。只有经过反复琢磨,百思而不得其解时,老师再不失时机启发诱导,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3.民主——主体性教育的重要原则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颇具民生气息。如前文所述,他的“课堂”总是让学生主动发言,各述其志,各陈其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育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和谐宽松,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只有具备了民主性,才有可能实施主体性教育和新课程理念。没有民主性,就不可能有创造性。

4.活动性——主体性教育和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孔子很少把学生完全禁锢在“课堂”中,他领着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从《论语》中看出,他领着学生周游列国,游历山水,他经常同学生讨论自然、人生、社会等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因此,在他的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人得以充分的发展。

目前,教育界力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开展新课程,正确的做法应是发掘继承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选择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从而真正提高全民的素质,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有用之才,使本世纪的中国人成为世界上的高素质人群。果能如此,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魏何晏.论语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朱熹.四书集注[M].岳麓书社,1985.

[3]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4]陈志良,加润国.中国儒家[M].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

[5]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儒家教育思想[M].青岛出版社,1999.

[6]曹道衡.孔门弟子[J].文史知识,1986.

作者简介:张月明(1959.12—),内蒙古杭锦旗人,大学本科学历,文学硕士学位,高校汉语言文学副教授(1999)。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孔子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