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治军
【摘 要】生物新《课程标准》之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我认为这也是生物课程理念的核心,因为只有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与生活零距离接触,才会培养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浓厚的生物兴趣,从而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活动;落实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形成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地丧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实施了新课标,要求教师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开展探究性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中会主动积极地独立思考、求解问题。探究是创造发明的先导,是任何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一般来说,探究能力强的学生更具有创新能力。下面将从生物的角度切入,谈谈我对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博览资料,做好知识准备
1.细心研读课程标准,把握授课方向
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教学大纲是高考、中考内容范围界定的参考资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课程标准不仅要读,而且要研读,把授课的方向一定要把握准确。方向不正确,无论用多大的力量,也很难达到目的地。此外,在准确把握教学目后,要参考相关《教师用书》,了解重点、难点。在一些《教师用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重难点处理的建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建议对于教学起到很大的直接作用或启发一名教师的教学灵感。
2.潜心钻研大学课本,了解来龙去脉
钻研大学课的直接作用有两个。其一,将相关知识理解透、理解准,不致犯科学性错误。为传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要有一泉活水;而我们活水的来源就是大学专业课本或网络。一个教师,只有把专业知识掌握得非常透彻,才能做到深入简出,把知识展示得活灵活现。其二,把握知识的发现产生过程及应用方向,以便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探究的思想,落实探究的过程。
3.耐心精做习题实验,体会重点难点考点
只有做了习题,才能把握教材中概念、原理、结构的易错点、易混淆点、考点。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当然,教师提前做习题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授课就属于应试教学。相反,只有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课本的主要、重要内容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一名教师体会知识的重点、难点的重要方式就是提前做一些习题、提前将课本所涉及的实验加以了解,以做到胸有成竹。
二、合理统筹探究活动,不是每个活动都要去做
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内容量大,如果要逐一去做,一是课时有限,二是会占用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我在探究活动的安排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探究活动。
1.从身边的教学资源出发
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环境资源。比如必修二中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我要求学生可以对自己村上的人做一个调查。再如必修三中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我要求学生对校园中的植物做一调查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2.结合实验室资源
我校的实验设施比较落后,一是实验室只有一个,而学校的班级就有十几个。二是现有的实验设施老化,比如有很多显微镜的高倍镜无法使用。所以在实验的开展中,我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开展,一是做课堂演示实验,比如必修一中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活动时,我在课堂上引导一个小组的学生做课堂演示实验,让其他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的操作提出宝贵意见。二是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做。三是课外活动向学生提供实验室供学生使用。如果所有的实验都要在课堂上组织做的话课时不够,所以我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实验室进行探究活动。
3.充分利用教学多媒体
比如一些资料搜集活动,由于学校和学生条件的限制,学生没有网络资源可用,我就通过寻找一些资源,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供学生学习讨论。
三、建立合作小组
通过建立合作小组,把班上的同学每5到6人分为一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完成任务,小组合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小组合作学习强化了同学们的集体观念,增强了他们互助合作的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感悟和探索,体验了知识的获取过程,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后进生的自尊,增强他们的信心。同组异组中同学合作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互助学习,可以使后进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其优势和特长亦可有效地发挥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锻炼了学生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创设教学情境
知识据其内在属性可以分为材料性知识与结论性知识。前者以陈述为主,通常描述某一静态事物的特征或一动态事件的过程,若不直接呈现于学生,学生不能得到、或很难由推导得到全部特征或整个过程,从而不能据此推导一下环节。比如孟德尔杂交试验的过程与结果,减数分裂的过程、免疫系统的组成等。而有的知识则是一些结论性的语句,它的产生之前有一个明显的推导的过程。但在某些情形下,两者之间并非有非此即彼的界限,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处理方式。若引导学生推导得出该知识,则该知识为结论性知识;若未推导而直接授予学生,该知识则为材料性知识。如,遗传病的传递方式,若直授学生,然后练习,则其为材料性知识;若向学生提供某种遗传病的遗传图谱,由学生推导,则其为结论性知识。
比方说,课堂导入能够使学生从其他的思维状态中解脱出来,进入与本课堂相关的思维状态。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所接触一些课外问题可能会充斥学生头脑,在直接授课的情形下,学生脑中的这些残留问题必然会冲淡本堂课的内容,从而使授课效果下降。故导入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在课堂的第一时间利用可与学生产生共鸣的素材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的思维入轨。课堂导入还能够使学生从其他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产生与本课堂相适应的情绪状态。学生情绪过于亢奋,课堂可能会失去控制;而过于低沉,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效果则会大打折扣。而与课堂相适应的情绪一般为严肃而活泼。因为师生共同面对的是科学知识,故宜严肃;而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需要学生去探究,课堂探究所需要的探究科学知识的勇气与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要求学生在情绪中具备高亢的成分,即活泼一点。
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案
传统的学生评价一般只以测验、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这种评价往往只重结果不看过程,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情感和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的教学环境下,如果对学生的考核只停留在考试分数上,是很难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在探究活动中我通过建立小组的形式开展,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1)在小组合作中的积极性,很多探究活动要靠小组的共同合作完成,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为活动作出贡献,我主要通过观察和询问小组成员了解每个人的表现,从而对每位学生做出公平的评价。
(2)对能力突出者在平时成绩中加分。小组对每个探究活动的完成离不开组成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对这些同学通过在平时成绩中多加分来激励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其他小组成员的进步。
(3)小组互比,物质奖励的机制。比如在模型制作的活动中,我把每个小组的模型放在一起比较,我让同学们选出创意新颖,做工精巧的模型,并给其小组的成员进行物质上的奖励,这样可以调动小组间的竞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活动是生物新教材中的一个亮点,也是落实生物课程理念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我们是刚实行生物新教材,所以探究活动的落实还需要不断探究创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