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名的探讨

2017-11-07 17:02王文炎马志毅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7年10期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王文炎++马志毅

【摘 要】 回顾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名源流,仔细分析“尪痹”病名的提出背景及其内涵,结合西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与认识进行深入探讨,“尪痹”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名不能很好地概括現时代该疾病全过程的本质特点。但病情顽固、缠绵不愈仍然是类风湿关节炎的本质特点,无论是早期、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都具有这一特点。因此,认为“顽痹”更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本质特点。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中医病名;顽痹

中医学无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属于“痹证”范畴,与骨痹、历节病、白虎历节、鹤膝风、顽痹等相似,目前称为“尪痹”。当代医家焦树德于1981年提出“尪痹”之名,他认为属关节弯曲变形,骨质受损,身体羸弱,不能自由行动的痹证为“尪痹”,与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颁布的诊断标准中的RA特点相一致,在当时这一中医病名被医学界认可,并被认定为国家行业标准,一直沿用至今。随着西医学对RA研究与认识的深入,诊疗观点及措施不断发展与更新,早期RA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经过规范诊治后,多数RA患者并不会出现骨质受损、关节变形等临床表现。“尪痹”作为RA的中医病名不符合现时代RA的疾病特点,也不符合RA病情顽固、缠绵不愈的本质特点。但病情顽固、缠绵不愈仍然是RA的本质特点,无论是早期、中晚期RA都具有这一特点。因此,笔者认为“顽痹”更符合RA的本质特点。

1 RA中医病名的源流

骨痹病名最早见于《素问·逆调论》,对其症状特点、证候特征有详细描述。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历节,从药物功效推断,历节是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而引起骨关节疼痛的一类疾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提出“历节”病名,详细描述其临床症状,并确立了相应的治法及方药,其中桂枝芍药知母汤一直沿用至今,具有临床指导意义;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也称本病为“历节”;唐·王焘《外台秘要》[3]中记载痹证、历节病外,另外首次提出白虎历节病;宋·严用和《济世方》[4]也称痹病为“白虎历节”,并详细论述其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南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5]

描述了白虎历节证候,还首次论述了其预后。明·张介宾《景岳全书》[6]中“凡肘膝肿痛,臂骷细小者,名为鹤膝风”,这些症状与RA的临床表现相似。宋·王怀隐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首次提出“顽痹”之名。朱良春认为RA病情顽缠,久治难愈,故称为“顽痹”,并认为顽痹具有久痛多瘀,久痛入络,多痛多虚及久病及肾的

特点。

当代医家焦树德于1981年提出“尪痹”之名,后被医学界认可,并肯定了“尪痹”病名,明确指出RA的中医病名为“尪痹”,一直沿用至今。他当时查阅了诸多论著,结合《金匮要略》《内经·痹

论》中关于痹证的认识与论述,认为属关节弯曲变形,身体羸弱,不能自由行动的痹证为“尪痹”。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肯定了“尪痹”的病名,明确指出本病属

于RA[8]。

2 西医学对RA认识的变化

回顾西医学RA的分类标准,主要是1987年

ACR的分类标准[9]和2010年ACR的分类标

准[10]。对比两分类标准,1987年标准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较差,对RA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预测性能差和不利于早期诊断两个方面:

①对于病程 < 1年的RA患者,无法预测是否发展为RA,预测骨侵蚀的特异性差;②入选RA的平均病程7.7年,未纳入早期诊断血清学指标。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技术的提高,人们对RA的认识不断深入,2010年ACR对1987年的分类标准进行了更新,新的分类标准可以识别早期RA,有利于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病情,防止骨关节的破坏。

3 RA中医病名的探讨

关于中医病名的探讨及规范化方面,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医学家们认识到有一些中医病名混乱,病、证、症命名混淆不分,不能够反映疾病本质特征,从而影响中医的诊治水平,阻碍中医的发展与推广。黎敬波等[11]认为,中医病名应该能概括某一疾病全过程的本质特征,包括病因、发病、病理、证治规律等,可为临床治疗指明方向,为准确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预后趋势提供方便。杨在纲[12]认为,传统病名有极精当而科学者,能够反映疾病的本质,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概念混淆,病、证、症未完全分开,从而阻碍了中医治疗学的发展。同时,他指出对西医学中病名规范合理而中医对这些疾病又概念不清者,应着眼于现代,运用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来研究西医疾病,以确定相应的中医病名。

1994年至1997年,国家相继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等,中医病名得到了规范。RA的中医病名确定为“尪痹”。但回顾RA中医病名源流,仔细分析“尪痹”病名的提出背景及其内涵,结合西医学对RA的研究与认识深入,我们发现“尪痹”作为RA的中医病名不能很好地概括目前该疾病全过程的本质特点。

焦树德在20世纪80年代查阅诸多论著,结合临床实践,把骨质受损、关节变形的痹病命名为“尪痹”。当时临床上使用的是1987年RA诊断标准,符合这一诊断标准的RA患者多出现骨质受损、骨关节破坏、关节变形等。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明确指出“尪痹”为RA的中医病名。在那时,“尪痹”的临床症状与RA的临床表现相一致,符合当时RA的特点。因此,“尪痹”作为RA的中医病名,符合那一段历史时期所认识的RA特点。

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RA认识的深入,尤其近些年生物制剂的面世,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延缓疾病的进展,防止骨关节被破坏。早期RA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经过规范诊治后,多数RA患者并不会出现骨质受损、关节变形等临床表现。因此,笔者认为“尪痹”作为RA的中医病名不符合现时代RA的疾病特点,也不符合RA病情顽固、缠绵不愈的本质特点。endprint

4 “顽痹”更适合作为RA的中医病名

病情顽固、缠绵不愈是RA整个疾病过程中的显著特征,也是其本質特点。无论是早期或经过规范诊治病情控制较好而未出现骨质受损、关节变形的RA,还是中晚期出现骨关节破坏、关节畸形的RA都具有这一特点。因此,笔者认为“顽痹”更符合RA的本质特点,作为RA的中医病名更为恰当。当然,对于中晚期RA出现骨关节破坏、关节变形者,“尪痹”符合其形态特点,但综合来看,“顽痹”更适合作为RA的中医病名,有利于医者更好地掌握RA的本质特征,从而提高诊治水平,有利于中医的发展与推广。

诚然,中医和西医在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二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其理论体系有很大差别。因此,中医病名无法与西医病名一一对应,顽痹的范畴较广,包括RA在内的多种以关节肿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风湿免疫疾病。目前在中医实行标准化,走向世界的背景下,应该规范相关疾病的中医病名。根据历代中医学家对RA中医病名的认识,以及随着时代的变化及医学的发展,西医对RA的认识,结合RA的病情特点,认为“顽痹”更适合作为RA的中医病名。

5 参考文献

[1] 张仲景.金匮要略[M].何任,何若苹,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

[2]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丁光迪,整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91.

[3] 王焘.外台秘要[M].余瀛鳌,林菁,田思胜,等,编选.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18-420.

[4] 严用和.济世方[M].王道瑞,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48.

[5]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王咪咪,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4.

[6] 张介宾.景岳全书[M].王大淳,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4.

[7] 王怀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刘景源,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613.

[8] 晁恩祥.焦树德教授与尪痹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1-7-18(3).

[9] Arnett FC,Edworthy SM,Bloch DA,et al.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 1987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1988,31(3):315-324.

[10] Arnett FC,Edworthy SM,Bloch DA,et al.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 2009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2010,54(62):2560-2582.

[11] 黎敬波,谢静涛.继承和发展中医传统病名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研究,1995,8(3):4-6.

[12] 杨在纲.辨病与中医病名规范[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9,21(1):4-6.

收稿日期:2017-06-08;修回日期:2017-07-30endprint

猜你喜欢
类风湿关节炎
整体护理在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类风湿关节炎致病原因或与肠道菌群有关
类风湿因子阳性是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吗
关节肿胀僵硬,警惕类风湿关节炎
跑步易患关节炎
不穿秋裤就会得关节炎?你会犯这个常识错误么
藻类能治关节炎
类风湿因子需要转阴吗
类风湿因子阳性就是类风湿关节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