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宏,阳 洁
(中国人民大学 艺术学院,北京100872)
专题研究
社区健身路径空间环境研究
——以北京市海淀区合建楼社区为例
李宇宏,阳 洁
(中国人民大学 艺术学院,北京100872)
社区健身路径是公共体育事业的基础之一,也是提升全民健康的有效措施。以社区健身路径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合建楼社区健身路径空间环境及居民使用状况,找出影响社区居民使用健身路径的因素,探讨社区健身路径空间环境的设计原则,提出设计对策,即功能复合化、空间层次化、景观安全化和环境舒适化,并优化设计意向,为今后社区健身路径建设和建立健身路径标准提供参考。
社区;健身路径;空间环境;功效
全民健身路径是大众开展健身活动的物质基础,社区健身路径因小型、灵活、就近等特点成为全民健身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1]。《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实施以来,海淀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截至2015年七月新建全民健身居家工程315套[2]。健身路径的快速推广使人们开始思考健身路径的综合效益。健身路径工程被简单看作为室外健身器材,对健身路径的空间环境建设研究力度与受众关注度不符。健身路径工程的综合效益相比预期大大降低。通过对国内外社区健身路径空间环境研究,运用多学科知识从空间环境角度研究提高健身路径的综合效益,从而为优化社区健身空间环境提供理论依据,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1.社区健身路径研究现状
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指在社区、村、公园、绿地等地建设由室外健身器材组成、占地不多、可免费使用的体育健身设施的工程[3]。社区健身路径与公园、河边等公共空间健身路径共同构成全民健身路径。
国外研究大多是城镇大社区概念,与我国社区有很大差异。健身路径在社区体育的基础上推广,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种或多种健身器材,以达到大众整体性锻炼的目的。发达国家全民健身计划良好实现得益于专门的领导机构和量化的健身目标。全维度设计、高力度宣传与跟踪使用评估使路径效益得到保障。
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对“社区健身路径”主题检索,共1 269条检索结果中1 087条为体育学科类。如李一良、陈家鸣(2012) 分析了社区健身路径对健身意识的重要作用,提出布局和管理改善的必要性;黄志雄、林建聪(2010)分析了老年人使用现状及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及对策。
2.健身路径空间环境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健身休闲空间的研究。研究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展开。如Thompson(2013)研究户外环境、活动水平和锻炼人群三者关系,试图寻找锻炼空间环境与锻炼人群的联系[4];Koppena(2014) 采用GIS探讨健身休闲区的空间布局,为规划者提供决策支持[5];Paulchoitz(2010)通过实验研究方法,探究社区健身活动中影响人参加健身的障碍,如健身花费、交通、安全性、舒适性、方便度、友好度等,提高低收入社区居民健身的可能性[6]。
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健身休闲空间相关研究。如吕红等(2015)探究健身活动种类、特点及空间评价;张斯茗等(2013)从选址布局、规模尺度、场地设计、设施设计以及绿化配置等方面探究中微观尺度。
综上所述,关于人、健身器材及其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较少,社区健身路径中各种健身器械所在的空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人文环境,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求五层次”在健身环境中可以理解为健身设施安全、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场地安全、交往互动、自我实现;罗杰·巴克的行为场所理论可以理解为:健身的社会环境和重复发生的健身行为模式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行为与场所存在对应关系,能体现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性化。
选取北京市海淀区合建楼社区健身路径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社区建成于1982年,共1 370余户,3 000余人。包含四个院落:社区1、2、3号楼,王公玟1、2、3号楼,77号院1、2、3号楼,万泉庄1号院1、2、3、4、5、6号楼。调查时间:2016年4月-6月,春夏季节。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及访谈、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学者在社区健身路径方面的理论研究,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法,在海淀街道合建楼社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78份,有效问卷160份。并对社区管理人员进行访谈,根据现状调查情况随机与社区居民交谈,对合建楼社区健身路径的建成时间、种类、数量、使用、损坏程度、管理状况等进行实地考察和记录,获得供以研究的一手资料。采用Excel2010对数据进行整理及处理,对参与健身路径居民锻炼意识、满意度和健身路径使用率等进行频数分析或对比分析。
1.环境影响因素
约88%社区居民认为健身空间环境对使用绩效有较大影响,环境影响因素中绿化、遮荫设施、照明设施和座椅坐凳等影响较大。(表1,图1)
表1 健身环境对使用绩效的影响评价
图1 环境中影响使用绩效因素
2.健身器械位置
居民对健身器械位置满意度较低。结合现场观察与访谈发现:健身器械放置于紧靠停车棚的开放绿地,车辆的进出对健身者造成困扰;器械摆放与标识牌、植物等距离过近,影响使用。(表2)
表2 路径位置设置满意度评价
3.器材使用率
场地中12个健身器械按功能可以分成三类:力量锻炼器材、康复锻炼器材、有氧锻炼器材[7]。器材D和器材H为同种器材不同位置环境,使用率相差6.9%。相同类型器材在不同场地、不同位置受青睐程度不同。证明健身路径的空间环境与使用率息息相关。(图2,表3)
图2 器材位置编号
4.锻炼组织形式
社区居民中,与邻居或家人一起锻炼的人数占54.5%。表明居民接近一半人愿意与他人一起参与锻炼,在锻炼中相互交流互动(表4)。
表3 器材使用率
表4 居民锻炼组织形式分析
5.场地人流量
从一天中的使用频率线状图分析:健身场地的人数在早上7~9点和下午6~8点达到高峰,健身者的数量随着在场者的增加而增加。健身人数与在场人数呈正相关。(图3)
图3 健身路径使用时间分析
1.环境功能混杂
从健身路径设置满意度评价(表2) 可看出社区居民对健身器材设置满意度较低,从器材使用率(表3、图2)可知环境与路径使用率息息相关。由环境影响因素(表1)发现近九成居民认为环境对使用绩效有影响,且交通畅通是主要因素之一。但现场观察因健身器材设置不合理导致社区公共空间交通流线混乱(图4)。健身器材密度过高,场地健身功能被放大,使原有场地休息、交流、通过等功能减弱甚至消失。空间功能不合理:首先,社区在公共空间布置的健身器材与紧邻的停车棚相互干扰;其次,器材与标识牌距离过近,居民阅读行为与健身行为相互干扰;最后,器材设置与景观椅距离过近,场地健身功能与休息功能相互制约,不能同时实现,非但不能促进了居民交流,而且导致场地总功效降低。(图5-图7)
图4 路径设置与交通流线
图5 路径位置与停车
图6 路径位置与标识牌
图7 路径位置与休憩
根据《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全民健身工程应在居民小区、公园、街心公园、广场等便于群众健身并且安全的场所兴建,全民健身路径作为全民健身工程之一,也应该符合此要求。首先,建设之初没有规划出健身路径的专用地块,用地不足;其次,责任方不明确,投资方、受赠单位、厂家都不是专业空间环境规划人员,在责任主体认定方面比较混乱[8];最后,事后参与或被动参与是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的显著状态,与公众沟通不足,对公众需求了解不足导致健身路径达不到预期效益[9]。
2.空间秩序模糊
从运动形式出发,运动空间按运动形式分为隐性运动空间和显性运动空间,例如供太极、跳舞等的硬质铺装空间可谓隐性,器材运动空间为显性。社区运动空间显与隐结合,一定程度能满足居民锻炼形式多样需求,但呈现形式单一:呈现隐性运动空间环绕显性运动的空间分布。(图8)如此分布未预留出居民通行的空间,人行通过动线对场地显性运动存在干扰。单一的呈现形式使空间秩序在场地功能实现过程中变得混乱。
图8 隐性运动空间与显性运动空间
从心理需求层次看,缺乏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复合的空间层次。围合程度、容积感等缺少变化,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难以实现。提高健身人数可以从提高到场居民几率考虑,同时处理好两者相互交流且互不干扰的空间关系。场地不同功能空间边线缺少界定,致使居民心理体验感较差,如社区主入口缺少到达体验感,休息空间缺少围合感等。
3.景观安全性差
从路径使用时间分析(图3)可看出,晚上19点后路径使用率急剧减少。社区室外照明设施老旧,不能满足使用需求。从锻炼组织形式(表4)看,居民超过半数人愿意结伴健身,健身活动有交往互动的需求。
在心理安全层面上,社区个体化需求差异较大,健身爱好、频度、时间都表现出明显差异,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居民自发选择的健身活动,其活动空间往往固定在某特定区域[5];最后,社区健身活动具有明显互动性特征:在健身活动中期望朋友或亲人的陪伴。
在道路交通方面,首先考虑人车分流,社区停车棚与健身场地距离过近,且无挡车设施,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其次需要考虑人的动态和静态两种行为需求,即考虑人的行走与停留的需求。
4.环境舒适性低
从现场基础设施观察,白天日照强度大时,场地遮荫功能靠场地中三颗老树实现,大部分健身设施和座椅坐凳缺乏遮阳措施。由环境影响因素(表1) 发现绿化优美是影响使用绩效的最主要因素,健身又亲近自然为多数人所求。人在户外活动中渴望接触自然,带给他们视觉和心理的放松,现场观察发现社区相对老旧,中庭景观空间紧邻居民楼,社区健身噪音对居民生活有一定干扰。由健身路径器材使用率(表3) 看出社区路径器材考虑偏老年化,未覆盖全龄化,健身环境中应对景观全龄化进行补充。
针对健身路径中居民行为需求提出功能复合化原则。对健身路径来说,复合功能形态可以从不同角度完善以健身功能为主导的空间环境设计,达到空间布局和形态上的协调。简·雅各布(Jane Jacobs) 提出混合功能概念时引出了主次功能概念,阐述主要功能对次要功能的包容性[10]。健身路径功能复合化就是要在满足健身功能的基础上体现活动场所的功能复合使用。即在不同时间段内可以适合不同休闲活动;在同一时间段又满足不同人群使用。需求的多样性也要求我们追求空间功能复合化。
根据居民对运动形式和心理需求分层级现象提出空间秩序化原则。
从运动层次出发,健身空间可以分为显性健身空间和隐性健身空间。可以理解为有无明显的健身器械存在。通过调研发现:社区中“在场居民”中包含太极拳、广场舞、遛狗等行为主体,他们的运动行为发生在隐性健身空间。将隐性健身空间纳入社区健身环境规划,预留在场居民非器材锻炼空间,可以增加空间健身效益。
从心理需求出发,可以分为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开放空间。社区环境中人的需求层次差异显著:既需要适合独处的私密空间,又需要促进交流的开放空间。通过道路、构筑物等的围合及分隔,形成多层次需求空间,提高居民的心理效益。
社区由于健身路径的加入,交通组织混乱。居民在空间环境中进行各种休闲健身活动具有共时性,在空间中不同活动相互干扰。安全的空间系统有益于居民出行、健身和交流等行为发生。首先,设立安全无障碍的步行体系,尽可能消除通行、散步、健身的人聚集对交通带来的安全隐患。其次,合理规划布局、组织空间。健身空间可分为运动空间(如球类活动) 及停滞空间(如器械健身),空间布局注意动静结合。与周边建立良好的空间关系。设置休息区,并满足人流疏散的要求。边界空间往往是空间设计中最容易忽视的部分,但却对相连的两个空间功能都有较大影响[11]。
舒适、优美的社区环境可以吸引居民进行健身活动。崔广恩在《运动休闲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中提出“舒适性”包括宁静的气氛、多样的绿化、清洁的空间,“舒适”指绿化优美、适宜场地、设施齐全。首先,建立完整的照明系统,延长路径使用时间;其次,在植物配置方面考虑观赏性和功能性,功能上主要考虑遮阴和选用具有保健功能的芳香植物。运用平衡稳定、比例、韵律等形式美法则进行植物配置,营造适宜的绿地环境。充分考虑植物特性,如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比例约4∶1,乔、灌、草的比例约为3∶1∶1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约为1∶3,速生与慢生树种形成3∶2的合理比例等。
就社区而言:撤出社区路径空间中与休闲功能无关的场地功能,如停车;增加场地绿化面积;健身器材向心分布增加与人交流的可能性;增设儿童区,满足场地全龄化需求,使空间复合功能效益最大化。将场地划分为群体娱乐区、器材健身区、棋牌休闲区、儿童游乐区和休息聊天区。(图9-图10)
图9 路径设置对比
图10 改造后总平面图
由景观功能明确空间开合尺度,运用植被、花箱、座椅、器械等界定空间,满足居民从开放到私密的交往需求和心理需求。空间尺度从大小群体空间需求和心理尺度需求考虑,分为中心活动空间、组团活动空间和宅前活动空间。中心活动空间场地开阔,可满足集会、广场舞等较大群体性活动;组团活动空间功能性较强,可满足居民棋牌、聊天、健身等多样化休闲活动;宅前活动空间可达性相对较高,但空间较小,宜设置绿化和少量休息空间。(图 11)
图11 空间私密层次
结合调研结果和设计策略,在该场地中,景观安全主要包括交通流线、布局合理、场地安全。重新规划器材所需要的隐藏空间,增强场地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考虑不同健身目的的交通流线,在入口处设立可移动式花箱,在视线上形成落点的同时满足交通的可达性,并产生较好的归家体验。安全富有变化的边界,可以吸引居民进入场地。(图12-图14)
图12 交通流线分析
图13 效果图
图14 铺装分析
运用树池、绿植等显性分隔方式,不同材质、颜色铺装等隐形分隔方式,将有可能互相干扰的活动区分开,减弱相互干扰,同时营造良好的健身环境,使休息与健身空间分隔,但视线可及。健身场地绿化安全性设计,乔木灌木的合理搭配不仅美化坏境,还能起到遮阴和隔音效果。保证居住区景观和设施保养良好,可以给人留下积极的印象,不仅促进居民身心安全,而且展示了物权感、领域感和自然监视,对企图犯罪的人也是一种震慑。
场地安全主要考虑运动设施安全、植物选择、铺装材料、无障碍流线、边界设计等。运动设施旁设立器械功能性指示标识,并定期检修,确保器械安全;场地硬化处理,地面材料选择较粗糙的透水砖,具有一定的防滑性和透水性,耐磨耐热,色彩选择上注意冷暖搭配,使人觉得舒适明快。
碎化绿化空间,换以点状分布的形式,创造舒适的景观空间。该场地中舒适性主要考虑植物配置、设施完善。植物选择在组团功能区种植具有保健效果的芳香植物,如金桂、松柏、含笑,考虑观赏性和功能性。结合现状已有3棵大树,适当补种树大冠浓的植物,在健身功能聚集的区域补种植物,既能为健身活动提供遮阴,又能有效减少运动噪音对居民生活的干扰。中心、组团活动空间应加强照明,选用柔和的色彩和合适的亮度。建立完整的照明系统,布置方式选择灯具直立和散布在草丛中漫射,照明设备采用庭院灯、草坪灯等。(图15-图 16)
图15 乔木灌木补种
图16 照明分析
本文基于调查分析,提出健身路径空间环境设计原则:首先应该明确健身路径是以健身功能为主导的公共健身休闲空间环境,肩负交流、游憩等空间功能,在提高居民健身效益的同时还应获得美的享受及休闲的体验等;其次,关注受众心理健康需求和行为健康需求层次,在人性化设计上注重从半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的不同层次领域的营造;另外,关注社区健身环境景观安全性,为使用者提供安全的自发性活动空间可以引导其健康生活方式;最后,宜人的健身环境可以增加居民参与健身的可能性。本文从空间环境看看健身路径的综合效益,拓展了我国健身路径研究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尚存不足,在健身路径的器械使用空间规模和运动秩序规划方面的定量研究有待与体育学科学者展开合作研究,并由此对空间环境的适应性设计提出科学合理的方案,才能真正积极引导全民科学有效地使用健身路径,以求建立完善的健身路径建设标准,实现全民健身的战略意义。
[1]梁品.对昆明市主城区社区健身路径使用效益的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52-63.
[2]海淀区统计局.卫生体育[EB/OL].海淀统计信息网,2016-05-12.[2017-01-03].http://hdtjj.bjhd.gov.cn/hdgk/200705/t20070508_6974 55.html.
[3]政法司.名词解释[EB/OL].国家体育总局,2011-04-01.[2016-03-09].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1843577/1843754.html.
[4]Thompson C W.Activity,exercise a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outdoor spac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3,34(34):79-96.
[5]Koppen G,Sang Å O,Tveit M S.Managing the potential for outdoor recreation:adequate mapping and measuring of accessibility to urban recreational landscapes[J].Urban Forestry&Urban Greening,2014,13(1):71-83.
[6]Choitz P,Johnson M P,Berhane Z,et al.Urban fitness centers:removing barriers to promote exercise in underserved communities[J].Journal of Health Care for the Poor&Underserved,2010,21(1):221-228.
[7]谷晨.全民健身路径器材分类及选择方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0(11):21-21.
[8]龙丽娟.海口市全民健身路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1-14,45-48.
[9]李嘉研,闫瑾.初探由Remix网络游戏引发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J].南方建筑,2016(4):75.
[10][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金衡山,译.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2005:18.
[11]王慧源.以健康为导则的开放式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0-53.
On the Space Environment of Community Fitness Route——A Case Study of Hejianlou Community in Haidian District,Beijing
LI Yu-hong,YANG Jie
(Art School,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Fitness path is one of the basic public sports undertakings and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enhance the health for all the people.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space environment of the fitness path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physical facilities in Hejianlou Community,the author tends to find ou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usage of fitness path and to discuss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the fitness path.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roposes four design strategies:functional integration,spatial hierarchy,landscape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comfort.Finally,the design strategies should be optimized for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fitness route as well as the criterion of fitness route.
community;fitness route;space environment;efficacy
TU-855
A
1674-7356(2017)-03-0083-07
2017-01-03
2014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持续支持类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14XNJ027)
李宇宏(1968-),女,内蒙古乌兰浩特人,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城市设计。
时间:2017-02-2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20170221.1122.004.html
10.14081/j.cnki.cn13-1396/g4.2017.0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