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2017-11-07 03:14李俊林薛桂英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李俊林,薛桂英

(1.河北工业大学 图书馆,天津 300130;2.河北工业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天津 300130)

教育理论与实践

关于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李俊林1,薛桂英2

(1.河北工业大学 图书馆,天津 300130;2.河北工业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天津 300130)

通过对创新、创业等基本概念及其内涵的阐释,明确了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重新认识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及其本质,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培养体系,系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路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的原意是指创造或引入新的东西、新的概念。早在二十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指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1]。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创新”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现今认为“创新”即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试图做出新颖、独特、具有价值的精神或物质成果的过程。“创业”在《辞海》中定义为:创立基业。现今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试图通过艰苦努力增长财富的过程。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实现形式。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性为内涵,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所必需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综合素质教育[2]。

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实现效果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7-1991教育革新与发展服务计划”项目东京研讨会上首次权威解析了“创业教育”。我国从1990年开始在北京、江苏、湖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市开始创业教育试验和研究;90年代末,国家又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创业精神;这期间,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团中央联合中国科协等部门面向全国范围举办了首届“挑战杯”学生创业大赛,各高校纷纷积极响应,并自发性地开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3]。

21世纪初,教育部确定清华、北大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并公布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创业教育,推动就业观念的转变。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并确定“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至此,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开始加速发展。

经过20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发展,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见表1)。2009年到2014年五年间,毕业当年自主创业比例翻了一番多,三年后仍坚持创业的比例及三年后又选择创业的比例逐年攀升;二是多数大学生创业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持认同态度(见表2),2015年的大学生创业者中59.49%人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持“完全赞同”和“比较赞同”;三是大学生创业者为了实现个人理想而创业的比例稳中有升(见表3),就业压力已经不再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原因,创业动机更加理性、主动。

表1 2009-2014年度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表

表2 2015年度大学生创业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所持态度

表3 2010-2014年度大学生创业动机为“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的比例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及高校自身的重视。2015年5月国务院发文明确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

首先,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经过了从创业教育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因此,这就使得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本质的、明确的认识。到目前为止,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局限于举办创业讲座、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经营校内店铺等基础层面上。

其次,千百年来的科举制度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及家庭的观念,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孩子考上了大学就是跃过了“龙门”,毕业后理应顺利就业,或考研,或出国深造。只有没考上大学或考上大学找不到工作的学生才会去创业。这种肤浅的认识长期制约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

第三,我国的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接受的都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生已经习惯于知识的传授和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严重缺乏创新性思维,致使大学期间,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和认知不足,忽略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自我培养和自我锻炼,没有意识到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在其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根据教育部2015年10月发布的数据,全国已有82%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2015年11月东北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2015-2016》显示,大学生创业者中仅有17.43%主要从学校获得创业知识[4]。由此说明,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存在着较大问题。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匮乏、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之间缺乏严谨的逻辑关系,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忽视了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没有融入专业教育培养体系,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只能属于浅显的引导教育,很难培养出具有专业背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缺失

多年来,由于高校自身对创新创业课程定位模糊、重视程度不够,致使教师积极性不高,师资队伍建设严重缺失。一是专职教师匮乏。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主要源于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及行政人员,这些人往往经过简单培训就开始授课,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他们的教学内容只能是以浅显的理论结合简单的案例为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兼职教师不稳定,理论水平较底。高校大多外聘了一些创业成功者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但这些外聘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但其缺乏理论基础,且经常忙于工作,很难按时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三是学校专任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不强。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教师习惯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科前沿、研究方法的引导,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融入课堂教学当中。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滞后

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各地方、高校以及一些企业相继建立了创业实验室、大学生创业园、创客空间及创业孵化基地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但由于高校的创业实验室是由实验实习演变形成的,地方的孵化基地是在积极响应国家“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号召之下产生的,企业的创客空间是以自身发展为前提的,因此这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或多或少存在着定位不准、投入不足、政策不完善、运营能力不强等诸多缺陷。

三、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任何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育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其目的是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特长,培养其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级人才[5]。

(一)转变观念,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1.转变观念,明确定位

首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专业人才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全校教职工是实现这一重要任务的主体责任人。其次,大学生作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力军,理应自觉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社会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等同于就业指导,也不是塑造精英,而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随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不断推进,全民创新创业氛围已经基本形成,而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落实者更应走在社会的前列。首先,把创新创业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发掘本校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事迹,树立勇于创新创业的榜样,应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通过身边典型案例的引领,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其次,通过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创新创业大赛,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创新创业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二)积极探索,着力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以专业课为基础,探索建立适合各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方法理论课程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建立在专业课程基础之上,以专业为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教学之中。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前沿、研究方法、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应用“TRIZ理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建立起契合本专业特点的创新方法,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理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创新创业灵感,掌握创新创业必需的基本技能。

2.以案例为基础,建立创新创业经验教育知识库

建设适合本校特点的创新创业案例库,采用“慕课”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教育,使学生站在实际创业者的立场上,学习什么是创新创业和如何创新创业。通过对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对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

3.以学生需求为引导,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首先是针对全校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和动力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其次是面向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系列专业课,以提高其创新创业基本理论知识、技巧、技能;第三是针对不同学科的学生,以项目、比赛、实训、孵化为牵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由此形成以学生需求为引导的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统一认识,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1.科学规划,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合本校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专职教师队伍

科学研究、深入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本身就是创新,学校那些科研经历丰富、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师就是最优秀的创新导师。学校应该摒弃过去以就业指导为引领的基础性创新创业教育思维,将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根据学科特点面向全校,抽调科研骨干教师组建一支学科门类齐全、职称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去启迪、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

2.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引导全校教师自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培养过程的系统工程,这既需要专职教师的辛勤耕耘,也需要学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首先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和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全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其次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职称评聘、年终考核当中,引导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3.建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机制,提高兼职教师的整体水平

聘用校外成功人士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是对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必要补充。同时,兼职教师也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科学的聘用标准、工作职责、课堂规范、考核淘汰机制等是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整体水平的有力保障。

(四)立足自身,加大投入,建立多层次的实践平台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自身,逐年投入建立起适合自己学科特点的多层次实践平台。首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革现有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模式,建立开放式实验室,面向全校师生提供定时和预约式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基础需求;其次学校利用各种资源,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通过申请立项、创新创业竞赛的方式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第三,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和创客空间,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及风险投资,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

四、结语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与专业教育脱节,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不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实践平台短缺等。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层面上,专业性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杨庆华,徐玉成.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本质和功能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3):125-128.

[2]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3:17-67.

[3]林文伟.大学创业教育价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236.

[4]王涛.我国髙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综述[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1):46-47.

[5]巧光中,刘向丽.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途径[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6):169-172.

Reflection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

LI Jun-lin1,XUE Gui-ying2
(1.Library of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130,China;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130,China)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 fundamental goal to carry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 by explaining the basic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hen the article further deals with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n addition,the article aims at a new perspective to the law and essen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which shows the basic approach to deep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to integrate it in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cultivate students'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university;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G647

A

1674-7356(2017)-02-0075-04

2017-03-22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602040109)

李俊林(1966-),男,河北张家口人,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时间:2017-04-1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20170419.1510.010.html

10.14081/j.cnki.cn13-1396/g4.2017.03.004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