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治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各类心理问题异常普遍的时期,在家庭情况、学业任务、人际交往、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心理发育状况等综合因素影响下,都会使高中学生在心理层面背负相应的心理负担,形成各类的心理问题,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既不利于了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还严重影响高中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问题 危害 引导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业压力极其敏感的时期,由高中学生自身及外部环境综合影响,高中学生在心理方面承受着一定心理压力,若教师和学生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并妥善的进行引导,势必让高中学生在其繁重学习压力下还要背负一个沉重的心理包袱,在其身心皆疲的情况下,是非常不利用高中生的健康成长的。根据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1],要求各地各校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尽管教育部门积极大力地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培育工作,但诸如焦虑、厌学、抑郁等心理问题依然困扰着高中学生,给高中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一、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危害
(一)压制认知能力的潜能发展,导致学业表现不佳
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概念、想象或知觉)获取知识,它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人体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与认知能力有着密切关系。高中学生在高考这一严峻学业任务要求下,其高中生活基本全是上课或学习所掩盖,而且在高强度的学习中还要求有高效的信息加工学习能力,这些对于一个青春期学生来讲,心理方面无疑承受着严重超负荷的包袱,其心理方面会出现不自信、厌学、学习动力不足、思维不集中和记忆力衰退等表现,而学生的认知能力又包括了记忆、思维、知觉等能力。所以,对于正处于学习为主要任务的高中学生来讲,心理层面的问题势必导致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受到限制发展,而这认知环节受到影响,显然会影响到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导致学业表现不佳。
(二)诱发严重心理疾病,造成行为方式极端化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等。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当主体对所处周围环境不适应时,会因外界的强烈反应而形成心理疾病[2]。高中阶段是一直被认为是学生人生蜕变的关键期,正因为高中指挥棒本身的重要性,学生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承载着浓烈的厚望,但当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时没能有效宣泄或倾述时,高中学生就可能会受到强度极大的外界环境刺激从一个小的心理问题演变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导致学生内向孤僻,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易怒等一系列的性格问题最终造成行为方式表现极端化,如高中学生跳楼自杀情况。
(三)怀疑人生存在的价值,形成消极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的养成和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密切相连的。高中阶段在学生学习生涯的阶段性特点,大多只能是“三点一线”的方式,而作为高中学生在各种外界环境综合影响并在高中生活方式单调乏味,形式单一环境情况下,学生会对其所存在的意义进行思考,若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会厌倦所经历的生活,由此对生活失去了自身乐趣,怀疑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
二、改善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策略
(一)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解除学生心理障碍
建该类咨询辅导分为两种:一是在学校增设专业心理咨询师;一是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心理辅导。要积极地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辅导制度,积极重视高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对学生做全面或有针对性地、预防性地心理辅导,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如同身体上的疾病一样,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治疗,解除学生心理上的不畅和郁结。同时,学校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动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为中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援助。心理咨询可以及时帮助高中学生解决许多心理问题,如考试焦虑问题、升学就业问题、恋爱心理问题等。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开展,能解除相当大一部分同学的心理困惑,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二)充分挖掘校本资源,丰富高中学生课余生活
除了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外,还可以利用学校其本身的地区资源或课程优势,充分的利用学校已有的特色资源对学生进行一些课外活动拓展训练,让学生从校园中或本地区的特色资源中感受生活的乐趣,找到校园中的气氛活跃点。学校可定期安排校内或与周围外校的音乐、体育和各类文艺活动,既可以丰富高中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还可以拓展学生各类兴趣,全方面培育学生的特长爱好,让学生养成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且乐于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良好生活态度,这样更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渠道,关注学生情绪特点
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家庭和学校密不可分,增强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可以及时发现高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情绪特点。学生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最可能通过其不经意的情绪发泄出来,所以,要关注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和情绪的稳定性,依托学生的日常表现在细微处重视学生心理状况[3],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谈心,让家庭和学校成为学生吐露心声的“倾述地”而不是导致心理问题“发源地”。
(四)增强学生自我认识,树立积极人生态度
高中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对自己认识不足是一个方面[4]。高中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期望很高,他们希望通过其自身的努力获得满意的结果,但由于其对自身存在的各种影响学业成绩的心理问题全然不知或不能妥善走出心理束缚,往往其结果令他们一次次失望,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系统中,因此,高中学生必须要对其自身做一个全方位的评价,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改进自身的不足,对自己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从而找到自己在高中学习生活中的价值所在,形成良好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J],中小学德育,2014
[2]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
[3]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张耀庭,论中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及其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學报,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