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领域中关于学生知识学习的评价和检测的理论和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而对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评价,却没有相对成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显得非常模糊,不能为评价学生能力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
近些年来,虽然很多省份和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学生能力评价的探索,如,“综合素质测评”,但整体而言,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的方法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随意性强,评价不公平,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等。因此,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的一份完善、清晰、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甚为重要了。
虽然,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了评价建议,如,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炼文本的观点、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作出初步的评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价作品的能力”。但是,在以上的对学生阅读活动进行评价的建议中,提出的都是非常抽象的评价基本原则,而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指标。
具体到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其评价的指标体系就显得更为模糊了。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通常情况下,学校和教师是通过考试的方式,特别是笔答测验来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考核,而主要的题型則为选择题和问答题。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灵活开放思维,如果对学生开放的答案也只是按照所谓的标准答案按点给分的话,这种评价是非常不科学的。这样一种对学生理解能力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又反过来造成学生理解能力发展的滞后。如何在常态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客观公正、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是对学习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可被看作是“镶嵌于教与学过程中的一个成分”,当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深度加工后,教师就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改编课本剧并参与角色表演中进行自我评价,是一种很受学生喜欢、效果又不错的评价方式。
编演课本剧,不但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和深刻的理解,还要求学生对剧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发挥想像,培植感情,磨炼毅力,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大伙儿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可以在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内,选择一篇适合表演的课文,让学生反复熟读并写出读后感,然后再互评读后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完成了语文阅读课堂中理解能力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师生共同确定读后感写得好的学生执笔,作文素养较高的学生配合,在原课文的基础上编写剧本。剧本被师生确认后,科代表和班长就开始“招募”剧情所需的“演员”和“工作人员”进行排练、演出了。在这样的学习形式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反复阅读课文、多次排练和最终演出中得到较大的提高,而且参与演出的学生和观赏演出的学生都在自觉地进行着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
总之,学生在改编课本剧并参与角色表演中,能各扬其长,相互配合,这既能让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又能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所以,演好一出语文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良好品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