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史次呷
【摘要】: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地方语言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欣赏,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能力就显得有点困难。
【关键词】:民族地区 语文 学习能力 培养
小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语文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应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发展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积累一些简单的日常沟通的话语,为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发展偏远的少数民族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呢?本文我结合自己多年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偏远地区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所得的经验,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一、情感交互,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
孩子的天性就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利用儿童这一特性,刺激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每节语言培训课上,用汉语和学生进行情理交融,诱发儿童自觉学习的情感,既能精通民族语言,在教学中,你可以根据翻译,给他们一种新的语言。在初学过程中,最好采用一些形象化的东西进行沟通,例如图片,实物,也可以通过电视教学,这是简单化的初级教学。“亲其师,信其道”。儿童学习的无意性和情绪化,决定了老师情感教学的必要,亲密的师生关系可以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滋润,保持孩子的积极情绪,愿意接受知识的传授。所以,教师要将爱的雨露无私地播洒到每个学生的心田。
二、要养成学生认真听的良好习惯
认真听的习惯。在课堂上,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而且还用体态传递信息,用目光和学生沟通。因此,就需要学生在上课时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想,动员所有感官器官参与学习。是否能调动起所有感官器官参与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课上要做到精力充沛,精神集中;掌握重点,抓住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和分析;大胆质疑, 展示思维。只有做到精力集中才能听懂老师的讲解。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效果。同时从尊重人的角度来看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是一种尊重人的表现。听思并行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发展边听边思索的好习惯,使之思维跟随老师的教学方向走,不断地分析老师的内容。“学而有思”那么,就会进一步理解主旨,領会其意。
三、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科书的基础上也可以因材施教。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只不过是范本,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这门工具,形成自己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完成教科书内容的同时,您还可以收集优秀的课外材料,将优秀的课外材料灵活性地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给课堂增添生机,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文化的陶冶,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语文课堂上根据讲解内容的需要适当讲授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如彝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等,不仅能激发彝族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更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学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四、必须要建立教师有威信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轻松宜人的课堂氛围
做到彼此关心包容,有利于双方沉浸在课堂轻松宜人的氛围中。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威信,激情高昂,生动,学生就会精神集中,充满兴趣。反之如果老师和学生关系僵化,学生就会产生心理负担,老师的教学过程也不会那么顺利,最终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基于此,必须要建立教师有威信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是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前提,教师要学会善于使用善良的眼光,和蔼的态度,优美的赞言,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相信他们,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好教师威信。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待学生的错误,要给予一定的耐心指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允许学生提出质疑问题,对他们要充满关心,热情,耐心和信心。
结束语: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在语文课堂上教授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不仅要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的热量,更多的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培养彝族地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时, 语文教师既要多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经验, 又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整合优势资源, 不断创新。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获得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将会更上一台阶,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为彝族学生创造用普通话交流的汉语环境,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用民族文化照亮他们心中的灯,这才是一条有意义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郭丽梅.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1999(1).
[2]陈志群.学习习惯更重要[J].家庭与教育,2004(7).
[3]卢鸣.多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贵州教育,2005(7).
[4]周秀梅.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之我见[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6(2).
[5]刘理俊.在合作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几种习惯意识[J].四川工程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