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师生共生”的《庖丁解牛》阅读教学设计

2017-11-03 17:32徐燕姣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庖丁庖丁解牛寓言

徐燕姣

【“师生共生”思想】说明: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起阅读的过程。特级教师黄厚江在《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中提出学生如何学会阅读,就需要“教师自己首先对文本有比较透彻的阅读,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然后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激活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用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激活学生的思考和见解,师生互相交流,互相碰撞,互相激活,互相丰富,形成活的阅读教学,在这样的活的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1]。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高二上学期就已经学习过庄子的《逍遥游》,了解了庄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逍遥思想和庄子的文风,但是因为所教的学生属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学生的基础薄弱,即使学习过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深,可能存在遗忘或理解不透彻的现象,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把握时机进行点拨。

教材分析:《庖丁解牛》是一篇寓言,这篇课文重心在于把握庖丁解牛所积累的“解牛之道”背后的“养生之道”“人生之道”,除此之外,还需兼顾散文所注重的“精准的语言表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字词,赏析庖丁解牛时的场面描写。

2.细读庖丁解牛的过程,梳理其“解牛之道”的三重境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熟读课文,利用文注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现象。

2.精读庖丁的“解牛之道”。从“刀”入手,探究文惠君所理解的“养生之道”的内涵。

3.结合生活经历,领悟文中反映的“依天理,慎行为,善藏锋”的为人处事的道理,体会寓言的丰富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和丰富哲理美。

2.培养学生顺应自然,运用规律解决人生问题的能力,培养谦虚谨慎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细读课文,正确理解庄子“解牛之道”的内涵。

教学难点:探究“养生之道”的内涵及其在当下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2)提问法;(3)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先秦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的莫过于庄子了,鲁迅就曾高度赞扬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庄子以其思想、哲学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哲理韵味的《庖丁解牛》。

二、以读促思,初步理解文意:

1.听录音朗读,辨析把握字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2.大声诵读,对照文注和工具书自行梳理课文,初步读懂文意。

三、合作探究:

(一)以听写入境,欣赏解牛的过程

1.听写两组词:

第一组词:触、倚、履、踦

第二组词:砉(huā)然、向(xiǎng,通“响”)然、騞(huō)然、謋(huò)然

2.第一组词有什么共同特点?

参考:这些都是描写庖丁解牛的动作,从视觉的角度来写,富有舞蹈动作美。

3.第二组词有什么共同特点?

参考:这些都是描写庖丁解牛时发出的声音,从听觉的角度来写,富有音乐美。

4.这两组词有什么共同特点?

参考:这是场面描写,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的动作和声音合乎舞蹈和音乐的节奏和节拍,共同突出了庖丁技艺的高超。

5.庖丁解牛时,牛的挣扎、血流的景象、惨叫的声音庄子都避而不谈,而突出庖丁刀声的悦耳,暗示了牛似乎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就被“解”了。为了达到这种艺术效果,庄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

6.入情朗读,感受解牛的场面

老师示范夸张式的朗读。

学生朗读。

归纳小结:庄子《庖丁解牛》这篇课文对庖丁解牛的场面描写十分精彩,他通过动作和声音两个角度进行刻画,学习时应抓住动作和声音这两组词,进而赏析其动作美和音乐美,有助于欣赏庖丁高超的解牛技艺和庄子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

(二)由果溯因,探究“解牛之道”

1.庖丁解牛技术为何如此高超?

概括:臣之所好者道(規律)也,进乎技矣。

第一境界:始之解牛——“所见无非全牛也”(所见在牛)(不懂规律)

第二境界: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认识规律)

第三境界:如今解牛——“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运用规律)

2.从庖丁解牛的历程,同学们获得了什么启发?

参考:我们只有勤于实践,善于总结经验,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规律的洞悉、掌握和娴熟地运用,全在于长期专注的实践和大胆的思索上。

3.何为“解牛之道”?

参考:完全顺着牛天然的骨节肌理,在牛的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

(三)以“刀”为抓手,感悟“养生之道”

1.文章第三段后半部分重点写了什么事物?刀(从“刀”出现的频率可以得出)。

2.庖丁是如何使用“刀”的呢?

以无厚入有间——每至于族,动刀甚微——善刀而藏之

3.其他人是怎样使用“刀”?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良庖”“割”地使用刀,即技术良好的厨师用刀来割肉;“族庖”“折”地使用刀,即一般的厨师用刀来砍断骨头。对比反衬出庖丁使用刀能够顺应牛的自然生理结构。endprint

4.同学们从庖丁使用刀的这件事当中获得了什么启发?

参考:依天理——慎行为——善藏锋

5.庖丁对答之语中“得养生焉”、“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联系:顺应自然。

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养生应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到损害。

6.本文的本意是要用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之道”,庄子是如何做到的呢?

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

归纳小结: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顺应自然,用心钻研,寻找规律;又应小心谨慎,不强行妄为,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到身心健康,颐养天年。

(四)与庄子对话,思索“人生之道”

以《与庄子先祖书》为题写一封书信,谈谈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发。(不少于200字)

四、作业布置:

发挥想像,试着创作一篇能以生动的形象给人以某种启示的短小寓言。

五、板书设计:

结束语:人生的过程也应当是一种艺术,应当有其自身的节奏与韵律。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人既要投入地生活,又要依理,慎行,藏锋。让我们保持身心健康,诗意地享受生活。

教学反思:《庖丁解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散文,它与前面的《过小孤山大孤山》这篇写实的游记散文有很大的区别。王荣生教授认为“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2],文学性散文的教学要领在于“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体验精准的语言表达”[3]。寓言的教学的要领则需要落在寓言这种文本体式上,也就是要引导学生拨开寓言表层这团迷雾,掌握寓言背后所要传达的道理。庄子《庖丁解牛》这篇散文实质是一篇寓言,所以重心在于把握庖丁解牛所积累的“解牛之道”背后的“养生之道”“人生之道”,但还需兼顾散文所注重的“精准的语言表达”。因此,我在教学时,通过导学案解决了学生学习文言的障碍之后,由浅入深对文章进行研读。教学过程由五个方面进行展开,具体为以读促思,初步理解文意;以听写入境,欣赏解牛的过程;由果溯因,探究“解牛之道”;以“刀”为抓手,感悟“养生之道”;与庄子对话,思索“人生之道”。

“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4],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我所教的学生为普通高中的学生,学生基础薄弱,所以针对学情,我设计了导学案,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脱胎于本文的成语。课堂上,学生能积极展开思考,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尤其是第四环节,考虑到学生通过学习这篇《庖丁解牛》,从中获得了许多的感悟和体会,把这些感悟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2015年的高考全国卷一作文是以书信的形式呈现,所以这次我设计了练笔——与庄子对话,思索“人生之道”。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情感真挚、内容充实的书信,体会到了人生应“依天理,慎行为,善藏锋”,实现了教学目标。

在新世纪的今天,语文课程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5]在《庖丁解牛》课堂上,我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践行了黄厚江特级教师“师生共生”的教学理念。

最后,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索之路还将继续,期待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著.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63.

[2][3][4]王荣生著.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95、174、109页.

[5]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endprint

猜你喜欢
庖丁庖丁解牛寓言
对《庖丁解牛》一文几处细节的解读
牛的断想
时装寓言
灶王爷秀逗记(八)
“庖丁”解小度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视阈下的“解牛之美”
从《庖丁解牛》看当代职业教育的技与道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