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备课的三个视角

2017-11-03 11:10阚久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论战文言文教材

阚久丽

研究文言文该怎样备课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一般来说,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流传千百年的文化经典,文中含有许多值得吸取的养料。从价值取向看,文言文教学可以归为重言派、重文派、重章派和重道派四大派。不过,无论哪种派别,都不能离开文言文教学的主旨。因此,在文言文备课时,就不能落入固定模式的窠臼,而应该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每一篇文章,让每篇文言文发挥最大的价值。比如《曹刿论战》这篇文章,笔者就从三个视角来考量,以期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教师视角: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拿到一篇文言文,大部分教师的备课常规是:先疏通文言词语,读准字音,读顺文章,接着结合注释翻译句子,理解文意,然后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解决课后练习题。看似教师脚踏实地备课,实则学生是否学有所得,不得而知。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备课时先让自己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从《曹刿论战》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二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觉得你获取的信息中,哪些应该教给学生?这样思考的意图很明显,它在告诉我们,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度,来读《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关注点肯定不一样。因此,作为教师,备课时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看这篇课文哪些应该教给学生。接着,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曹刿论战》应该教几节课?理由是什么?

2.《曹刿论战》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又是什么?

3.《曹刿论战》是否需要进行诵读训练?

4.《曹刿论战》是否需要介绍故事背景、《左传》相关知识和左丘明其人?

之所以要想清楚这几个问题,是因为一篇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计至关重要。为了弄清这篇文章备课时该备哪些内容,笔者采用排除法,先排除一些不需要教的内容:诵读指导、生字读音、逐句翻译、作者简介、《左传》简介、背景故事、爱国主义品格、人物形象分析……理由是,这是九下的一篇课文,对于“诵读指导、生字读音、逐句翻译”那是七八年级的任务,早就训练过。对于“作者简介、背景故事、《左传》简介”学生自己就能预习。而对于“爱国主义品格、人物形象分析”根本不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过于浅显。我们应清醒的深知,学生已知的东西,不必再重复教。那么,这篇课文,重点应该教什么内容呢?经过以上分析,重点教的内容有:课文中的“鄙”与“智”、重点实词运用、重点语法现象突破、来自学生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阅读困惑、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文本中的写作学价值。这些才是学生不知道的知识,这些才是教师备课时应该考虑到的东西。

二、编者视角:见树木还要见森林

平时,我们在备课时,大多都是就一篇文章来备一篇文章,有点思想的老师,会结合单元教学目标来备这一课,很少去想想编写者的意图,惯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因此,在备课时,还要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考虑。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将这篇课文选入初中教材?他们想用这篇课文传递给学生什么样的信息?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笔者翻开了《曹刿论战》所在的本单元提示,提示里是这样表述的:“本单元所选的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们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这正是编写者的意图,而我们在教学中,大多都忽略了。带着这一想法,继续研读文章,笔者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鲁庄公凭什么如此信任曹刿?

2.“忠之属也”便“可以一战”,长勺之战胜利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作者为何强调“忠之属也”?

3.关于长勺之战,《春秋》中只有一句:“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作者为何将“传注”的重心放在“论”上?

4.《曹刿论战》是真实的历史吗?作者为何这样写?他想要借助这篇文章传递出什么样的价值意义?

从前两个小题不难看出,文章省略了很多内容。鲁庄公之所以信任曹刿,一定是当时的权贵们束手无策,在见曹刿之前,他们肯定进行了商讨,可是没想出办法,而曹刿的请见,定是说服了鲁庄公,才会得到鲁庄公的信任,才会有“论战”的机会,这些省略的部分,作者为什么不交代?

经过分析,笔者的思想似乎被激活了,是呀,这些省略的部分,是要靠想像来呈现的。但是,既然《春秋》中写了“公败齐师于长勺”,按理应该重点写长勺之战的过程,作者为何把重心放在“论”上呢?这是不是作者左丘明,特意想借助这篇文章传递当时社会的一种平等、和谐的环境呢?查阅历史资料证明,的确,这种君民平等、举国上下和谐一片的“美政”,就是左丘明最想传递的信息。

三、学生视角: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教师备课是为了谁?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在实践中,却经常看到,备课只关注教师的教,只备教材,而忽视学生的学。正确的做法是,我们的心中应始终装着学生,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文言文该备什么。为了心中有学生,笔者大胆提出第四个问题:《曹刿论战》的教学核心是什么?

思考角度之一:学生为什么要翻译?为什么要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和用法?

思考角度之二:学生为什么要知道《左传》的相关知识?为什么要了解左丘明?为什么要了解长勺之战的相关背景?不了解这些,学生是否就读不懂课文?

思考角度之三:在古汉语知识之外,《曹刿论战》中还隐藏着哪些教学元素?

在最后一个问题的叩问后,笔者倏忽间豁然开朗。是呀,九年级的学生,大体是能够读懂《曹刿论战》这篇文章的,既然学生自己能读懂,老师为什么还让他们做这么多无用功,岂不浪费时间!这就能够解释,平时教学中,学生对学文言文提不起兴趣的原因,因为我们的语文课让学生没有新鲜感,那些经历了千年风雨洗礼的文言经典,没能滋润学生的灵魂,反而成为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当然不乐意学。

记得济南商河县教学研究室孙迎辉老师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解读及教学策略》的讲座中,他播放了古代私塾先生教《论语》和现代学校老师教《论语》的两个教学片段。私塾先生教《论语》时,是直接俯首伸眉、摇头晃脑的教学生吟诵文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腔调,现在听起来有些滑稽,可是,学生们跟着老师一起吟诵,很快就背诵下来。而现代学校老师教《论语》时,一节课进行到了15分钟,还没有开始进入课文的学习。老师一直在那一张张出示PPT,简介孔子及弟子、简介《论语》这部书的特点、介绍孔子的家乡、介绍时代背景,此时,看到学生早已经听的不耐烦了,而老师还在介绍。这正如一位作家说的好,难道我们在吃鸡蛋时,还非得要知道这个鸡蛋是哪只鸡下的吗?

教学不能只是告诉。老师应多从学生的视角思一思,学生需要吗?学生的困惑是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备课时,如若这些东西都考虑了,就不会出现出力不讨好的尴尬。

综观以上所述,文言文应该怎样备课,应从教师、编者、学生三者的角度全面关注,抓住这三个要素,再结合文本,梳理文章应该教给学生哪些知识,才不会有失偏颇。精准备课,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传承古代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是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而这些,都应该从备好文言文的课开始。

参考文献:

[1]刘祥.有滋有味教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余映潮主编.课例品评的智慧[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3]孫迎辉.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解读及教学策略[R].徐州:2017.endprint

猜你喜欢
论战文言文教材
教材精读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会背与会默写
曹刿论战
文言文阅读练习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曹刿论战》的语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