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阅读教学策略举隅

2017-11-03 12:15高良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大堰河批判性思维

高良连

在当今以应试作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形势下,不少师生习惯于揣度出题者之意,甚至宁愿抛弃自己的主张,做一个“圆滑的庸人”。有的教师机械地指导学生根据分值、前后题目的设置、亦或是参考答案揣摩出题者的意思,阅读过程缺少主动的思辨意识与思辨行为,导致训练过程僵化,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近几年不少学生在作文审题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一味顺从材料提示语进行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无不是受这种“圆滑庸人”式思维的影响。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不得不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热点,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批准立项的重点课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通过思辨性阅读与写作,探索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路径、方法,提升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

而关于“批判”与“思辨”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凌宗伟指出“批判不仅是批评,更多的是思考与分析”,“批判其实就是透过对表面现象的思考与分析探究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所在的思维和表达过程”。詹丹博士认为:“思辨性阅读的一个重要外显特征,就是让阅读者从嘴的发声吟唱转为静默的用眼用脑的思考。”深耕“思辨读写”十年之久的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认为,如何让学生激活各方面的语文素养,使其既能在阅读时鞭辟入里,又能在表达时倚马可待?批判性思维教学无疑是一把利剑。因此,大家急需的是在听说读写指导中贯彻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即“思辨读写策略”。接下来笔者尝试结合几篇具体课例,针对主题探究,从阅读指导课的角度来谈一谈思辨阅读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针对书本,大胆质疑,合理分析

相比较死板地以教科书为尊的学习态度,怀疑精神显得尤为可贵。然而这种怀疑应该建立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之上。乌克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倡学生在质疑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時不能简单地否定说“不”,而应该用科学道理去消除一切反科学的偏见。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毕业生郑凌峰同学(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在他出版的《局外集》中就曾经对《荀子·劝学》中的“蟹六跪而二螯”提出了质疑,并考据相关注书从而得出“‘六其实是‘八的讹字”的观点,可以说,他今日的成绩与他这种大胆怀疑、合理分析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应该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候必要的咬文嚼字是不可缺少的。

这里,我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长诗的课堂教学为例,对这首诗所取的标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初次接触这首长诗,我因为篇幅和年代久远之故,不知从何下手,总觉得教材选得不够好,加上课文前面加了星号,有种跳过不讲的冲动。后来经过仔细阅读,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方品出其中的动人之处。其中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艾青的这个标题写得好不好?还可以怎么改?首先必须对第一个问“好不好”做出判断,而这个“好与不好”必须与自己心中或者别人提出的“更好的标题”进行权衡比较,并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最终结论。

首先是不赞成改动。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初步的看法。都用了这么多年的标题,理由是“课本上的内容怎么会出错”。也有一些心思细腻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首先,“保姆”是大堰河的真实身份,放在这里比较准确;一个保姆却留在了诗人艾青的心里,很不一般,引起悬念;其次,因为保姆的身份,大堰河对艾青的付出更加令人感动,更加体现出大堰河的无私。换成“母亲”就没有这种层次感和冲突感,抒发的情感也不够强烈。这样的理由放在卷子上可以算作“标准答案”了。然而,经过我的再三质疑和提示,同学们回归文本,在细读之后陆续有了不同的看法。

①大堰河对艾青的付出完全可以定位为一位母亲的爱。

首先,从生活中的各种劳作,“搭好灶火、拍去围裙上的炭灰、尝到饭已熟了、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对我的“抚摸”,为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辛勤的劳作之后,这双手也许早已布满厚茧,但仍然那么厚实和温暖,这便是母爱。

其次是各种劳作之时始终含着的“笑”。有的同学略读完这首诗认为大堰河活得太累,死得太悲,因此断定这里的“笑”是苦笑之意,对她自己的生活,对她自己的命运苦笑。然而文中却是在每个动作之后重复“含着笑”这个状态,如果是苦笑,可能只有一次,一瞬间的苦笑,哪来那么多时间时时刻刻都在苦笑呢?可见母亲在做着这一切的时候,从不埋怨生活的艰辛,也从不怨恨自己的命运,而是知足地接受,无怨无悔地爱着。

再次是大堰河最甜最美的那个“梦”。这个梦很美却不能对人言说,很重要却很难实现。都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你深深思念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在你梦里出现。而大堰河最大的最美的梦,就是孩子成家时那一刻所拥有的融融的亲情。在这个梦里,她希望自己是新娘的婆婆。还有谁比“母亲”更关心孩子的终身大事?

最后是大堰河的“流着泪”。如果这里的眼泪是为了这一生的辛酸而流,那么前文便不会有那么多的“含着笑”。这眼泪里没有悔恨,没有委屈,只有遗憾。遗憾自己的乳儿不在身边,遗憾不能一直陪着自己深爱的孩子,遗憾不能等到孩子成家的那一天,遗憾不能再为孩子解忧了,太多带着牵挂的遗憾。因此,大堰河虽然结局很悲,但我们又怎能怀疑,在她为孩子们奉献一切之时,她的内心是甜蜜的!这就是母爱。从大堰河所做的一切来看,乳儿叫她一声母亲,恐怕就是她毕生的心愿吧。

②艾青对大堰河的感情可以说是至亲之情或者更甚。他说大堰河的灵魂是“紫色”的,这是低调含蓄深沉的颜色,正如大堰河实实在在的无私的掏心掏肺的母爱。紫气又是帝王之气,紫色代表高贵神圣优雅和温厚。身份低贱卑微的大堰河,最终的归宿是一抔黄土,她任劳任怨、善良,有着无私伟大的母爱,而用紫色来形容温厚、高贵、伟大的母亲的灵魂,应该是最庄重,最合适的。

③文章是诗人艾青在牢中看到窗外的皑皑白雪,有感而发的对保姆大堰河的悼念之词,是写给自己,写给大堰河的,而不是写给哪个读者的,不必引起什么悬念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改成“母亲”更能体现二人的情感世界。而“保姆”则生硬,有距离感。endprint

这样的质疑和分析,让师生带着好奇对整首诗进行了多次细读,并带着各自的情感体验逐渐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把一首原本认为乏味的长诗,读成了一曲母爱之音,颇为有趣。

二、给出观点,做出选择,科学判断

要做到思辨,首先要求学生善于质疑、发现,通过多方途径进行合理评价。在训练的初级阶段,不妨先由教师设定某些观点,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判断选择,并结合文本、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论证,从而得出自己认可的观点。其间包括对错误观点进行的有理有据的批判与否定,对自身观点的合理甚至是严密的论证。这便要求学生关注文本、关注作者及其时代,综合多方面信息得出推论,整个过程无一不在训练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以《国殇》的主题探究为例。

关于屈原这首长诗的主题理解,人们历来倾向于“歌颂烈士,强化爱国情感”。但是网上偏偏出现一些“新解”。如某网站登载的《九歌国殇——被误解得最深的一篇神话》一文便强调“《国殇》里最大的悲惨在于没有战争的对象,敌人是谁?为谁而战?为何而战?所有的思考都没有,只是穿起盔甲,拿起武器,拼命厮杀……但仍然不知自己为谁而死,为何而死。”“《国殇》也许不是伤悼阵亡将士的颂歌……而是对战争最绝望的诅咒!里面没有烈士,只是活着的父母、妻子、儿女同声一哭的野鬼!”

于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出现了两种选择:烈士的颂歌?抑或是战争的咒怨?面对这两个选项,学生们应该如何去判断选择?这种选择的设置首先挑战了学生心目中教材、教辅说法的权威性,引起学生质疑,让他们意识到文章可以有多种理解,但是对是错还需科学合理地判断分析。而判断分析的依据可以由教师进行提示:文本内容、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等。学生可以据此条分缕析,合理选择。选择前一个观点,便同时否定了新解观点,那便需有依据地对新解进行反驳,反之亦然。当时孩子们大多是选择支持传统观点。理由如下:

①若是表達对战争的控诉,文中对战争的描述应该重点写它的残酷或者造成的悲惨结局,如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之类。历来厌战诗歌不少,如杜甫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等。《国殇》第一段确实写了战争造成我方死伤惨重,但却以动作描写为主,“操、披、错、接、蔽、坠、凌、伤、霾、援、击、怼、弃”每一个动作都充满抗击的力量,不是纯粹写战争的残酷,反而是以严整的战争动作来写这些士兵的不易,对于这次惨败,连上天都震怒了!上天的怒到底是为什么?是统治者好战的私欲?还是士兵们战斗的盲目?还是另有缘故?

②接下来就有学生提出质疑:如果士兵们不知为谁而战,为何而死?又怎会有“士争先、心不惩”?屈原又怎会以“勇武、刚强、毅、雄”等高尚的字眼来形容他们?且全文又没有一句是直接斥责战争的。因此新解观点明显站不住脚。而这些驳斥错误观点的理由恰恰又是证明传统观点的有力论据。

③从时代背景来分析,楚国士兵们“士争先”不是没有原因的。当楚怀王被骗往秦国并被囚禁致死时,秦楚两国的纠葛便难以化解。于是楚国便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这难道不是隐隐可见楚国人民对洗雪国耻的强烈渴望和推翻秦朝之大决心?如此看来,楚国将士上战场的目的性是清晰且强烈的,绝不是任统治者摆布的没有思想的傀儡。

④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屈原一心爱国,九死不悔。当君王误解并流放他时,他也只是发发牢骚,把责任归结于“众女嫉余之蛾眉”,从未改变对楚君的赤诚之心。说他写本文来控诉战争,控诉统治者,未免也违背了屈原爱国的执着。这首诗为何如此壮烈,还与屈原个人的心灵创伤有关。他的政治远见让他早就看出了秦国的狼子野心,并为楚国制定了“联齐抗秦”的战略,且不惜为此开罪同僚。但他的远见与高洁并不能让楚王清醒,无法改变楚国的命运,眼看着楚国将士们为了一个不可能改变的结局而战死,其悲凉可想而知。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阵亡将士的颂歌,更是对楚国国运以及屈原自身政治理想的挽歌。[1]

这样质疑、论证、判断,步步分析的过程不仅丰富了课堂,还调动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们学会甄别信息,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对于传统,打破常规,自创新方

传统的常规说法不一定就是金科玉律,一味地死守常规,容易陷入思维僵化的泥淖,有碍思维的灵活自由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教材或教参中传统说法的谬误或局限进行探究指导,有助于学生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

朱友林在《巧用教材中的一些隐性错误》(《语文月刊》2016.7)一文中对教材中的“遣词造句、序言格式、练习设置、答案参考”四个方面分别举例分析,指出“无中生有地找出文中的病句,是对书本知识自然的有效运用,更是对孩子们科学的怀疑精神的培养”。对文章的主题探究也是如此。以《囚绿记》为例:

教参对《囚绿记》主题的总结局限于“中华民族向往自由光明、同黑暗势力顽强抗争”,这当然与作者陆蠡当时的写作背景息息相关,也是容易理解的。但对于如今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缺少对战争年代的体验与认识,一提到“光明与自由”就联系到“抗战时期”或者“文革时期”,未免过于拘囿。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样一篇优秀的散文,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除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这样正统的理解之外,还有没有更具现实性的价值和意义?于是,让孩子们撇开“中华民族”这一主体层面,单从自身体验来探究,这篇文章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这就需要结合文本与自身生活实际进行分析与总结。

①作者对“绿藤”的态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这一点可以从作者对它的称呼看出来:“绿叶——小鸟——绿友——病了的孩子——绿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可以看出作者对常春藤的态度是由表面的喜爱一直上升到怜爱、敬佩的程度,从而可见作者的心路历程:喜爱——怜爱——愧疚——自责。那么这一心路历程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有何联系?endprint

②从我们自身生活实际来看,我非常认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的观点:文中的作者,可以是我们任意一个人,而“常春藤”可以是任何一个事物,甚至是人。那么我们对一种事物由“因为缺失引发的羡慕与喜爱”到“暂时拥有后的怜爱”再到“对对方失去自由而凋零的愧疚与自责”,又可以说明什么?由此得出“有时候占有也是一种伤害”即“爱的异化”的结论,是不是新颖又有趣呢?

四、心中有数,多方求证,自圆其说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搜索信息和整合分析信息的分析能力时,我们可以尝试放开让他们自行对经典文章主题进行探究。这时就要求他们根据文本具体信息以及搜索到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信息,结合自己的理解与体悟多方求证,对文章进行解读。以《长恨歌》主题探究为例:

首先由学生提出自己观点,并大致陈述理由,教师黑板整合所有不同观点:美好爱情的向往;讽刺君王好色误国;红颜祸国论;爱情与讽刺并存……

其次是争鸣阶段。在已有多种观点的情况下,如何反驳其他观点,印证自身观点的合理性,是对学生思辨性的挑战。

最后整合分析成果。

可以说,整个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维碰撞,相当精彩。以爱情说为例:

①文中对杨玉环外貌描写具有层级性变化。由开头“回眸一笑百媚生、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娇媚之美”到马嵬坡的“宛转蛾眉马前死”再到后文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支春带雨”的“玉洁冰清之美”可见作者对玉环的态度变化:外表之美到内心之美的步步深入肯定,为了爱情从容赴死又坚贞不二,由此便可以推翻“红颜祸国论”。[2]

②从文章描述与历史真实的出入来看,文章对杨玉环进宫的描述是“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从成年到入宫,水到渠成,无可非议。对父占子妻的历史事实可以说进行了掩盖甚至是美化,足见白居易本身对这段爱情的态度是认可的。到这里,“好色误国论”又站不住脚了。

③从白居易本身情感经历来推究。据说白居易的初恋情人名叫“湘灵”,两人却由于门第观念被活生生拆散,这段美好的恋情便成了白居易一生的遗憾。有诗《邻女》《寄湘灵》《冬至夜怀湘灵》《逢旧》为证。而《长恨歌》中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描写尤其是唐明皇深宫缅怀杨贵妃的那一部分“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落魄帝王彻夜挑灯不眠,以及“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能来入梦”,生死经年却仍然盼着与故人梦中相见,這时的唐明皇不再是唐明皇,而只是一个普普通通思念故人的男人。这样的处理可以说突破了帝王与贵妃的身份局限,以平民的视角来凸显真爱,这种渴望不受生死、时空限制的永恒的爱情的渴望,这种曾经拥有却永远地失去不能复得的“恨”,又何尝不是白居易有感于自身情感经历而发出的喟叹?

如此,学生便能够做到合理、得体的质疑、求证与分析,而非骂街式的强词夺理,一步步培养了自己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经典的能力。

总之,阅读指导课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很好契机,若能运用恰当的方法适时引导学生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强化创新意识,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很大的意义。而这对教师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爆炸性的信息网,面对学生保守与叛逆的两极,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期待大家一起为拒绝盲从、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余党绪.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堰河批判性思维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大堰河——我的保姆》细节赏析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入手细微达于至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句的多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