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国家提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势下,职业教育面临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针对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诸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积极探寻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着力于创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实施线上线下“空间教学”师生互动共享教育教学新模式,提高专业教师信息化素养和课程领导力,构建多元主体评价模式,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关键词】产教融合;空间教学;教学诊断;双师素质;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7)09008103
目前,职业教育正面临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力度和进一步发展创新。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
政府统筹、产教融合是中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快速发展的基础。由于各种因素,当前政府投入职业教育经费不足,实习实训场地和设备有限,企业缺乏参与办学的动力;以学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专业设置和教材建设滞后,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评价机制有待创新,师资信息化素养和课程领导力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
1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不相符,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意味着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备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只依靠学校培养的学生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很难适应企业岗位工作需要;然而,已有的校企合作仅限于浅层次,局限于毕业前的实习,没有从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上构建企业学校双方共同培养的体制机制,现代学徒制没有普及,没有建立師傅即老师,学徒即学生,学习工作交互进行的校企共同培养的育人模式。
2课程设置陈旧,缺乏对人才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分析综合
中职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多年始终没有变化,除非某个专业招生困难,生源不景气,才被迫停止。专业课程设置陈旧现象严重,教学中过多地强化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职业理想、生涯规划、转岗创业的培育;课程内容没有及时地根据人才终身发展和市场需求及产业升级的需要进行更新,致使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转岗能力不足,学生欠缺职业生涯规划和跨专业就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薄弱,制约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运用
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突飞猛进,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角度审视中职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无疑是富有挑战的。目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能适应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还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堂学习为主,信息化教学还局限于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图片动画围绕教学知识点的制作与应用。线上教学很少涉猎,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率低。
4教材版本陈旧滞后,缺乏实习实训案例
根据2016年11月对黑龙江省部分地市下发的“中职学校专业课教材使用情况教师调查问卷”反馈显示:教材版本陈旧,教材内容偏重理论性知识多,实践性教学内容少,教材上文字占较大篇幅,缺乏配套的图片、案例、练习,纸质教材已不能适应全球教育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可供学生课后学习、复习的辅助用书少;可供教师教学使用的实习实训教材更少;教材内容与职业能力标准存在差异,教材建设滞后于新产业、新技术、新材料的要求,精品教材建设迫在眉睫。
5评价主体和评价模式单一,评价机制尚需完善
长期职业教育的评价实践证明:职业学校评价模式中存在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机制不完善。评价内容上仍然注重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评价标准统一,忽略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评价方法只关注结果,忽视学生不同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机制。
二、提高中等职业教学质量的对策措施
中等职业学校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主体,也是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主体,更是初中级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体。面临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针对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诸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积极探寻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1产教融合,协同办学,建立行业企业战略联盟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为“决定”)明确指出:“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依据教育功能定位,应立足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半工半读、边学边做教学方式,才能打造企业学校协同育人模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2开展教学诊断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美国的克拉克(L.H.Clark)和斯塔尔(I.S.Starr)给出诊断的定义:“教师在教学中看到学生学习中存在困难,不仅能够准确地定位困难是什么,而且要找出学生产生困难的原因,这个过程就是诊断。”后来有学者提出教学诊断的一般模式是发现困难—准确地找到困难所在—寻找并发现产生困难的原因三个步骤。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社会吸引力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都取决于职业院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都决定于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学校要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切实履行好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发挥诊断主体作用,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endprint
3优化专业设置,适应地域产业发展需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文件指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伴随微博运营官、网店装修师、机器人维护员等大批与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相匹配的新岗位的横空出世,岗位更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而职业学校“固定学制、陈旧专业、稳定课程”难免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中职学校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兴产业、新职业不断涌现的需要,结合产业用人需求,合理设置相关专业,调整相应的课程,使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地域产业发展的需要。
4培训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课程领导力和双师素质
教师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体,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实践操作水平直接影响教改的进程和效果。提高教师能力素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培训教师信息化素养。“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每个领域,互联网在线教育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呼唤教师迅速提高信息化素养,提高运用数字资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熟练掌握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使用和微课的制作,使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指导学生利用校园网实现课程资源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学习方式趣味化、学习效果高效化。学校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和定期举办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促进教师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如教育部每年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对于鼓励和推动职业教育教师提升信息化教育能力水平,对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2)培训课程领导力。英、美、加拿大等国家将教师课程领导力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变革策略,国内职业教育中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是课程变革的必然趋势。所谓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指教师作为课程的领导者和参与者,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创造性地设计课程教学环境,有效实施课程教学,全面提升课程质量的能力。即课程意识、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实施能力。面对活泼好动而又基础课薄弱、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中职学生,如何依据教学大纲,遵循职业能力标准、学生特点,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安排教学环境,将教学知识点、技能点与学情紧密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善于动手动脑,实现“做中学”、“做中教”,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3)培训双师素质。在职业教育改革中,教师应以“专业教学标准”为导向,实施与生产实践“零距离”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与主动发展,要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要使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要成为课程开发、教改实施的主力军。因此,教师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学校应加大师资培训培养力度和投入,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定期赴企业进行研修、顶岗锻炼,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奖励,并作为考核和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定期开展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信息技术应用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自觉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生产实践能力;同时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打造一支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水平高的教学团队。
5实施线上线下空间教学,构建师生互动指导评价的教学新模式
“决定”指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未来,职业教育势必从固定、封闭转向动态、终身;从现实课堂走向现实与虚拟、在线结合。“互联网+教育”时代,教育信息化进程突飞猛进,翻转课堂、微课程、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的运用,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整合,使课堂教学手段多样且生动有趣,教学效果突出。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融合,实现课前布置课程预习内容,让学生上网查找知识点、技能点,获得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常识或知识点;课堂上(线下)针对学生搜索的知识点进行讨论探究,教师答疑解惑、启发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后作业采用在线答题、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评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打破时空界限的网络空间教学。
6实施多元主体评价,以行业企业的认可度倒逼教学改革
构建多元主体评价模式的目的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评价学生学业水平、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又关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健全人格的养成等综合素质评价。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和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设计评估诊断项目,通过反馈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等方式,反映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即第三方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倒逼专业改革与建设。学校应建立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逐步实现评价内容扩展化、评价方式过程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真正做到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构建校、企、用人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
三、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获取技术应用型、技能型职业的能力,单方面的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具备职业理论知识而缺乏社会生产实践和岗位操作能力。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学校教学改革,追求课堂教学与工作过程、专业与职业、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多元评价机制是深化中职教育教學改革、多维度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走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周俊. 基于质量提升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35—38.
[2]刘海.教学诊断与改进:职业院校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6(18):19—23.
[3]李婷婷.高中化学教师PCK对教师教学诊断能力的影响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7.
[4]孟雅杰.黑龙江省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现状及对策探究[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9):2—4.
[5]林叶之.职业能力导向的产教融合多轨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12—16.
[6]邹玉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与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2):11—14.
[7]周艳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J].科技与企业,2015(11):1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