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平
(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河南 洛阳 471013)
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孙丽平
(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河南 洛阳 471013)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78例产后抑郁症产妇,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干预后,比较两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EP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产妇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产妇的抑郁状态,值得推广。
产后抑郁症;健康教育;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分
产后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性疾病之一,产后抑郁症的产妇可出现抑郁、焦虑的不良心理,对产妇及婴儿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可有效缓解产妇的抑郁状态[1]。本文旨在探讨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产后抑郁症产妇7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3版中产后抑郁症标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躯体性疾病及药物、酒精依赖及有肝肾功能损害者。按随机数表法将78例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39例,年龄20~39岁,平均(25.75±3.74)岁;初产妇21例,经产妇18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2例,会阴侧切分娩20例,剖宫产7例。观察组39例,年龄19~37岁,平均(25.28±4.03)岁,初产妇23例,经产妇16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1例,会阴侧切分娩22例,剖宫产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妇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健康教育,具体如下。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一对一地向产妇和家属进行宣教,倾听产妇的苦衷和心声,使产妇的不良情绪完全表达或发泄出来。通过倾诉的内容总结使产妇抑郁的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指导。首先积极与产妇进行沟通和心理疏导,使产妇逐步完成角色的转换;指导产妇注意休息,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加强营养,并注意乳房及会阴部的清洁卫生;宣讲产褥期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等相关知识的重要性,指导产妇学会并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以最大限度地改善产妇的舒适度;指导产妇掌握新生儿的护理方法及技巧,对新生儿所出现的反应进行讲解,消除产妇紧张、焦虑心理,指导其增多母婴接触时间,以增进感情;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解男女平等思想,消除性别歧视,减少对产妇的刺激,使家属理解并积极配合照顾关心产妇,使产妇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缓解压力,顺利度过产褥期[2]。做好定期随访工作,在随访过程中对产妇继续进行健康教育,以改善产妇的抑郁状态。
1.3抑郁评价标准参照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标准对抑郁程度进行评定,EPDS分为心境、焦虑、失眠、恐惧、自责、哭泣、悲伤、乐趣、自伤、应付能力10个方面的自评量表。评分标准:每项按照轻重程度分为0~3分,无为0分,偶尔为1分,经常为2分,总是为3分,EPDS总评分为各项目分数之和,总分≥13分表示有抑郁状态,总分≤12分表示无抑郁状态,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严重[3]。
干预前,两组EP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EPDS评分比较分)
产后抑郁症主要是指产妇在生产后出现的以抑郁、沮丧、悲伤、哭泣、烦躁、易激怒,甚至自杀等倾向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是产后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发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心理、遗传、分娩和社会等因素有关。产后抑郁症的产妇在抑郁状态下可减少体内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使子宫收缩功能下降,诱发出血,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4]。另外产后抑郁症还可能会影响新生儿的智力、情绪及行为等,因此,产后抑郁症对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严重的影响。研究显示,积极地对产后抑郁症产妇进行干预,可减轻产妇的抑郁状态,有利于产妇的康复和婴儿的健康成长[5]。
健康教育是通过进行宣传健康相关知识和技术,继而影响个体行为,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6]。健康教育可使产妇了解和掌握生产、产后及婴儿护理的相关知识,使产妇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缓解,还可使婴儿得到良好的照顾,健康成长。本研究对产妇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产褥期相关知识及新生儿相关知识健康教育,使产妇掌握相关知识,且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家属增加对产妇的关怀和鼓励,有效改善产妇的抑郁状态。
综上所述,通过对产后抑郁症产妇进行健康教育,使产妇及其家属系统、全面地掌握抑郁症知识,减轻心理负担,提高产妇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产妇掌握育儿知识和技巧,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产妇的抑郁状态,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1] 苏长春.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2):84-85.
[2] 朱晓琴.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中国优生优育,2014,20(3):186-188.
[3] 王芬梅.产后抑郁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探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3(4):152-153.
[4] 朱春香.产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4,14(2):70-74.
[5] 费萍.产后抑郁症患者社区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8):117-119.
[6] 王美荣.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2013,29(15):74-75.
R 47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0.127
2017-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