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嵇玲
美育:激励精神,温润心灵
文 | 本刊记者 嵇玲
1795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家席勒以书信体写成《美育书简》,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
而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则认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德智体美劳,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也是学校教育一直强调的五个方面。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对美育的育人功能理解不够深入,部分学校教育出现了“重智育、轻美育”的倾向,美术、音乐让位于“主科”的现象非常普遍,从而影响了儿童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为了加强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美育的定义和作用给出了解释:“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同时,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对新时期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意义重大。”
2016年和2017年,教育部先后两次总共与21个省(区、市)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内,学校美育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还存在哪些不足,未来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本刊推出美育特别报道,采访了高校美育研究专家、民间艺术家、学校典型、家庭美育专家等,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求帮助更多的学校做好美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