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邢晓凤
心中藏锦绣,何处不繁华
——当代著名画家戴泽的美育观
文 | 本刊记者 邢晓凤
美育是生命与情感的教育,绘画艺术美育有着陶冶性情和疏导身心的作用,绘画将抽象的情感寓于具体形体中,在道德与情感上的净化力量优于其他艺术。每一个线条的跳跃,每一个色彩的堆砌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培养学生的绘画艺术素养是一门学问。对此,记者采访了当代著名画家戴泽。
艺术修养深厚的戴老有着返璞归真的真诚气度,他将傲然风骨、超然气韵注入作品中,在水彩跳跃间完美地诠释着物我的协调与平衡,他将绘画视为全部生命,用尽一生去勾勒、构筑一个明美的世界。静水流深,因沉迷绘画,晚年的戴泽恬静寡言,于淡泊中,守护一份平和自在。心有一片海,却将万里灏滔揉进笔底波澜中。谈及美育,戴泽表示,绘画是表达孩子内心自我的一种方式,是修炼孩子心性的最好方式,对于砥砺孩子的品格、润泽心灵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戴泽生活在中国巨大变革的时代,人生经历波澜壮阔,国家命运与他个人的艺术之路紧紧联系在一起。戴泽一直将《中庸》中的“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奉为圭臬。这也是戴泽的恩师徐悲鸿对学生的要求:做一个德学兼备、进取知礼之人。
记者:您觉得绘画艺术对您的人生有什么影响?绘画艺术作为美育的一个载体,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作用?在授课中,您是如何教授学生画画的?
戴泽:绘画是我一生的职业,伴随了我一生,我从小就喜欢绘画,我的父亲从日本京都工业大学留学回来在四川老家办学,我得以接触了绘画,幼年时喜欢看《良友》画报,对丰子恺先生讲音乐的文章印象深刻,父亲比较开明,给了我足够的自由,让我去发展自己的爱好,长大后考取了中央大学。
现在学校提倡美育教育,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对孩子来说,绘画是对性格的一种磨炼!它教孩子学会表达,学会创造,勤奋严谨,能够沉下心来,坚持不懈。这对孩子心性的养成非常有益。绘画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他们最快乐最自信的成长路。
当然,孩子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就是遇到了多位好老师: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秦宣夫、陈之佛,他们都身怀绝技,一句话往往就令人受益终生。徐悲鸿先生鼓励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深入生活勤于写生。徐先生在新加坡举行义卖画展支持抗日,他教导我们,一个画家首先要爱国,要有使命感,随时为国家效力,这是对我艺术观和世界观的一次深刻启蒙,影响了我的一生。这也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的思想非常契合。
徐悲鸿先生的教学别具一格,他会亲自为学生示范绘画技法。有一次他在我的画架前驻足观察了一会儿,便亲自动手为我修改习作。几笔下来,整个画面的关系就调整了过来。徐先生说:“脏一点就对了,笔根上的颜色是最好的。”这句话对我如醍醐灌顶,我之前作画总怕颜色脏,每支笔都洗得干干净净,颜色分得清清楚楚,却适得其反了。
在创作中,我一般不太给学生改画,而更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画,一起感受,让学生学会观察,这个画该怎么画,技巧在哪里,如何巧妙地选择切入点,这是要学生深入去体会的,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会得到他们想要的。
记者:学习绘画听起来轻松,但要真正学习起来,就知道这是一条无比艰辛的路,如何才能学有所获?在绘画学习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戴泽:绘画是内心的需要,如同呼吸一样,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让画面同你一道呼吸。在培养孩子感受力和创造力方面,不要束缚孩子的奇妙想法,多带孩子们去感受自然,感受有历史温度的城市,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要多带他们去美术馆、博物馆。孩子的好奇心就是艺术创造力的源泉。
>>戴泽绘画作品《天山脚下》
绘画要求有很高的观察能力,不管面对静物、人物还是风景,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到画面中最美的部分及细节,不断用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并融入画作中去。学绘画的人和不学绘画的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不一样。学习绘画的人更加注重细节、质感,更能观察、欣赏到世界的美。绘画能培养人的气质,影响人的情趣。审美品位是靠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艺术修养熏陶而来。一个从小喜欢艺术、喜欢绘画的人,在气质上是与众不同的。
记者:现在有不少学生,刚学习绘画时,劲头信心十足,坚持不了多久,就中途放弃了,对这种现象您如何看?对于艺术来说,您觉得天赋和勤奋是什么样的关系?
戴泽:孩子学艺术应注重素质、感觉的培养,从中学会欣赏和理解艺术,用心灵去感悟艺术。学习没有不吃苦的,艺术名家、大家也都是勤学苦练出来的。很多孩子吃不了苦,刚开始学习时觉得新鲜,随心所欲地涂鸦,可是越到后面越觉得不是那么好玩,需要不停地重复练习,觉得枯燥乏味,兴趣便会急速下降。学会执着坚持也是学习艺术的一个重要目的,不管以后是否从事艺术行业,这都是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
如果说天赋,不如说是天生执念,对于绘画艺术来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要拥有极大的热情,花时间投入进去,这就需要勤奋。即便是天才,脱离了长期的学习,也将沦为庸常之辈。有艺术天赋的人,感悟能力和表现能力会很强,画出的作品也更富有感染力,但只有天赋是不够的,后天的努力更重要。一个画家绘画技艺的提升和绘画思想的磨砺需要不断学习、勤奋多画、刻苦训练。
戴泽先生一生致力于绘画艺术的探索,融合中西绘画之长,有着独特的创作实践和艺术追求。从教数十年来,为中国美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著名者有靳尚谊、王沂东等。
记者:绘画的独特魅力在哪里?艺术教育的价值是什么?从学生心理认知和人格发展的角度来说,绘画艺术教育对学生有何帮助?绘画艺术教育能否有效提升孩子的审美水平,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
戴泽:艺术依托于人,一切以人为尺度,人们在画画时,会把自己的性格倾向、心理需要投射到图画中。绘画是内心的一种表达。艺术教育对于人更好地成为一个人,在认知自我的方面有一些作用。绘画艺术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艺术修养潜藏着很强的自我修复和完善能力。
艺术是自由的,要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初学者不要盯着结果,成功在于坚持的过程。绘画教育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一旦思想自由了,艺术教育的春天也就真正来临了。
绘画更多的功用在于心灵的滋养。绘画艺术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陶冶情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即便是将来不从事绘画事业,这样的美育教育,也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把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方法迁移到新的领域,就会出现新的奇迹。
鉴赏比画更重要,家长的审美水平才是影响孩子的主要因素。大到一座城市的建筑、园林,小到家里的碗筷、家具、墙上的装饰物,都会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产生日复一日的影响。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时间慢慢地来改变。
戴泽忠实地继承了徐悲鸿先生的绘画技法,融进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形成了强烈厚重的个人风格。戴泽以油画著称,艺术造诣深湛,当今中国画坛能出其右者寥寥。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厚重的人文主义精神。
记者:绘画艺术教育的难点在哪里,如何解决?
戴泽:艺术虽然没有标准,但触动人心灵的作品具有共通性。西方的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发展之后,与中国的艺术走得越来越近。在绘画过程中,先要去努力做到100分,甚至120分的完整,这还不是最难的部分。当你达到这一程度后,接下来要开始做减法,这才是最难的。减什么不减什么、减到多少为宜,度的把握很重要。
记者:在绘画艺术的创新方面,学生如何去做?在绘画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把握绘画内容和技巧两者之间的平衡?对学生来说,创作和临摹哪个重要?
戴泽:真诚与淳朴是艺术的生命力,人刻意为之往往弄巧成拙。西方艺术在很长一个阶段都拼命强调创新,过犹不及。近些年又开始回到写实的旧路上来了。自然有它的规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和生命体验的结晶,仅仅依靠单纯技巧而存在的作品很难成功。艺术没有标准,能够打动人的艺术作品就是好的,不管是文人画、印象派、当代艺术还是行为艺术。临摹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向前人偷师的一个捷径,这是傅抱石先生在课堂上教导我们的。能够临摹好的作品对艺术技法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创作是临摹的目的和归宿。
记者:您对绘画艺术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什么看法,您的期望是什么?
戴泽:艺术发展是人类思想发展的镜子。绘画是一种艺术表达,它的意义在于交流,更在于完善心灵。感受艺术学习的美好,能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更多乐趣,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憧憬与渴望。
戴 泽 四川云阳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1922年3月出生在日本,同年随父母回国,194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1949年协助徐悲鸿等人建立中央美术学院。曾修复徐悲鸿《奚我后》等多幅作品。应邀为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创作大量作品。戴泽是徐悲鸿重要弟子之一,新中国美术教育奠基人,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代表人物,中央美术学院奠基人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批会员,徐悲鸿教育学派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