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美琴
陶渊明诗中的风意象探析
于美琴
陶渊明诗歌中的风意象首先按语法构成可分为主谓、动宾、形容词等+风的形式;其次,按主题意义可分为田园乐、田家苦、归隐观、生命观等类型。分析了陶诗中风意象的艺术手法、审美意义和思想价值。
风意象;审美内涵;归隐观;矛盾思想
意象是作家主观感情对客观物体的投射。关于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前人已有不少精辟的论述,但是对于风这一频繁出现的意象却论述甚少,单独成篇的仅有杨立群的“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一文,文中论述了陶诗中的风作为个体意象和组合意象的特点,重点分析了陶渊明写风的原因并指出:“‘风’作为陶渊明诗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和‘菊花’‘青松’‘白云’一样,既体现了他的思想灵魂,也是他人格志趣的象征。”[1]84还有荣小措在《论晋代诗中的风意象》一文中认为,陶诗具有清丽的田园风,反应农事的辛劳和自然的冷酷之风。相对于风在陶诗中形成的巨大艺术和思想价值,相关论述却不多。风意象是先秦两汉诗中数量较多、风采各异且悲情色彩鲜明的重要意象。“从《诗经》、汉乐府民歌中风意象的现实主义精神,屈骚、汉代文人抒情诗中的强烈抒情色彩,汉末古诗中的浓重悲情”[2]75以及建安诗歌风意象的“悲凉慷慨”中可以发现,风意象作为传统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悲情是其主要的情感基调。陶诗中有反映田家苦、田园乐的风,也有对于宦海沉浮和人生际遇抒发的慷慨悲风,更有反映生命观的人生苦短、生命易逝的戚戚之风,还有仰慕先贤的盛世和风。鉴于此,笔者拟从审美特征和哲学意蕴2个方面分析其作品中的风意象,探析陶诗中风意象对传统风意象的继承与发展。
总的来说,陶诗中风意象一共出现了46次,其中包括飔和飙2个特称,详见表1。
表1 按语法构成的分类
从语法上来讲,陶诗中有以风为描述对象加动词,描摹风的各种姿态;加形容词的居多,用以描绘风的众多姿态及性质,凸显诗人的不同心境。
1.主谓结构。风+来,语出《杂诗十二首》其二:“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动感十足。
2.动词+风。 感叹人生的有:(1)乘+风,语出《联句》:“鸣燕乘风飞,去去当何极?念彼穷居士,如何不叹息!”深感人不如燕。(2)逐+风,语出《杂诗十二首》其一:“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主要写人生飘忽不定,短暂无常。表达归隐意识的有:凌+风,即迎风,语出《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亭亭凌风桂,八干共成林。”这首诗通过歌咏三株树、桂林、凌凤和神鸾,表达了诗人向往升平世界的遗世情怀,其遗世脱俗的品格不难体味[3]98。 写田园之乐的有:有+风,语出《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南风吹来,苗儿欢快地舞动。
3.形容词+风。此种结构占多数,其中既有表达悲情的风,如凉风、悲风、长风、劲风、寒风、南风、凯风、融风,也有表达归隐之乐的舒适之风,如春风、秋风、和风、清风、暄风、凯风等。
任何一个单个的意象,不管它是多么鲜明、富有表现力,其含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若干个意象,在一定的审美情思条件进行下组合,可以构成一幅图画,一片天地。”[4]122这个画面,这片天地呈现于欣赏者之前的,不仅有缤纷多彩的物象,还有物象之间的虚空、关联、气氛等,其含容量自然要远比孤立、单个的意象深广,从而可以涵容丰富复杂、曲折幽微的情意。因此,陶诗中也有不少关于风的组合意象,具体如下:
首先,表现田家之苦的有:(1)风+雨,语出《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写了自己屡遭变故的穷苦生活,抱怨天道不公,此处写田家之苦。(2)风气指风土气候,语出《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旱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亦患干。”真实再现田家之苦。
其次,表现田园乐的组合意象有3处:第一,风雪。语出《蜡日》:“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这是一首即景言情的清新小诗。岁暮蜡日,为祭神之时,诗人对酒赏梅,沉醉其间,表现出悠然自适的神情意态。”[3]119第二,风景。语出《和郭主簿二首》其二:“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写秋景之美,秋高气爽,风景之清澈。第三,风物指风光景物。语出《游斜川并序》:“天气澄和,风物闲美……魴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这里的乘和指乘着和风,这是陶诗中的名篇,据袁行霈所言,此诗是陶渊明唯一的山水诗,“上承玄言诗之山水描写,下开谢灵运山水诗之先河。 ”[3]35
最后,表达人生观的有:(1)风+水,语出《于王抚军座送客》:“洲渚思绵邈,风水互乖违。”风和水流互相违背。写离别之情,亦写自己旷达的人生情怀。(2)风+波浪,语出《饮酒二十首并序》其十:“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比喻人世险恶,时局动荡。前人多认为此行是因为生活贫困,实际上忽略了一个“似”字,似字暗含心意,实为心底之未酬壮志——儒家建功立业、匡扶天下的使命使然。因为“若果真为饥而仕,又为何专找桓玄、刘裕这样政治巨头入幕。 ”[5]26(3)风露,寒风和露水,语出《己酉岁九月九日》:“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馀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燕鸣云霄。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此诗是写秋诗的名篇,受到历代论者的赞许。艺术上的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秋景“静”的意境。蝉的无声和雁的有声,一留一鸣,都无不给人一种“清”和“静”的感受。思想上,则由物及人,落脚在人生的悲哀。前面描绘了秋的衰败凄清,由此转出“万化相寻绎”,人作为万物之一岂能衰亡的自然规律[3]127?
陶诗中还有一些风表达的是引申意义,与自然之风毫无关联。 (1)风+迈,姿态,语出《命子》:“抚剑风迈,显兹武功。”称颂陶舍持剑超迈的英姿和武功。(2)西来+风,语出《与殷晋安别》并序:“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贫贱。”此诗中的风云为暗喻,比喻殷隐自西向东离去,此诗写对友谊长存的期待。情志缠绵是本诗的特点。(3)习+风,语出《拟古九首》其二:“闻有田子春,节义为世雄。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指继承田畴重节义的遗风。(4)高风,语出《饮酒二十首并序》其十二:“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高风指高尚节操,与自然之风无关。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陶公以张挚、杨伦作比,再次表达出归隐的决心。
陶诗中有几大明显的主题,而且作品中的风意象与此息息相关,故作此分类。
陶公身处乱世,又自命清高,不肯与世同流合污,虽然归隐,由于家资微博,又不善稼穑,故而饱尝农家之苦。《饮酒二十首》其十六:“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写晚年穷困的生活和精神的孤独。读之令人心酸。《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旱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亦患干。”组合意象:风气,即风土气候,真实再现田家之苦,现实主义色彩浓厚。《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长风指大风。这是一首纪实性的诗歌。虽经历大火之难,然初心不改,固守“贞刚”之念。所以说陶渊明并不总是闲适的、平淡的,他的生活也有辛酸、艰苦的一面。
由于刚从官场归来,手头尚有余资,加上儒家“君子固穷”和“君子忧道不忧贫”的教诲,在归隐初期,陶诗中较为多见的是田家乐的画面:《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泠风指和风或清风,写归耕田园的喜悦,以及远离污浊世俗的决心。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远风指习习的春风。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未予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这首诗备受名家重视和推崇。好风微雨相映成趣,使诗人有了闲暇读书的好心情,是隐居生活的至高境界。“自然美是此诗艺术上的最为可取之处”[3]86。
《劝农》:“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和风,写古代繁荣的春耕景象和劳动之乐。
《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南风,写田园风光给诗人带来的欢乐。
《和郭主簿二首》其一:“蔼蔼堂前林,仲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凯风指南风,回旋的风,心情好时回风也不觉悲伤,以轻松愉快的笔调叙写自己闲适自足的田园生活。
《和郭主簿二首》其二:“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风景组合,写秋景之美,秋高气爽,风景之请澈。
由于深受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加之个人命运的多舛,陶公对人生有颇多感慨,也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神渊写时雨,晨色奏景风。”时雨,合时节的雨,景风,古代称夏天祥和的南风为“景风”。这是一首阐述作者生死观和人生哲学的诗。明人黄文涣认为,“观早起之天色,足定其为何风,色晦风必恶,色清风必和,是景风凭晨色具奏也。炼字炼句之奇奥,前无汉魏,后压三唐。 ”[3]134
《己酉岁九月九日》:“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馀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燕鸣云霄。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七:“亭亭凌风桂,八干共成林。”凌风即迎风。“这首诗通过歌咏三株树、桂林、凌凤和神鸾,表达了诗人向往升平世界的遗世情怀。 ”[3]98此诗遗世脱俗的品格不难体味。
陶公一生五官三休,一直徘徊不定,到后来笃定归隐,有很多地方都彰显了他的归隐观。
《饮酒二十首》其十七:“幽兰生前庭,含蓄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此诗以幽兰自喻,以“萧艾”喻世俗,表达自己悔悟违背初衷误入仕途,迷途知返,回归田园。“其实,清风难至,任道难通,幽兰终当处幽谷,贤人终当隐田园也。 ”[3]174
《饮酒二十首并序》其四:“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劲风指强劲的寒风。本诗以劲风来烘托青松的顽强挺拔。
《和刘柴桑》:“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谷风即东风,当指春风。“由此诗基本可以全面窥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即所谓‘既不求显达,亦不预佛门,结庐人境,躬耕守拙,亲旧不遗。 ’”[3]125
《归鸟》:“翼翼归鸟,晨去于林。翼翼归鸟,戢羽寒条。和风弗洽,翻翮求心……晨风清兴,好音时交。”和风指春风。“虽不学《诗经》,却处处采用《诗经》中‘比’的艺术手法,以比体为赋体,既通过对归鸟的歌颂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情,也展现出诗人孤高芳洁的情趣与心态。 ”[3]118本诗用归鸟,树林,风,云等组合意象,通过比的手法,暗示自己如同归鸟一样意欲归隐。
风是极其普通且普遍的自然现象之一,它先于人类而存在,并且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生存休戚相关。“古代诗歌中的风意象常常伴随着诗人情感的波动。这源于风和人的情感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异质同构关系。概括来说,人类的情感思绪如风般无形无影而又丰富多样,人类的喜怒哀乐的种种表现是与风的时而狂烈、时而柔和的无端的变化相类似,激烈的感情起伏翻腾就好像狂风的剧烈动荡,柔和的情思就象微风的轻抚,凄冷之情宛如寒风入骨,哀伤的心情就像秋风瑟瑟一样。”[6]4同一风意象由于诗人处境心境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情感色彩与内涵。例如,对于本来就悲伤的人来说,会产生风悲的感觉。“悲风”是寓情于景的写法,这也正表现了风意象自身的丰富复杂性和极强的可塑性,这里的风便成为了悲情的代言人。由于心境和际遇的不同,陶诗中的风意象大致可分为悲风和喜风两大类。
“魏晋以后,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恒久的审美习惯与心理定势,即以悲为美,以感伤为美,所谓‘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并认为具有哀伤主题的作品能够给读者更为强烈的审美愉悦。”[7]184由于深受传统的影响,也由于时代的艰险和个人命运的多舛,陶诗中也有不少悲风。具体如下:
《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渲染悲壮的气氛。感叹荆轲剑术不佳。
《答庞参军》:“惨惨寒日,肃肃其风。”寒日冷风为离别之情更添了几分忧愁。
《岁暮和张常侍》:“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厉厉气遂严,纷纷飞鸟还。”长风指强风或远风。含蓄委婉、沉郁顿挫是此诗的特点。“此诗集岁暮、晋室将暮、张野去世、诗人已届暮年等几暮于一体,使全诗笼罩着浓重的悲凉感伤的气氛。”[3]192个人的感叹与对时局的忧虑悲愤为一体。
《饮酒二十首并序》其十六:“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写晚年穷困的生活和精神的孤独。读之令人心酸。
《拟挽歌辞三首》其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秋风,亦为悲风。这首《拟挽歌辞》历来有2种说法,主流说法认为本诗作于诗人去世前2个月,与《自祭文》同时,非主流说法认为作于壮年时一场大病之后,拙以为第2种说法合理,因为“悲秋是中国文人的意识积淀”,将出殡的时间设于寒秋,有利于烘托悲伤的气氛,设想如果把时间设在姹紫嫣红的春天和骄阳似火的夏日就缺少了悲的基调,不利于作者抒发自己哀伤的情感。
《杂诗十二首》其七:“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就艺术而言,徐正英以为“‘寒风’二句描述形象,萧瑟之气读之令人感同身受。”[3]67对死亡的态度表达的很明确,即视死如归。
《杂诗十二首》其十:“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泛舟拟董司,悲风激我怀……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本诗仍表现“一心处两端”的痛苦心情。《杂诗十二首》其十一:“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愁人难为辞,夭夭春夜长”。惨风指悲风或凛冽的寒风。这是行役中的伤春诗。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一:“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途。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题目即为阻风,写归乡省亲受阻,一个怨字跃然纸上。此诗,“以怨凸显思亲真情是此诗的成功所在。其‘崎曲怨地,限隅怨日,凯负怨风,森疏怨木,层层添苦’”[3]32,写怨愈深,游子思亲之情俞真,因除风之外,其他阻隔都是诗人自己的感觉。所以此诗被前人称为“至情流露”的范例。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此诗主要写思隐之切,首叹行役之苦,次忧仕途难料,风险多多,诗中以自然界暗喻或暗示政界,如以“山川、崩浪,长风”暗喻仕途风险,以“在兹,人间”暗喻世俗官场,以“园林”代指世俗之外。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这两句多为人称道,“静夜风更清,有似于爱静夜,炼字之妙如此。[3]148,“‘爱’字妙,无‘悲’字不妙”,“妙又不在‘喜’字而在‘开’字。 ”[3]148
总的来说,众多悲风意象即体现了诗人对个人壮志难酬的感叹和田家生活的艰辛无奈,又饱含了对时局的忧虑悲愤。
陶诗中的风意象多在写田园之乐时为好风,其中有泠风、远风、好风、和风、南风、凯风等。在此不赘述。
从感情色彩来说,对汉魏以来的悲风意象基调有所改观,增加了很多积极、乐观的因素,比如:“回飙开我襟”反应了诗人畅快豪迈的心情,而“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生动再现了田园居住的闲适。
从艺术创作的主题来说,开拓了很多新的领域,比如反应田园乐的部分,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比喻新奇;还有“平畴交远风”,如若没有亲身体验是绝对写不出来这等美景。还有反应农家苦的部分,“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真实再现了农家之苦。
从思想上来讲,陶渊明的诗有更高远的意境,更豁达的三观,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描绘了自然万物循环往复的天道。“亭亭凌风桂,八干共成林。”则表达了诗人高洁脱俗的志向。还有“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所表达的坚强乐观。
从语法构成来说,种类多样,有动宾短语,主谓短语,还有大量的由形容词做修饰语的偏正短语。此外,还有一些暗含典故和俗语的风意象,例如:融风,暄风,景风,义风等,大大开拓了风意象的叙事内涵和美学意蕴。从意象的构成来说,不仅有单纯的风意象,还有众多的意象组合,例如:风雨、风雪、风物、风景、风波、风水、风气、风露,从而大大拓展了风意象的隐喻和叙事功能。
在儒家、道家、佛家、玄学、农家等多种思想交织下,陶渊明经常处于矛盾之中。可以说他一生都生活在这种痛苦之中。他年轻时“游好在六经”,所以怀揣儒家“建功立业”的思想5次入官场,可是由于政局动荡、社会黑暗,他的一腔热血未能如愿,屡遭碰壁,于是“三休”隐居田园。此时,是道家思想所谓“性本爱丘山”抚慰了他不得志的心灵。后来,由于生活屡遭变故,家园失火,亲人亡故,他的田园生活愈加艰辛,此时佛家思想正好涤荡他内心的杂念,使他能够超脱生死,坦然立于世间。由于思想的种种变化,陶公作品的风格有时欢快,有时悲苦,有时超脱。所以理解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要和诗人的思想和经历相联系,不能剥离开来,而矛盾的思想方法是理解陶诗多种风意象的一把钥匙。正因如此,陶诗中的风意象也更显丰富多彩,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更为可贵。
[1]杨立群.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4).
[2]荣小措.建安“三曹”诗中的风意象考述[J].兰台世界,2011(22).
[3]陶渊明.陶渊明诗集[M].徐正英,阮素雯,注评.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
[4]陈佳妮.我寄情思于春日[J].语文学刊,2008(11).
[5]魏耕原.陶渊明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6.
[6]荣小措.试论古代诗歌中的风意象[D].西安:西北大学,2002.
[7]丁国强.悲风劲吹与好风如水:一个古典意象的两种生存解读[J].浙江社会科学,2006(2).
I2
A
1673-1999(2017)10-0071-05
于美琴(1980—),女,硕士,皖南医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和诗歌翻译。
2017-05-10
安徽省2015年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意象诗学视阙下的陶渊明和弗罗斯特田园诗之比较研究”(SK2015A549)。
(编辑:王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