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群芳
抗美援朝运动中重庆地区的宣传动员形式研究
曾群芳
在抗美援朝运动的宣传动员过程中,宣传的形式和方法直接决定着宣传的效果。从宣传学的角度划分,宣传的形式与方法包括3个方面:文字宣传、语音宣传和形象宣传。根据受众对象的不同,选取3种典型的宣传形式,即报纸、漫画、广播,介绍重庆地区抗美援朝运动的宣传动员情况,展现出重庆地区抗美援朝运动中宣传动员的特点。
宣传动员形式;报纸;漫画;广播
在抗美援朝运动的具体宣传动员过程中,报纸、漫画、广播3种宣传形式紧密相连、相互依托,通过附加一些其他的宣传形式,共同展示出抗美援朝运动中宣传动员的特有场景。
人民的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是指导工作的最有力的工具,因为它天天出版,数量最多,发行最广,没有任何出版物可以与之相比。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动员工作中,报纸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毛泽东关于报纸在宣传中的作用指出:“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1]邓小平同志在西南新闻工作会议上指出:“领导的主要方面,就是要善于运用报纸。领导方面必须看重这个武器,不懂得利用这个武器,这个领导就很有缺点。”[2]报纸对于宣传动员以及开展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报纸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作用同样无可替代。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全国性的党报宣传网的建设。到抗美援朝运动开展初期的1950年,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建立了中共省(市)委机关报,许多地市级中共党委机关报也纷纷成立,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县)的党报宣传网。
报纸的宣传目的是让群众行动起来,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变成群众的行动。1950年—1952年,中共中央西南局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全力投入到了抗美援朝运动的宣传动员之中。《新华日报》运用资料、漫画、歌曲等多种新闻体裁,针对群众的“恐美”“崇美”“亲美”态度,用生动的语言和多样的形式向群众进行“仇美”“鄙美”“蔑美”的大规模宣传动员。《新华日报》直接转载了许多《人民日报》的重要内容,大篇幅报道各地关于抗美援朝运动的经验和方法。《新华日报》专门开辟了《宣传员工作》,介绍一些关于宣传的典型事例以及优秀宣传员在宣传中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另外,还开辟了《党的生活》,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群众进行抗美援朝运动。《新华日报》为利用报纸进行抗美援朝运动,使报纸真正发挥普及深入抗美援朝运动的集体宣传者、集体鼓励者与集体组织者的作用,制定了本报普及抗美援朝运动的宣传工作计划,提出如何进行抗美援朝爱国主义的宣传方针。
由于当时群众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相当一部分人是文盲、半文盲,如果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报纸,他们肯定是看不懂的。为了保证报纸在宣传动员中的有效性,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了读报组制度,该制度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得到广泛运用。读报组是党教育群众和联系群众的有效工具,也是群众性宣传队伍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重庆地区广泛建立起读报组制度,仅据万县专区的不完全统计,就有6 000个读报组,参加读报的群众有15万~20万,如:万县的石马、高隆、天城3个乡就有168个读报组[3]。重庆六一〇厂广泛组织读报组阅读《新华日报》《工人日报》《青年生活》上的抗美援朝相关材料,读报组每天用一个半钟头来学习报纸。该厂为了使每一个工人都得到抗美援朝的时事教育,对有孩子的女工们,托儿所的工作人员利用每天女工们3次喂奶的时间为她们读报。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节约了时间,而且还消灭了抗美援朝教育的“空白点”。
漫画在艺术中是一种短小犀利的武器,由于它特具的性能,在尖锐的斗争中,一直担负着“尖兵”的角色,它的阵地是报纸刊物。漫画能及时、尖锐地揭露和讽刺事件的真相,因此,许多报纸刊物都刊登它[4]。漫画可以突破受众对象的文化水平限制,群众不管识不识字,都能看懂生动形象的漫画。漫画借助于直观、通俗的宣传形式,通过激发群众的视觉感知,引起广大群众的情感共鸣。漫画和群众的联系在交流中也变得密切和经常,群众对漫画是非常欢迎的。漫画作为最能体现宣传特点和优点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抗美援朝运动的宣传动员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起到了揭露敌人、鼓舞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
漫画在抗美援朝运动的初期,就作为一种宣传形式投入到了动员工作中。抗美援朝运动刚开始时,各地报纸编辑和领导还不太熟悉运用漫画,个别地方报纸开始只是转载《人民日报》发表过的漫画。后来各报渐渐熟悉,也各自组织起漫画稿,重庆地区也不例外。据1950年11月和12月的统计,有漫画980幅,如果从抗美援朝运动开始计算起,有2万幅以上。1950年11月25日—12月6日,《新华日报》连载了李少言、苏光、牛文、汪子美等多位著名漫画家联合创作的《美帝侵华史画》,揭露了从1939年美国将鸦片输入到中国,毒害中国人民,之后长达100多年的侵华历史,还切合时事,揭露美帝扩大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纷纷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保卫世界和平。这幅漫画描绘了一个恶魔式的美帝国主义,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它卑鄙无耻、阴险毒辣和凶狠残暴。另外,《新华日报》还开辟了专栏《新华画页》,刊载了大篇幅的漫画。这些漫画主题鲜明,紧紧围绕抗美援朝运动的目标和内容而展开,是抗美援朝运动目标及内容的“图像化展示”。《新华日报》编辑苏光为重庆地区抗美援朝运动中漫画宣传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漫画作品鼓舞了广大群众抗击美帝国主义的决心,号召群众积极投身到生产中来。
由表1、表2可以看出,漫画在建政初期的重庆已经作为一种常见的宣传方式广泛运用于报纸中对群众进行宣传。据《新华日报》抗美援朝漫画分布表,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开始的前3个月时间为漫画的高潮期,仅这3个月,《新华日报》发表了65幅关于抗美援朝运动的漫画作品。1951年,抗美援朝运动在重庆地区继续发展,《新华日报》漫画使用频率基本平稳,也不像1950年的那3个月使用漫画那么频繁,但是以漫画为宣传动员的方式仍在继续。1952年6—8月,《新华日报》又掀起了使用漫画的高潮,此时正是准备朝鲜停战协定谈判时期,这时期的漫画主要是警示群众不要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持松懈的态度。另外,从《新华日报》抗美援朝漫画数占总漫画数的比例看,抗美援朝运动在整个社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和其他运动一起展开。由此可见,重庆地区在进行抗美援朝运动期间,漫画成了为发起运动而进行宣传动员,并不断启动运动高潮的最有力的媒介宣传武器。
表1 《新华日报》抗美援朝漫画分布表(1950—1951年)
表2 《新华日报》抗美援朝漫画分布表(1952年)
语音宣传,它是在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宣传者用生动的语言对直接接受宣传者起说服作用的一种宣传形式,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宣传者能否激起听众积极的情绪[5]。广播是一种有效的语音宣传形式之一,是广大群众接受和了解抗美援朝运动的有效渠道之一。
中共中央西南局积极响应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指示”,构建了自上而下的广播网和收音网。1950年10月7日,川东行署发出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拨出相当大的一批经费购买收音器材,改变了过去川东区各县市普遍没有收音机设备或者已有设备损坏的情况,各个区县都配备了交流或直流收音机。另外,川东行署联合西南人民广播电台举办收音员训练班,通过专业培训,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广播和收音人才。万县地区建立起的广播站,每日广播4个小时,群众反映很好。另外,万县地区将土广播在各地试用,土广播的制作工具简单,比较容易实施,适合在小城市、乡场和人口较稠密的农村进行使用。
中共西南局为了在城市和农村普遍、深入地开展抗美援朝的宣传动员,强调“加强对人民广播电台的领导,利用广播电台进行广泛的抗美援朝宣传教育工作”。重庆地区是新解放区,地区辽阔,长期以来交通不便,加之干部异常缺乏,广播电台是中国共产党对广大群众进行时事、政策宣传与文化活动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广播可以克服重庆地区交通不便的困难,能到达报纸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其影响范围比报纸更为广泛。一张报纸仅为有限的群众所阅读,而一个广播电台将为无限的群众所收听。同时由于广播是通过语言发表思想感情,采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所传播的内容也更生动活泼,因此,它是当时最好的宣传工具之一。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在配合建设一个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的工作中,在教育工人阶级、青年学生、广大郊区农民和工商业者的过程中,在向全市人民宣传政府政策法令,号召抗美援朝运动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重庆原市委员会书记张霖之,在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周年会上,号召重庆市人民广播电台必须大力宣传抗美援朝运动,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如:演讲、歌曲、对话、讲解、新闻广播剧等,激发人民抗美援朝的热情,教育各阶层人民认识美帝国主义必败,人民民主力量必胜的真理,教育人民提高政治认识与革命理论。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邓小平为西南人民广播电台题词,强调广播的重要作用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西南局第二书记张际春为西南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周年题词:“为发挥广播电台现代宣传武器的优良作用,鼓励和组织千百万人民的斗志,完成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任务而努力”。
西南地区,重庆市人民广播电台制定了抗美援朝宣传计划。首先,规定所有广播节目应配合“抗美援朝爱国主义”的中心任务。在《人民讲坛》《学习讲座》《言论》《新闻》等节目中,经常有计划地进行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其次,为了使广播宣传能深入普及,应加强对各地收音站的联系,有计划地指导各地广泛组织各界人民收听广播的工作,特别是对宣传工作中的空白地方(如小城市、农村等)应加以注意。该广播电台要求所属各部门均应进行深入的时事学习,订立爱国公约,提高工作中的严肃性与责任心,严格执行工作制度,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重庆人民广播电台为加强抗美援朝爱国主义的时事宣传教育,为各地宣传员提供时事宣传教育材料,在《学习讲座》节目内专门设立《时事学习讲座》,邀请党的报告员及有关首长轮流来台广播。
在广大城市,宣传网已经广泛地建立起来。但是在偏远的农村,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广播和收音机没有普及。为了方便广大农村进行时事宣传教育,为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各地进行了“收音机下乡”的工作。“收音机下乡”“广播下乡”成为农村进行时事宣传的一种很好的途径,收音机成了最受人民欢迎的宣传员,广播的每一句话大家都记得牢牢的。只要是收音机到过的地方,广大农民群众就都了解到抗美援朝的一般道理。广播在农村动员的阶层是很广泛的,从来不参加社会活动的农村妇女也来听,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老爷爷们也跑十多里路来听。另外,重庆人民广播电台为了使各机关、学校、团体及各街道青年群众了解重庆市民主青年联合会的内容,直接播送了大会上关于各界青年抗美援朝代表会实况,鼓励全市青年踊跃收听。
除了上述3种主要的宣传形式外,在抗美援朝运动中还有其他很多有效的宣传形式,如戏剧、戏曲、歌曲、花鼓、黑板报、金钱板等等。在这些宣传形式中,用当地真人真事编成材料演唱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重庆城区就普遍采用了这种方式,编写成的材料达50种以上。文艺活动中的戏剧、歌曲在当时重庆地区受到群众喜爱,在抗美援朝运动的宣传动员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1950年的戏剧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戏剧协会更主动地开展了配合当前政治任务的抗美援朝大公演。戏剧《美国人民的呼声》揭露了美帝国主义的罪行和美国堕落腐朽的生活方式,该剧的演出得到了各界人民的肯定。1951年春节,重庆地区抗美援朝文艺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戏剧协会组织了10个戏协春节戏剧活动工作站,36个互助小组,全市共229个单位参加春节戏剧活动。戏剧形式有话剧、歌舞剧、话报剧、传剧等,共演出254个节目,观众484 600余人。一个老伯伯说:“这几天的戏呀,真是像上了几天课读了几本书,受益真不少呀!”另外,还演出了《新春歌唱抗美援朝》《通讯员活捉美兵》《恐美病》《新年劝妻》等94个曲艺节目。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教育了广大群众,使抗美援朝宣传动员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
歌曲宣传也是抗美援朝运动中宣传动员的一种重要形式。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专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征集以抗美援朝、鼓舞意志为主题的歌曲,以鼓舞战斗意志为中心,结合爱国主义、新英雄主义、加强国防建设、武装保卫祖国、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等选材,歌颂人民解放军的光荣和人民解放军不怕艰难、不怕困难的精神,歌唱祖国的伟大可爱。文教部还专门指定以田汉、刘白羽、王亚平等15人组成专门委员会,负责此项工作。另外,抗美援朝运动催生了很多新的歌曲,这些歌曲对于激发与鼓舞群众爱国主义的情绪,起了重要作用[6]。这些抗美援朝歌曲在群众中得到广泛歌唱和传播,许多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根据“1950年全国流行歌曲调查”,西南地区的9首主要流行歌曲中,关于抗美援朝的有3首[7]。可以说抗美援朝运动已经成为当时流行歌曲的重要主题。歌曲给抗美援朝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鼓舞群众前进的武器,同时,歌曲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将宣传动员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1]毛泽东选集:第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要善于利用报纸指导工作[N].新华日报,1950-06-24(3).
[3]万县区抗美援朝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B].四川省档案馆,1-1-401.
[4]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漫画选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
[5]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6]孙慎.抗美援朝歌曲创作中的某些倾向[N].人民日报,1951-02-25(5).
[7]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1950年的音乐运动[M].北京:中国图书发行公司,1951.
K27
A
1673-1999(2017)10-0091-03
曾群芳(1986—),女,硕士,中共彭水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2017-07-10
(编辑:王苑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