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分析

2017-11-01 11:12胡春阳刘秉镰廖信林
关键词:图谱文献政策

胡春阳, 刘秉镰, 廖信林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分析

胡春阳, 刘秉镰, 廖信林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关系中国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符合“十三五”时期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时代要求。按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演变阶段对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1992—2016年CNKI数据库为来源,采用CiteSpace5.0文献计量软件进行关键词LLR聚类和Brust探测,并绘制知识图谱,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结果显示:(1)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的热点及前沿可概括为区域发展差距、重点区域发展、财政政策、区域协调发展及其政策等方面;(2) 理论研究符合区域政策演变的阶段划分,但受政府政策影响较深,具有很强的趋向性和滞后性,分析方法则滞后于国外;(3) 结合期刊及主要研究力量特征分析,相关论文在期刊上集中度不高、期刊群不稳定、代表性期刊缺位、作者机构网络结构松散等,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理论研究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应从夯实理论体系、完善科研合作网络、强化政策理论引导作用、健全政策制度机制等方面展开。

区域协调发展 前沿动态 知识图谱分析 聚类分析

一、引 言

区域发展不协调是世界各国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之间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差距较大,客观上也存在较突出的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为此,中央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大致经历了平衡发展到非平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演变过程。[1]改革开放以前,均衡发展的区域政策对于协调区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等问题日益突出,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成为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主题。

按照“两个大局”的指导思想,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较长时期内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旨在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区域,通过集中有限资源、提供优惠政策加快对外开放,实现优先发展。在沿海开放的基础上,1990年中国提出“长江发展战略”,利用长江沿江区域的区位、中心-边缘效应、政策以及运输通道、地形地貌、水(能)资源及岸线资源等基础条件,形成良好的沿江区域“点—轴—集聚区”空间结构等级系统,使沿海、沿江区域共同构成区域发展T形主轴线。[2]1992年,按照十四大要求,中国开始实施沿边开放政策,但由于沿边开放形式单一,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体系不够完备等因素制约,政策拉动区域发展的力度不足,经济效益有限。与此同时,沿江沿边开发开放进一步拉大了区域发展差距,增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和宏观调控的难度,也使区域产业结构布局、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更加困难。

进入21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区域政策进入协调发展新阶段。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板块”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被纳入“十一五”规划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3]学术界就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目标、完善配套税收财政金融政策、促进区域协作互助和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围绕“四大板块”建设也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十一五”规划还首次提出主体功能区战略思想,明确了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划分及分类政策,在总结和提出空间均衡、资源承载能力开发、生态产品、调整空间结构、控制开发强度等理念的基础上,明确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作用和意义,确定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目标和任务[4],分析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思路,并通过差别考核、反向约束、界限拓展等方式,推动地方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地。“十二五”规划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除强化对西部、东北和中部的政策支持之外,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并开始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为进一步破解基于行政区划进行区域划分的“四大板块”彼此相互割裂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并要求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共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而长期以来,由于区域之间关系定位模糊、跨区协同体制机制缺位以及行政区划的级差效应等原因[5],北京与首都、天津、河北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够妥当,京津冀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效果不够显著。

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和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基本思路、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政策机制、政策比较、政策选择、对策建议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缺乏系统、全面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现状、发展脉络、热点前沿的综述性成果。鉴于此,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政策的演进阶段,对研究发展脉络及各阶段重要研究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CNKI系列全文数据库中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和突变词探测分析,揭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结合期刊及学科领域分布统计、作者及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在明确主要研究力量及分布情况基础上,探索形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现状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CiteSpace是德雷塞尔大学终身教授陈超美先生开发的一款科学文献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软件。该软件可通过对关键词、主题、作者、机构、被引文献、被引作者、被引期刊等学科知识信息的抽取和分析,挖掘其隐含信息,并借助可视化知识图谱直观地呈现相关信息和信息实体间的相互关联,通过相关信息的会聚情况,了解和预测研究热点、前沿、交叉学科和未知领域,全面揭示该领域科学知识的发展状况,在情报学、图书馆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

利用CiteSpace关键词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热点研究及前沿趋势,需要把握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即节点的大小)、中介中心性(即节点在聚类网络中的连接能力)、共现关系及强度、关键词出现时的密度等指标,而确定关键节点则是分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6]

首先,在CiteSpace中,将中介中心性高于0.1的节点确定为关键节点,用紫色表示,而对于具有共现关系的关键词,可采用Cosine余弦指数表示用其强度[7]:

(1)

其中,cosine0,1,且fk1、fk2、fk1,k2分别表示关键词k1、k2出现和k1k2同时出现的频次。

其次,采用特定的方法(如K聚类、密度聚类等)进行聚类,以明确主要研究内容或方向。可采用Callonetal.的方法[8],构建聚类子簇,进行聚类命名和关注度测算,用形成的主要聚类反映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的热点。最后,通过分析关键词出现时的密度[9],来进行突变词探测(Brust Detection),分析研究前沿。

为系统性地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研究情况,以CNKI系列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选择时间跨度为1992—2016年,按篇名=“区域”并且篇名=“协调发展”并且篇名=“政策”进行期刊精确检索。截至2016年12月8日,通过检索得到186篇文献,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分别为100篇和64篇。经过阅读剔除书评、报道、通知等非学术文献及其他相关度不高的文献后,共筛选出162篇文献作为样本数据。此外,以Web of Science为期刊数据源,于2017年1月7日分别以“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和“Regional Coordinat*”为主题检索1992—2016年发表的论文文献,通过施引文献追溯、阅读、分析,最终筛选出73篇论文文献,供国内和国际研究现状比较分析使用。

三、发文量、期刊及主要研究力量时空知识图谱分析

(一)发文量变化与期刊分布

年度发文数量及变化情况,是相关领域重要性、受关注程度等的总体反映。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领域1992年起才有相关的研究。

图1 CNKI样本文献时间分布图谱

如图1所示,从发文情况来看,1992—2016年年均发文量为6.5篇。由于市场尚未成为导致中国区域差距和不协调的主要因素,加之西方区域经济学理论引入较晚,1992年之前几乎没有相关研究,而1992—1999年年均发文量也仅为1.5篇。随着1999年以后中国全面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2005年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提出继续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个统筹”,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十一五”期间六大重点之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后,中国形成了涵盖“四大板块”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关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2005—2011年发文量达到98篇,占样本文献总量的60.50%,其中2006年发文量达到峰值。随着“十二五”规划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提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进入重点区域优先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区域合作及区域良性互动的新阶段,2012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相关发文量有所减少,2012—2016年年均发文量下降为6篇。从年度发文量来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受政策影响较深,具有很强的趋向性和滞后性。

研究成果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研究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分析其分布情况为开展该领域文献搜集和前期知识积累提供了方向。根据统计,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的162篇样本论文分别发表在111个期刊上,其中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刊源期刊各50个和28个(按2016年期刊目录计算)。从样本论文的集中情况来看,发文量最高的6个期刊发文量仅为33篇,论文在期刊上集中度不高,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期刊群和代表性期刊,但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已成为学者高度关注研究领域。

从期刊发文量来看,发文量最高的核心期刊依次为《经济研究参考》《税务研究》和《甘肃社会科学》,分别刊登论文9篇、7篇和3篇,而发文量在1至2篇的CSSCI期刊则包括《宏观经济研究》《山东社会科学》《财经科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等26个刊物。

从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刊源期刊发文量来看,两者发文量分别为75篇和38篇,占样本文献总量的46.3%和23.5%,表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此外,从CSSCI刊源论文的学科分布来看,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在知识图谱上呈现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政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特征,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A/K)、综合性经济科学(F)和财政(F81)三大学科领域,其中区域协调、经济发展和财政政策是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的重要方面,如图2所示。

(二)主要研究力量分析

采用CiteSpace进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依次选择节点类型(Node Types)=“Author”、时间切片(Time Slicing)=“1992—2016”和“Years Per Slice”,并将Selection Criteria赋值为“Top N=20”,得到包含202个作者、80条连线的作者合作网络图。通过将论文标示内的阀值由0调整为1进行调谐,以简化图谱突出高产作者,同时结合可视化视窗提供的作者分析情况,统计出高产第一作者及其发文情况。其中,魏后凯、肖金成、陈栋生、覃成林、李冬梅、张崇康等作者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领域不仅发文量高,而且论文发表的期刊层次较高,这些作者对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但作者合作网络密度仅为0.003 9,表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的网络结构依然不成规模。

图2 CSSCI刊源论文学科分布图

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领域高产机构及其发文情况来看,发表论文数量在2篇以上的机构共27家,发表论文数量共为75篇,占样本论文总量的46.3%,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这两大机构的发文量最高,分别为8篇和7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较其他高校发文量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银行、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21家机构的发文量均为2篇,如表1所示。从地域图谱来看,在27家高产机构中,东部地区共有20家机构,而中部和西部仅有4家和3家,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客观上也限制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如图3所示。

表1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领域高产机构及其发文情况统计

结合CiteSpace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字体和节点半径较大,是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代表性研究机构,而具有财经专业优势的高校也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同时,从作者及机构共现网络结构图谱来看,作者及机构共现网络的密度仅为0.006 3,表明作者机构网络结构关系不够紧密,作者、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这是制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理论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

图3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作者及机构共现网络结构图

四、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的知识图谱分析

(一)研究热点聚类分析

关键词作为文献收录和索引的重要标识,是对文献全文中心内容的高度概括。某一研究领域文献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及其强度,是分析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的重要依据。首先,采用CiteSpace5.0对1992—2016年CNKI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依次选择节点类型(Node Types)=“Keyword”、时间切片(Time Slicing)=“1992-2016”和“Years Per Slice 3”,并将Selection Criteria赋值为“Top N=20”,通过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和修剪切片网(Pruning Sliced Networks)形成和修订知识图谱。为了突出重点和便于观察,将论文标示内的阀值提高为4,以过滤出现频次不高的关键词,得到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见图4所示。在图4中,同心圆紫色和红色部分的厚度分别代表中介中心性和文献爆发性的大小,节点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结合中介中心性、频次等指标,能够较直观地呈现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的重要关键词所在,为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提供依据。其次,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基础上,依据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及其强度,采用LLR聚类算法进行聚类(见图5),得出16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关键词聚类(含聚类子簇、聚类命名、聚类关注度测算值等)。

结合频次、中介中心性和衡量聚类内部同质性的Silhouette值,选取了11组主要聚类(见表2),这些聚类频次较高且中心度除区域政策、财税政策、发展政策之外均接近0.9,表明相应的节点在整体网络中具有重要的连接作用,因而可通过以上聚类来反映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的热点。

图4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图5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关键词LLR聚类知识图谱

序号聚类命名频次中心度平均年份聚类子簇0优惠政策190.9082002优惠政策、优惠方式、税制改革1三大地带130.8621996三大地带、沿边开放、沿边地区2发展政策110.7891998发展政策、产业分工、地区自然资源3区域政策110.6821999区域政策、主体功能区、功能区规划4人均收入差距100.9282001人均收入差距、非均衡发展、政策涵5财税政策100.7062005财税政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区域协调发展50.9572013区域协调发展、空间计量、空间集聚7金融组织体系50.9741998金融组织体系、企业贷款、金融市场体系8区域协调40.9552012区域协调、西部大开发、双重差分9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1201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政策评析10税制结构30.9741998税制结构、综合所得税、税负水平

(二)研究热点演进时区知识图谱分析

采用关键词时区知识图谱,对CNKI样本文献进行热点演进分析。取时间切片为2年以提高知识图谱在时区上的区分度,得到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热点演进的时区知识图谱,如图6所示。

图6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热点演进时区知识图谱

1992—2016年期间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的主要关键词有地区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政策、沿海地区、欠发达地区、三大地带、西部地区发展、优惠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主体功能区、区域协调发展等。结合关键词频次及聚类情况,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区域协调发展概念的提出,可按时间维度将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热点演进归纳为区域发展差距——沿海地区——三大地带——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发展——优惠政策——财税政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这一演进符合中国区域政策演变的阶段划分,是相关理论研究和各时期制定的五年规划、区域发展战略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表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理论研究在总体上滞后于政府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三)前沿动态分析

作为前沿的二级概念,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展现科学研究中的新进展、新动向,是研究中具有创新性、发展性和学科交叉性的主题和方向[10]。研究前沿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纵观科学计量学发展史,自科学计量学在之父普赖斯提出研究前沿以来,其概念可划分为高被引文献(如Price,1965;Small,1973;Garfield,1994等)[11-13]、施引文献(如Morris,2003)[14]、突变或热点主题(如Chen,2006)等三类。相应的,也产生了基于引用关系和文献内容两类分析方法,由于从被引文献刊出到施引文献撰写再到引用关系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利用引用关系分析研究前沿存在较长的滞后期[15],同时基于文献内容的词频分析通过文献核心关键词出现频次反映相关内容的重要程度,可用于分析研究前沿(Lucio-Arias and Leydesdorff,2009; Lv et al.,2011)[16,17],当然更多地用于判断研究热点,而突变词较高频出现的关键词更适于研究前沿探测(李杰、陈超美,2016)[18]。

本文利用Brust Terms进行突变词探测,同时参考胡春阳和廖信林(2017)[19]的处理方式,明确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的前沿动态。选取出现频次Top N=20的节点,并采用逐年切片的方式,得到9个主要的突变词,如表3所示。

表3 Brust探测得到的主要突变词

从表3可以看到,9个突变词为生产力布局、沿海地区、优惠政策、区域政策、协调发展、税收优惠、功能区规划、区域协调发展和财政政策,其中生产力布局和沿海地区的Brust强度相对不足,但突变时间早且持续时间长,构成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早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域政策、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的Brust强度,是“十一五”时期的前沿主题;区域协调发展、财政政策、功能区规划等不仅具有较高的Brust强度,而且突变时间较晚,是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领域关注度较高、较前沿的研究主题。结合CNKI高被引文献分析,2012年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协调机制、协调水平测度、政策效应、政策调整及导向等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发展潜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未来较长时间内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研究方向。

此外,“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领域最新的研究主题很难被探测到,这是由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内容过于宽泛,三大战略(三个支撑带)相关文献客观上与所设定的检索条件直接相关度不高所致。为消除因文献检索的局限性带来的偏误,借助CiteSpace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有必要结合所挖掘的信息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文献,进一步对主要研究热点及前沿研究进行人工增补、综合和归纳。于2017年1月8日通过CNKI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篇名,分别检索出学术论文文献7 670篇、1 156篇和1 262篇, 其中2014—2016年相关论文文献均呈爆发式增长,因而三大战略(三个支撑带)必然是近三年来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最新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例,2014—2016年分别发表学术论文234篇、494篇和520篇,而2014年之前发文量仅为4篇,结合CNKI中被引用最高的20篇论文文献互引情况和H指数分析,产业对接与转移、大城市病治理、战略演进、制约因素、利益分配、挑战与困境等问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关注的主题。

注:(1) 蓝色表示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高被引文献;(2)绿色和黄色分别表示选中高被引文献的参考文献和引证文献。

(四)研究热点及前沿比较分析

为了比较国内国际研究,采用Web of Science中筛选出的73篇相关度较高的文献进行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分析。从关键词聚类分析来看,协调、合作、可持续发展、税收、城镇化等是国际学术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的重要热点,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情景模拟、多目标综合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元胞粒子群优化等多种模型、方法在文献中被采用。

图8 Web of Science样本文献研究热点演进时序知识图谱

通过国内和国际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的比较还发现,国际上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较国内滞后,其主要原因在于国际学术界对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关注不足。事实上,Web of Science搜集的样本文献中,来自中国的论文文献高达37篇,占样本总量的50.69%,远高于美国,而来自加拿大、英国、荷兰的论文文献则均只有4篇。

(五)主要研究热点及前沿综述

在关键词时间域图谱分析和Brust探测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关键词LLR聚类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领域主要研究热点及前沿可概括为区域发展差距、重点区域发展、财政政策、区域协调发展及其政策等四个方面。围绕这四个方面,国内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1.区域发展差距

区域发展差距由聚类4中的人均收入差距、非均衡发展和政策内涵三个聚类子簇构成。区域发展差距的存在,客观上制约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其差距表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等诸多方面,其中区域经济差距是经济学学科关注的主要方面。按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在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呈现出先缩小后加大的态势,随着“十一五”规划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区域经济差距开始缩小,并符合“收敛假说”,但区域经济差距分析方法和数据的不同,往往可能导致其结果的不同。[20]区域发展差距的产生既是劳动、资本、科技进步等内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受产业结构、空间异质性、制度安排、区域政策等多种外在因素影响,其中空间异质性和区域政策是导致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2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消除形成区域发展差距的因素。

2.重点区域发展

重点区域发展涵盖三大地带、区域政策和优惠政策的三个主要聚类。按照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倒“U”型理论、不平衡增长论、循环累积因果论等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思想[22],发展中国家往往由于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技水平等的限制,难于对所有区域进行全面规划和开发,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优越条件和经济效益的区域及部门进行集中投资、重点支持。中国“七五”计划首次提出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为制定区域政策及优惠措施提供了依据。对于东部沿海主要通过特殊优惠政策支持沿海开放和开发区建设,推动老工业城市和基地改造,加快企业关键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对于中部主要加快其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鼓励各省市积极从东部承接高能(材)耗产业和产品;对于西部则重点支持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发展农业和交通运输业。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区域政策,导致了中国三大地带内部长期不能实现“俱乐部收敛”,区域差距拉大的趋势在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一直持续。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直到“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才被七大流域经济区的划分方法所替代。“九五”计划在要求各地培育区域重点和优势产业的同时,突出强调了要通过正确处理区际关系、优化全国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税政策、金融组织体系和税制结构三大聚类。特定区域的发展战略、规划、计划等的顺利实施,是建立在一系列配套的涉及财税、土地、产业、环保等多个方面的支持政策、援助政策、补贴政策、公共政策及立法支持基础之上的[23],其中财税政策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的有效手段[24]。基于中国省际2005—2013年数据的VAR模型分析表明,中央财政政策对三大地带出口和工业增加值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效应最大[25],这与中国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较长时期内区域差距持续加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局面在形式上是相悖的。究其根源,区域差距和不协调的成因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一方面,按照经济地理学C-P模型,在外部性、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等条件下,受劳动力流动、运输成本等因素综合作用,区域差距往往趋于加大而非缩小;另一方面,财政体制、税制结构、转移支付、税收优惠形式等不利于东北部、西部发展及区域的协调发展。控制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在完善财政体制、税制结构、税收优惠形式的同时,加大对东北部、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扶持力度,改变以往过于重视财政转移支付的做法,充分重视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同时建立健全差异化的区域土地、产业、环保等各项配套政策。

4.区域协调发展及其政策

区域协调发展及其政策主要涵盖区域协调、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空间及发展政策等四大主要聚类,其核心在于“协调”,协调有协同、调和或平衡、和谐之义,前者注重过程,后者强调状态。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区域协调发展概念及其演变是相关理论发展的集中体现。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在区域发展的各个阶段开展了大量理论研究。“十三五”规划在原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个支撑带(即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打造以沿海沿江沿线为主的H型发展轴线,形成“四大板块”+“三大支撑带”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新时期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的统领作用,打通跨国经济走廊,拓展沿线经济发展轴线,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26],重点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通过促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最终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27]。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深化对战略地位和方向定位的认识,重视从行政区划和扁平化城市体系等方面重新进行顶层设计,消除制约区域间协同发展的不利因素,加快建立权威、科学、有效的跨区域协同发展管理体制,形成区域协同的多元化驱动和协调机制[28]。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各阶段重要研究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CNKI系列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旨在揭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

(一)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理论演化与区域政策演变阶段密切相关

按照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演变阶段,梳理、总结和归纳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各阶段重要研究内容,发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的发展与其所处政策演变阶段密切相关。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不同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不同,制定的五年规划、区域发展战略等也不尽相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的热点演进及前沿动态。

(二)研究热点及前沿可概括为区域发展差距等四个方面,相关领域理论和方法总体上发展滞后

通过关键词LLR聚类分析和Brust探测分析,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的热点及前沿,主要可概括为区域发展差距、重点区域发展、财政政策、区域协调发展及其政策等四个方面。根据热点演进时区知识图谱、Brust探测和CNKI高被引文献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热点演进可按时间维度上归纳为区域发展差距——沿海地区——三大地带——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发展——优惠政策——财税政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等,区域协调发展、财政政策、功能区规划是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领域关注度较高、较前沿的研究主题,三个支撑带、协调机制、协调水平测度、政策效应、政策调整及导向等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发展潜力。总而言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符合区域政策演变的阶段划分,但总体上受政府政策影响较深,具有很强的趋向性和滞后性,分析方法则滞后于国外,年度发文数量及变化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

(三)期刊及主要研究力量现状仍不利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理论研究的发展

通过对研究成果期刊、学科领域分布以及主要研究力量的分析,把握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研究价值以及学科、作者、机构分布情况。从发文期刊及学科领域分布情况来看,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A/K)、综合性经济科学(F)和财政(F81)三大学科领域,区域协调、经济发展和财税政策是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的重要方面,但论文在期刊上集中度不高,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期刊群和代表性期刊。从作者和机构发文情况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发文量最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次之,共同构成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机构;魏后凯、肖金成、陈栋生、覃成林、李冬梅、张崇康等作者对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但作者及机构共现网络也分析表明,作者机构网络结构关系不够紧密,作者、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这也是制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理论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并结合发文量、期刊及主要研究力量时空知识图谱分析,中国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中,要加快统一区域协调发展概念,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作者、机构合作机制,注重消除作者、机构间合作的障碍,畅通合作渠道,培育合作动力,逐步在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领域形成以权威机构为龙头、资深作者为引领的关系紧密、结构合理的科研合作网络。同时要着力推动政策形式科学化、多样化,形成有效的政策制度机制支撑,不断强化政策研究对政府相关规划、战略、计划制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1] 刘乃全.中国经济学如何研究协调发展. 改革, 2016(5).

[2] 段学军,张予,于露.长江沿江国家战略发展区功能识别与培育.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7).

[3] 陈耀,周洪霞.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政策思路.社会科学辑刊,2013(6).

[4] 杨伟民,袁喜禄,张耕田.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美好家园——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总报告.管理世界,2012(10).

[5] 程恩富,王新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演进、现状与对策.管理学刊,2015(1).

[6] C. CHEN.CiteSpaceII:DelectingandVisualizingEmergingTrendsandTransientPatternsinScientific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359—377.

[7] 罗润东,李超.2015年中国经济学研究热点分析.经济学动态,2016(4).

[8] M. CALLON, J. P. COURTIAL, F. LAVILLE.Co-wordAnalysisasaToolforDiscribingtheNetworkofInteractionsbetweenBasicandTechnologicalResearch:TheCaseofPolymerChemistry. Scientometrics,1991,22(1):155—205.

[9] J. KLEINBENG.BurstyandHierarchicalStructureinStreams.Proceedingofthe8thACMSIGKD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KnowledgeDiscoveryandDataMining,Edmonton,Alberta.Canada: ACM Press, 2002:91—101.

[10] 吴菲菲,杨梓,黄鲁成.基于创新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研究前沿探测模型——以智能材料领域研究前沿探测为例.科学学研究,2015(1).

[11] D. PRICED.NetworksofSciencePapers. Science, 1965, 149(3683):510—515.

[12] H. SMALL,B. C. GRIFFITH.TheStructureofScientificLiteratures:I.IdentifyingandGraphingSpecialties. Science Studies,1974, 4(1):17—40.

[13] E. GARFIELD.ResearchFronts. Current Contents, 1994, 41:3—7.

[14] A. MORRISS, G. YEN, Z. WU.TimeLineVisualizationofResearchFro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 54(5):413—422.

[15] 郑彦宁,许晓阳,刘志辉.基于关键词共现的研究前沿识别方法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6(4).

[16] D. LUCIO-ARIAS, L. LEYDESDORFF.AnIndicatorofResearchfrontActivity:MeasuringIntellectualOrganizationasUncertaintyReductioninDocumentSe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60(12):2488—2498.

[17] P. H. LV, G. F. WANG, Y. WAN, et al.BibliometricTrendAnalysisonGlobalGrapheneResearch. Scientometrics,2011,88(2):399—419.

[18]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193—206.

[19] 胡春阳,廖信林.中外区域政策比较分析:理论综述及实践启示——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量化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17(6).

[20] 杨竹莘.中国区域收入差距收敛性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15(12).

[21] 孙亚男,刘华军,崔蓉.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来源及其空间相关性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视角.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2).

[22] 黄晖.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制度分析.长沙: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27—34.

[23] 陈映.限制开发区域配套政策探析——以西部国家层面的限制开发区域为例.经济体制改革,2015(6).

[24] C. FUEST, B. HUBER.CanRegionalPolicyinaFederationImproveEconomicEfficienc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6, 90(3):499—511.

[25] 武康平,田昕明,张策.中国财政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性.技术经济,2015(10).

[26] 仇华飞.美国学者视角下的中国“一带一路”构想.国外社会科学,2015(6).

[27] 张可云.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本质与疏解方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3).

[28] 孙久文,原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比较和演进重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5).

【责任编辑:于尚艳】

F061.5

A

1000-5455(2017)05-0098-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首都功能疏解背景下京津冀区域吸收能力的空间协同研究”(15BJL100)

2017-03-24

胡春阳,江西进贤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刘秉镰,天津市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廖信林,江西赣州人,经济学博士,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图谱文献政策
政策
政策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绘一张成长图谱
助企政策
政策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