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的历史性意蕴与当代性审视

2017-02-26 06:06黄晓锋刘加洪
关键词:优良传统客家人文化

黄晓锋, 刘加洪

客家文化的历史性意蕴与当代性审视

黄晓锋, 刘加洪

客家文化历史意蕴深刻,内含一系列优良传统,并发挥了激励、凝聚、教育、导向和支撑等社会历史功能。自改革开放以来,客家地区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冲击,客家优良传统有式微迹象,客家文化曾经所起的诸种功能也遭遇挑战。实现客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意义重大。应该对客家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分清客家文化的根和叶、魂和表、内核和载体,并考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结构和各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浪潮,培育新的客家精神。

客家文化 历史性意蕴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长久历史中共同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延伸和拓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仅曾经帮助客家先民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求生存求发展,也成为当下客家族群情感维系的精神纽带和客家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因此,进一步探究其历史性意蕴并发掘其当代性意义,无论是对于实现客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还是对于推动客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客家文化的历史性意蕴

客家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客家先民来自中原,自两晋始,因社会政治动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衣冠南渡,定居于“百越之地,蛮荒之域”的赣南、闽西与粤东三角区域,后人口快速繁衍,地少人多,遂再向外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客家先民在辗转迁徙、拓荒创业的过程中,既对中原文化传统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同时以包容的姿态吸纳南方土著的居民后裔畲瑶等族的异质性文化,而在其向内向外迁移发展的过程中又对广府文化、福佬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和海洋文化进行了消化吸收,使得客家文化既没有脱离中原文化这一母体,又被赋予一些新的特质。客家地区大多为偏僻山区,生产力普遍不发达,同时,作为传统中国社会的边缘地带,来自中央政权的辐射较弱,这些特殊的生存条件为客家人创造独特的客家文化提供了合适土壤。在客家地区,举凡语言、风俗、建筑、服饰、饮食、文艺等,皆折射出客家文化深厚的历史内涵和历史底蕴。特别是客家人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抗争的过程中,代代相传并逐渐形塑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更是磨砺出了意蕴丰富的客家优良传统。

(一)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

客家人虽经历几番远离故土和远走他乡的历史际遇,却能够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意志坚强,品节刚毅,愈挫愈奋;虽历经朝代变迁,世事变幻,却顽强地生存发展,繁衍壮大,靠的正是这种自强不息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客家人“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包括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奋发进取和刚健有为的精神实质以及放眼世界、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要求。客家人一路南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春秋)左丘明:《左传》,见舒焚、鲁开泰:《春秋左传译注》,第390页,武汉出版社1998年版。,这是客家人自强不息和坚忍不拔精神的真实写照。“系一条裤腰带出门”,他们几乎都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以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为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部客家史既是革故鼎新、除旧布新的拓荒史、发展史,又可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历史缩影,镌刻着中国历史的兴衰荣辱。天下客家是一家,天下客家人都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和开拓创新,才赢得了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二)忧国忧民、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

客家人自始至终保持一种大义凛然的气节操行,具有追崇忠义、不畏强暴、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客家先民在两晋之际开始从战乱频繁的中原向南迁徙,背负祖先遗骸,挈妇将雏;后历唐“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又经北宋末年“金人南侵”的动乱,原来迁居至中原及江淮的汉人,又多次南迁,广布南方诸省。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客家人表现出了极其强烈的爱国爱家情感。这种“忧国忧民、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包括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抵御外侮的坚强意志、为国献身的英雄气概、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和情系故土的爱国品质。曾经为响应文天祥抗元,梅州万人左右的总人口,竟然有八千人从军,故黄遵宪有诗云:“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黄遵宪自注:“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盖八九,井邑皆空。”*(清)黄遵宪:《己亥杂诗》,见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第810、8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当国家、民族面临挫折和灾难的时候,客家人往往能够展现出异常坚强的美德,表现出威武不屈、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翻开中国近现代史,几乎所有较大规模的政治运动都与客家人有关,客家人的爱国爱乡精神,不仅表现为在外敌入侵的战争时代敢于拿起武器进行反侵略斗争;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们也乐于为国家、民族和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兴学育才、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

立志勤学、耕读传家是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更是客家文化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不断经受战火、灾荒,不断被杀戮、驱赶,不断迁徙、流亡,最终使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正是对立志勤学、耕读传家这一中原古风的笃定执著、发扬光大,才使客家人脉络不断、人才辈出,每到一处,都以其惊人的智慧和过人的才干为当地做出重大贡献,令世界为之瞩目。客家人“兴学育才、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包括政府重视兴学育才,宗族社会提供祠堂学田办学,家庭支持子女读书,通过族谱、堂联、谚语、童谣、竖楣劝学等,以至于在客家地区形成了遍布城乡的教育网络,包括科举时代的官学、社学、书院、义塾、私塾、族学等,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大、中、小三级各类学校。历史上,客家地区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教育成就。如清乾嘉年间,嘉应州五县参加秀才考试的,多时曾达一万多人,可见当时读书人占人口比例之高。光绪《嘉应州志》称:“负芨国内大学,所在如鲫;游学东西二洋,如水赴壑。”*吴永章:《客家传统文化概论》,第263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客家人不仅就读大学的很多,而且还热衷于赴欧美留学。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黄遵宪、丘逢甲等人倡导新学,文教之风尤盛,大批才俊脱颖而出。客家地区还留下许多传颂古今的教育佳话,如大埔县的“父子四进士”“一腹三翰院”、梅州中学“一校八院士”等。

(四)廉洁清正、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

客家先民秉承了中原文化中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文化基因,并随着生存生活环境的变化,与时俱地进吸收了南粤文明中质朴率真、为人正直的好风尚,慢慢形成“廉洁清正、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客家人“廉洁清正、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包括忠孝廉节、体恤民疾、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勤能补拙和俭以养廉等内容。客家人大多以忠君爱国、廉洁清正为做人做事旨归,并将这个优良传统作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四川客家人朱德元帅《勤俭》诗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远是真言。”*郑光魁:《“勤俭建国家 永远是真言”朱德的勤俭家风影响几辈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7-08-10,http://cpc.people.com.cn/GB/66888/77791/6100670.html.这不仅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是客家人的共同心声。勤劳节俭是客家人代代相传的精神财产,客家人认为只有勤劳节俭才能立身、立家、立国,这种精神在那些勇于走出围龙、冲出山区、远走他乡、向外发展的客家人身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团结诚信、和谐发展的优良传统

客家人“团结诚信、和谐发展”的优良传统,也是对中原古风的传承发展。客家人历经烽火战乱,屡屡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所选栖居之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又较为恶劣,这迫使他们互信互助、抱团发展,同时他们对建设理想和谐新家园的愿望极为强烈。客家人“团结诚信、和谐发展”的优良传统包括精诚团结、和谐发展、热情好客、诚信朴实、敬老爱幼和继祖崇宗等内容。为了抵御天灾人祸、立地生存,客家人善于团结,以南迁之前的上祖为感召,守望相助,并将维系团结作为义不容辞的任务;客家人大多以宗族组织作为载体,和睦相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客家人具有崇礼好客、探亲访友的民俗风情,充分体现出浓郁深厚的亲情、族谊、乡情、友谊和团结合作的凝聚力;客家人崇尚求真务实的为人处世态度,他们以求真务实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很少自我吹嘘夸耀。

二、客家文化的社会历史功能

客家文化在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动客家人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总体来说,客家文化对于客家人的而言,可以离析出激励、凝聚、教育、导向和支撑五种功能。

(一)激励功能

客家文化是一种群体精神,这种精神的场域宽泛、力量强大、作用持久,一直是广大客家人的精神动力。客家文化对客家人奋斗动力和潜能发挥有明显的激励提升功能,具体来说,客家文化给客家人精神上的归属感、自豪感和成就感,既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又使他们明确了努力拼搏的方向,使他们自警、自励、自省,从而激发他们旺盛的斗志和内在的潜力。从江西石城到福建石壁,千年的山路崎岖坎坷;从闽西土楼到粤东围屋,历史的变迁风潇雨晦。昔日野兽横行、瘴气弥漫的蛮荒之地,被几经波折的客家移民华丽改写;众多客家子弟背负着先祖的荣光、家族的期待,在各领域艰苦卓绝地奋斗,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绩。这些都是客家文化精神激励功能的生动体现。

(二)凝聚功能

客家文化内在蕴含了客家人共同的价值观,它磁场强大并产生特殊的吸引力,紧紧地将广大客家人团结在一起,与此同时,长期的战乱灾荒和颠沛流离也使客家文化对客家人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客家文化就像是客家人之间交往的“幕布”,这种共同的历史回忆和独特的文化体验,一直是客家人情感维系的纽带,是他们相互建立信任、抱团发展的文化心理基础。客家文化或客家优良传统,渗透在客家人的血液中,植根在客家大地的土壤中,成为客家人凝聚力增强的重要因素。历史上,客家人拥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抵御外侮的坚强意志、为国献身的英雄气概、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以及情系故土的爱国乡品质,无一不是客家文化强大凝聚力发挥作用的结果。

(三)教育功能

客家文化内在包含了一整套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是广大客家人社会化过程的“文本语境”,并为客家人的精神塑造和行为养成提供丰富的规范性资源。就教育内容而言,客家文化中的大量内容都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特别是在教导客家子弟如何做人做事这个根本问题上;就教育形式来说,客家人通过族谱、堂联、匾额、童谣、谚语、格言、山歌、竖楣大力宣传教化,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子弟勤奋刻苦、成才立业;就教育途径而言,客家人深感“兴学育才、崇文重教”之重要,普遍设立官学、社学、书院、义塾、私塾、族学和新式学堂,使客家地区教育普及,崇文重教蔚然成风,城乡学子勤学苦读,受惠百姓人才辈出。客家文化的教育功能,可以说是全方位、全天候的存在,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

(四)导向功能

客家文化或客家优良传统是客家人价值判断的坐标体系,其内含的“责任本位”和“群体意识”彰显了个体之于家庭、宗族、族群、社会和国家的义务和担当,而不是强调个体之间的“丛林博弈”。以此作为参照系,广大客家人逐渐调适个体的角色定位,在个体社会化时培养责任与群体意识,在谋求发展时强调努力付出,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强调“换位思考”,在处理自我关系时强调慎独内省。得益于客家文化的导向功能,客家地区的价值取向非常明确,客家民众的价值规范更加有效。由是观之,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分子,不仅比较全面地传承了中原古风和传统美德,而且把这种美德发扬光大,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并通过族谱家规、匾额堂联、诗词典故、山歌民谣等丰富的形式代代相传,成为客家人与自然和社会抗争, 努力拼搏、克服困难的传家之宝。

(五)支撑功能

客家文化就是客家人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客家地区社会稳定和谐、乡风宁静淳朴的重要支撑。如:客家文化中的团结精神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国家凝聚力和感召力;诚信思想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支撑着客家人立身处事,客居他乡变故乡;和谐理念是人们追求美好事物及处事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使得客家人能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使得客家人养成强烈的仪式感,使他们特别重视建祠堂、修族谱和祭礼祖先。这种绵延的文化支撑,让广大客家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家)、人与自身的关系时,显得自然从容、心态平和,常时可和谐相处、顺势而为,变时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家国社会勇当重任。

三、当代客家文化传承发展遭遇结构性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客家地区迎来了最大规模的社会转轨,其中最核心的逻辑就是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由此引发客家地区社会发展的结构性“断裂”,并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传统生活与现代追求、个性发展与群体观念、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旧格局与新思维等各个方面,客家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强烈震荡,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客家优良传统所发挥的作用出现式微倾向。

(一)客家文化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客家文化未能够很精准地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客家文化形成于封建社会时代,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构成客家文化的底座和基础,可以说,客家文化中的要素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垦荒、种植这一生产过程来进行的,自然经济或农本模式对客家文化特征的形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有深厚自然经济基因的客家文化必然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逻辑和基本预设产生剧烈冲突。因为市场经济最核心的运行逻辑就是争取资本所产生的利润最大化,市场经济的基本预设就是人是“理性人”或“经济人”,其假定人都时时处处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并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冲突表现在诸方面:客家文化重义轻利,容易使人陶醉于“知足者常乐”的“内调化”处世哲学,这种心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参与竞争的积极性;现代以来,深受具有自然经济因素的客家文化影响的客家人逐渐形成了一种因循守旧、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和小富即安的山地意识,这种意识已然影响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客家文化中“重文教轻工商”的思想观念已经对经济发展的外部氛围造成影响;客家人安土重迁、追求安逸的心理,无疑对人力资源市场的有效配置发生作用;而重视宗族宗亲等伦理关系为现代市场发展所要求的全要素自由流通设置了许多障碍。许多学者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由自我优越而偏于守成;由自我优越而排斥异己等等。客家民系因此而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在面临当代潮流的竞争中显得思虑重重,步履蹒跚”*胡希张、莫日芬、董励等:《客家风华》,第16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目前,大多数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才和劳动力大量流失,地区与地区之间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水平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客观方面的因素的确存在,但主要还是客家文化没能很好地发挥引领作用。换言之,客家文化在理念上缺乏足够的开放勇气和创新气质,在内容上没有很精准地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在表达形式和传承方法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所背离,这正是客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客家文化中的有些内容难与社会发展相互兼容,客家优良传统渐有式微倾向

比如,客家文化中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安土重迁的文化心态比较明显;客家文化中所强调的官本位思想和等级观念,将追求更高职位和更大权力作为主要动力,这些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塑造公民意识格格不入;客家人是重传统重宗族的群体,客家文化中强调宗族宗亲的表现方式比比皆是,但这种对宗族宗亲的过分强调,将可能侵蚀现代民主政治特别是基层民主政治的规范性要求;客家文化中有关封建迷信的内容更是与现代科学的发展背道而驰等。在经历了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后,尤其在没有了亡国灭种的战争威胁以后,客家文化本身的自我体认逐渐模糊,曾大力发挥的社会历史功能渐有式微之势。比如,客家社会的物质欲望被激活释放,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大行其道,固守群体意识和责任伦理的客家文化如何能够继续发挥作用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再比如,过去客家地区的发展,尤其是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的发展,都得到客家华侨、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但今天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所处的环境和本身的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他们的后代是在侨居国长大,深受异国文化、风俗和习惯的熏陶,对故国、对家乡的感情逐渐淡薄,对客家传统文化日渐疏远。与此类似,一批批冲出围龙、走出山门,在大城市、发达地区落地生根的大学生、发达贤士,他们的后代也对家乡客家地区感情淡薄,甚至于没有了感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客家文化遭遇同质化困境,面临自我认同危机

客家文化如其他区域性文化一样,有其生成和发展的时空局限,但随着民族历史渐渐成为“世界历史”,各民族民系、各区域之间的区隔被持续打破,并汇入全球化的洪流和诸种文化的交流交锋中,结果是各种独特的区域文化越来越同质化。客家文化概莫能外。特别是在经历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客家文化在与诸多外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展现出“站位”不高、较为弱势的态势,这使得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样态的边界不清,特质渐失,元素模糊,长久以往必然导致客家文化的自我认同受到威胁。而客家文化的自我认同,对客家人拥有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精神追求、共同的伦理原则、共同的历史意识、共同的思维特质和完整的民俗都具有重要意义。譬如,在过去,客家人就是挑担卖柴甚至卖“屎缸迹”都要供子女读书;客家民间谚语曰:“山瘠栽松柏,家贫好读书”*范英、刘权:《广东客家人的风骨》,第51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客家乡村童谣云:“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梅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梅州风采》,第259页,嘉应文学杂志社1989年版。等,都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价值观念的真实反映。然而,今天还有多少年轻的客家人有这种文化认同?

(四)客家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很好地结合

简略说来,其一是推广手段单一,文化交流的载体比较老旧,文化横向传播交流和纵向代际传承的效果不理想;其二是客家地区广泛开展的城市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顶层设计不合理,未能因地制宜地结合客家文化的构成元素进行设计建设,导致对客家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不力,损失较重;其三是客家文化发展未与现代社会的消费趋势很好地契合,表现在文化产业集聚度不高,文化产品总体上供给量小、质量低,文化消费体验不流畅,在当代文化产业市场上被边缘化。

习近平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载《人民日报》,2014-02-26。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必须推动客家文化的现代转型,必须实现客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然而,大家对客家文化转型的指导思想、转型方向及其他规范性要求探讨不深入,更遑论客家文化现代转型的理论自觉和普遍意识的形成。我们今天讨论客家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冲突的一面,并非断然否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而是强调用历史主义的眼光去审视客家文化的发展历程,用一种建设性的批判视角去理解客家文化的现代转型。

四、实现客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面临境遇的一个缩影。因此,研究作为区域性文化类型的个案,对推进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的发展仍然具有普适价值。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那样:“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8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今天我们对客家文化进行当代性审视,并非秉持文化虚无主义否定客家文化的价值,而是强调在肯定客家文化历史性意蕴的前提下,思考如何实现客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做到这些,笔者认为应该重点对客家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分清客家文化的根和叶、魂和表、内核和载体,并考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结构和各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浪潮,培育新的客家精神。

第一,要对客家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分清客家文化的根和叶、个性与共性、源流和趋向,并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甄别和“扬弃”。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是对客家文化的自知之明。按费孝通的话说,“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编:《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第232—233页,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具体到客家文化来说,一方面,客家文化的结构与层次非常丰富,其中既有器物层面又有价值层面,既有表现载体又有灵魂内核,相比较而言,内涵内源性层面的传承比外表外源性层面的传承更为重要。客家优良传统就是客家文化的根和魂,它们不但对客家人来说意义深远,而且就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即使是在分清客家文化的表与里之后,依然要对客家文化的内源性层次内容进行辨别,及时将其中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潮流的东西予以剔除,对其中一些意义复杂多变的内容予以辩证消化,赋予其中的先进成分以新的时代含义,综合推进客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的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发掘客家文化与市场经济同构契合的资源,促进客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市场在社会生活中也起决定性作用。传承客家文化和弘扬客家优良传统,不是秉持复古主义,也并非倒向纯粹的市场主义,而是要让客家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保持良性互动和一定的结构张力。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客家文化适应市场的能力,尤其要让客家文化传承发展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重视发掘和发挥客家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功能。只有让客家文化与现代市场体系相契合,让客家文化的商品属性解放出来,才能够更好地对准当代客家人思想的焦点,对准客家地区群众利益的纽结,回应群众的利益关切,并以合理方式表达传播,增强对客家人的吸引力,从而成为引导客家人行为的价值判断依据和价值选择规范。另一方面,要利用客家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补益市场经济的缺陷,用客家优良传统涵养客家地区市场经济的“精气神”。实践表明,客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理念,重视信用承诺、坚持道德底线的人际交往理念,以及勤俭精神等内容对客家地区良好的生态保护,对塑造客家地区良好的信用氛围和形成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商业文化,以及对客家地区生产的发展与积累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三,促进客家文化与“他者”文化的深度整合。传统是现代的过去时,现代是传统的现在进行时。传统只有融入现代成分,才能延续光大;现代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叠加,才能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现代。固守盲目排外的客家文化“民粹主义”非但没有出路,而且还是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因此,要想更好地发展客家文化,与现代文明接轨和保持密切的互动是根本的途径。要在坚持继承客家优良传统、整理客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创新,从而构建出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提升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新客家文化;与此同时,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契机,用客家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用客家话语描述好中国形象,加大向港澳台客家同胞和东南亚等世界各地客家华人华侨进行文化推广的力度,增强客家文化对华人世界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助力展示中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只有既树立坚定的客家文化自信,又积极与“他者”文化对话交流,才能为客家文化的现代转型开辟新的道路。

第四,促进客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客家文化的现代转型,即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确立了客家文化现代转型的指导思想,指明了客家文化现代转型的目标方向,还彰显了客家文化转型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厘定了客家文化现代转型的价值取向。在客家文化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治国理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践行要求,对客家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如此一来,客家文化不但可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而且还可以“脱胎换骨”,实现“华丽转身”,增加新时代新形势的气息,进而重新迸发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提升客家优良传统的精神境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统驭客家优良传统的建设思路,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客家地区的社会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客家地区的实践张力,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客家地区的群众语意。只有实现了客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相通、共融互动,对内才能收敛神气,实现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道路认同;对外才能站稳脚跟,展现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进而以独特的方式为国家复兴和世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促进客家文化与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客家地区的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大数据、新媒体等现代信息化手段贯穿于客家地区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融合于客家人生产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因此,实现客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肯定不能与大数据和新媒体绝缘。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利用互联网思维,或者说确立合作、互通、共享的理念,尝试客家文化与游戏、AR和VR等领域的跨界整合,增加客家文化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承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不断增强客家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持续扩大客家文化的辐射面和传承度。同时,利用新的媒介如云存储、云平台,创新客家文化遗产的存储方式,尽力挽救正在不断消失的客家文化遗产。此外,不断丰富客家文化的产品内容,完善客家文化的检索分类方式,优化客家文化的消费体验,高度契合当代社会的消费趋势,着实增强客家文化向当代时空延展的生命力。

实现客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只有让客家文化契合社会发展大势,契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契合客家地区群众的物质精神需求,其才能亘古常新、绵延不绝。实现客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必然会使客家人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创新变革的精神、敢作敢当的勇气和开拓进取的信念迎接时代的挑战。这既是客家文化深化的历程、涅槃式的升华,同时也必将对客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王建平;助理编辑:杨孟葳】

G127

A

1000-5455(2017)05-0015-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峡两岸客家优良传统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6BKS137);广东省社科规划共建项目“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的时代境遇、历史在场及其价值意蕴”(GD12XMK08)

2017-05-08

黄晓锋,广东蕉岭人,嘉应学院发展规划和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刘加洪,广东兴宁人,嘉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

猜你喜欢
优良传统客家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谁远谁近?
党的优良传统与执政经验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缅怀革命英烈 继承优良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