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守惠
【摘要】都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兴趣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若能在教学中适当的创造情境,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自然会自发的以兴趣作翅膀,翱翔在书海之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 情境设置 ;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261-01
任何一个生命诞生之初,总是要不断的探索周遭的世界,这就是生命对未知世界的原始渴望,这就是兴趣。古诗有云:“情之所思,兴之所至”,莎士比亚也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由此,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小学生又作为一个处于好玩、好动的特殊群体,该如何培养其之于阅读,之于学习的兴趣呢?
一、轻起涟漪,以好奇心激发学生第一重兴趣
小学生之所以好玩好动,正是由于他们有超出成人百倍的好奇心,所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正是培养兴趣的关键,但是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所以,在情境设计中,必须不断的变换刺激点,时刻吸引孩子们的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变换教学手段,变换情境方式,创造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逐步加强孩子对语文课堂以及阅读的兴趣。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如果能在导入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自然就会诱发他们的第一重学习兴趣。通常的导入方法有: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实物导入、音乐导入、对比导入等。这就需要教师灵活掌握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根据情境,灵活切换,以提高整体的课堂效果。
如在讲《赵州桥》一课时,首先,我像孩子们提问:谁知道十二生肖都是哪十二个动物呢?等学生作答后,我再问:那么同学们都喜欢里面的哪个小动物呢?等学生作答后,我再利用多媒体放赵州桥的特写图片,继续发问:请同学们看,桥上雕刻的又是什么动物呢?同学异口同声的答出它是龙。这时我再解释:实际上它是龙的一个孩子“饕餮”,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古人要把“饕餮”刻在桥上呢?最后在告之,饕餮能吃能喝,古人把它刻在桥上,是寓意让其侵吞洪水。
这样,从一开始就利用多媒体图片以及传说故事,声情并茂,有图有真相,牢牢的锁住孩子们的好奇心,成功激发他们的兴趣。试想,如果一开头,只是枯燥的看看图片,写写板书,那将会是多么无聊的一个开头呀。势必不会收到一个特别好的教学效果。
二、再起波澜,用游戏激发学生的第二重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在课堂中做些与课文相关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并适当放松,让学生忘了自己是在学习,而恰恰是这总不自觉的潜意识模式,能大大提升学生的记忆力,创新能力,轻松领会知识。例如:在讲授《小木偶奇遇记》一课时,我让学生在了解课文梗概的前提下,进行角色扮演,并可以抛开课本,随意创作,演绎他们心里自己的童话故事,自己完全的走入童话故事,甚至可以让孩子们改编成课本剧,让孩子们自己成为作者而不仅仅只是作者笔下的人物,这样不仅更好的了解了作者的思想,还做到了让学生完全“动”起来,在玩中思考,玩中学习,玩中创新。
三、行云流水,通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第三重兴趣
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正是因为人类会用语言交流。所以语文作为一门如此特别的学科,比其他学科更能贴合实际,联系生活。正所谓“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所以,教学时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把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势必会使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并且受益终身。
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问:课文作者描述的是南方的春天,那么孩子们,我们北方的春天是什么样子呢?现在,你们脑海中是不是已经呈现出了春天的画面呢?那么孩子们可以跟老师描述一下你眼中的春天。这样,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更能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達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达到举一反三的同时又不失趣味。并能以学生的生活实例来领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感。
四、柔情似水,用情感点燃学生的最高兴趣
情境教学,以“情”为重,我们意在把传统教学所淡化的情感、意志、品质、兴趣、价值观等人的因素的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所以,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教师必然要做到以情感人,不断鼓励孩子,肯定孩子,发觉孩子的闪光点,从而使孩子想到上语文课就会想到轻松、舒适、有趣、喜欢,真正的爱上语文课和语文。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用兴趣做翅膀,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心理学
[2]我最喜欢的教育名言
[3]人教版语文教科书
[4]语文参考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