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研究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亲社会倾向量表》,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950名90后大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发现: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密切;自我概念是亲社会行为良好预测指标。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概念 亲社会行为
一、引言
当前,高校部分大学生存在自我认知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观扭曲,亲社会行为缺失等现象,引发社会普遍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1]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发展关键期,高等教育要清楚地了解和把握校园中学生主体的诉求,弘扬社会道德规范,倡导正能量,积极探讨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更有助于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事实上,自我概念明确了“个体在生活环境与人际交往形成的经验基础上对自身的一种综合看法。”[2]它是个体与社会相联系的重要因素。而亲社会行为通常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人际关系或社会交往具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如捐献、帮助、分享、同情、与合作行为等。”[3]它对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进步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本研究采用《亲社会倾向量表》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重点对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关系进行深入调查,从自我概念具体维度深入挖掘其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二、研究结果
本研究对自我概念总分及其九个维度与亲社会行为总分及其六个维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自我概念的自我批评维度与亲社会行为六个类型及总分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其余八个维度与亲社会行为六种类型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显著相关,正如王振其、程斌所言:“若个体认为自己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他就会很自然的继续做好事。”[4]上述相关分析结果也进一步证实此观点。事实上,自我概念是影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自我概念能引发亲社会行为。
在相关分析基础上,本研究又以自我概念呈显著相关的8个维度与自我概念总分为预测变量,以亲社会行为6个维度及总分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研究显示:自我概念中的自我行动、自我认同、自我满意三个因子对亲社会行为总分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生理自我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这四个维度可预测21.1%的变异量。
同时,本研究从自我概念的内容、结构两大维度考察自我概念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能力。结果显示:(1)以道德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为预测变量,以亲社会行为6个维度及亲社会总分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发现:心理自我、道德自我对匿名亲社会行为具有回归效果,可预测7.9%的变异量。而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对公开亲社会行为存在回归效果,可预测3.9%的变异量。自我概念内容维度5个指标对亲社会总分有回归效果,可预测18.8%的变异量,道德伦理自我对6种亲社会行为都有显著影响。因此,寇彧强调:“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是那些被动服从的人,而是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具有主体的内在追求,具有自觉道德评价和选择能力的人。”[6]本研究从实证角度解析了道德自我对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2)以自我认同、自我行动、自我满意为预测变量,以亲社会行为6个维度及亲社会总分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发现:自我认同、自我行动对紧急、利他、匿名、依从亲社会行为存在回归效果。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对公开亲社会行为存在回归效果,可预测5.1%的变异量。另发现:自我概念结构维度上述3个指标对情绪性亲社会行为存在回归效果,可预测10.6%的变异量。总体而言,自我概念中自我认同、自我行动对紧急、利他、匿名、依从四种亲社会行为具有良好预测作用;而自我满意对情绪性和公开两类亲社会行为同样具有良好预测作用。
三、研究展望
本研究仅对内隐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但研究视角还可进一步拓展。事实上,自我概念是一个极为广义的概念,后续研究可就自我概念的延伸部分如:自恋、自我关注、自我意识、自尊等作进一步探究,对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质性分析,通过定量研究技术精确地考察自我概念如何影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当然,关于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也是值得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方向。
另外,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也较为单一,未来研究可考虑个案研究,通过个体访谈等方式获取被试更多的信息。也可尝试模拟真实情境的实验研究,为加深对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理解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支持,以提高对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的认知,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R.J.Shavelson.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J].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1976,(46).
[3] 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K].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4] 王振其,程斌.自我概念在亲社会行为形成中的作用[J].淮南师专学报,2000, (4).
[5] 寇彧.青少年主体性道德教育与创造性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作者简介:张殷鹏(1992—01月—23日) 男,汉族,浙江长兴人,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