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关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渐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远离家乡、涌入城市,大量农民工的存在,也造就了农村无数的“留守儿童”。由于自小缺乏父母照顾和教育,这类儿童在进入小学展开集体生活之后,会逐渐暴露出性格、状态、习惯、品德方面的缺点和不足。这些缺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对知识的接受,更会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充分认识现阶段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学困境与现状,并采取有力措施进行调整,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现实困境
从实际的发展状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个人的生活状况还是学习状态都不尽如人意,种种问题的暴露着实令人担忧。
首先,在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方面,他们由于自幼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之间存在较大的年龄代沟,所以在遇到真正的有关人际、情感方面的问题时,鲜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长期的自闭极有可能让其性格当中增生自卑、孤僻、暴躁、冲动、任性的不良因素。
其次,在小学生的学习教育方面,很多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将上学作为一种按部就班的任务,缺乏对上学真正意义的理解,当课堂的内容对其缺乏吸引力时,其很有可能逃课、逃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和娱乐活动,并逐渐沉溺、堕落。
最后,在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没有父母作为榜样的小学生,就没有成长的参照物,因此,其生活当中极有可能出现随波逐流、缺乏判断力、对陌生人言听计从的错误行为。
这三项问题,是目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教育工作者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没有引起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者的共鸣助力,改变这一现状,不可谓不难。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引导对策
鉴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情感、学习和生活上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加强对其的有力引导和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而从细节来说,具体的操作可以从这样三个角度来进行:
1.加强机制,提高共享
较之发达的城市地区,农村的教育资源不仅落后且较为零散,所以农村地区更应该建立合理有效的共享机制,让零散的教育资源构建成统一的集合体。
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村区域所属职能部门的重要引导作用,使其成为助力共享机制形成的有力辅佐,并在科普教育、知识普及、法律服務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可以让毗邻的小学共享统一的教育网络,实现教育资源的互通有无。比如,构建网络图书馆、兴建统一的模拟考试题库、共享优秀师资力量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而且能拓展单一学校的师资力量,让留守儿童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
2.家校合作,联动生成
首先,定期召开家长会,纵然外出务工的父母无法回到孩子身边,也可以利用网络等工具,完成一次家校合作的家长会,并且让学生感受到虽然爸爸妈妈不在自己身边,但是却时时关注自己,关心自己的成长。
其次,教师定期走访,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学习状态。教师要及时和学生的监护人保持联系,如果监护人本身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接受过一定的教育,那么便可以以电话或者网络的方式与其保持沟通和联系;如果监护人知识阅历有限,则需要教师经常性地走访,与其互动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监护人的责任落实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良性的引导。
最后,对于家长而言,虽然其外出务工、远离家乡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但是也应与孩子随时保持对话和沟通,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另一方面也是让其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从而强化孩子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促其更加努力地学习,回报父母的努力和支持。
3.优化环境,社会延伸
农虽然村地理位置偏僻,经济也较为落后,但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仍需充分发挥其在优化环境助推个体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比如,建设公共图书馆,为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对各种不适于未成年儿童的娱乐场所的监管,净化环境和学习氛围;开展隔代教育讲座,加强对老年家长的教育和指导,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监护人的作用;等等。
三、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推动全社会范围内公平教育体制生成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要想真正意义上改变现阶段所呈现的问题和弊端,就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个方面的合力,通过构建合理有效的共享机制,形成三方面齐抓共管的网络式教育体系,才能让农村教育效果稳步提升,让留守儿童走出被父母遗忘的“阴霾”,进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湖南省桂东县新坊九年制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