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7-10-30 08:16周新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英语专业创新创业

摘要:本文以英语专业为例,探讨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缺失的原因和制约他们个人发展的因素,并对高校如何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顺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

关键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一、序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剧增,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紧张。在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英语作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近几年高校英语专业盲目扩招,使得英语专业学生失去了原本的竞争优势。在2012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英语专业被列为“红牌警告专业”,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

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政策要求,培养出更多的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英语专业人才,是近几年很多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把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结合,但是目前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千篇一律,缺乏实践性,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尚未建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如何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既体现专业技能的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符合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英语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指教育学生自己创办企业,而是指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和优化教学内容来启蒙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具备能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实现自己的创业发展。往届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即使他们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和实训、实习阶段,在踏入工作岗位后还是需要通过特定的培训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高校英语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如下问题。

1.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准确

《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中指出,全国共有七百多所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在这几百所高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一致,没有显示自己学校的特色,也没有按照学校或者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

2.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

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和语言技能,而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方面的关注度不高。有的高校即使开设了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但只局限于理论传授、方向性的指导或是创业基地的建设。所以,即使有些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也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使创新创业成为纸上谈兵。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忽略了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目前,高校英语课堂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为主。信息化时代下,专业知识的获取有很多途径,教师要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用于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知识的能力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从知识结构来看,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学、文学等人文社会学科,而用人单位则喜欢理工科英语技能比较强的学生,致使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和创业上处于不利地位。所以,高校的英语专业应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4.教师能力亟待加强

目前高校在招聘教师时主要侧重其学历、毕业院校的资质以及科研能力等。大多数英语教师没有学习过通识教育类课程,本身知识储备不足,不具备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而且大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经过社会实践和创业锻炼,创新创业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新鲜事物。英语教师普遍缺乏指导创新创业的能力,同时由于科研工作、职称晋升等压力,其对创新创业的指导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文秋芳教授曾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随之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的是语言技能,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和译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高校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经过系统的语言学习和训练,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使用英语,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校把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015年,我国开始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高校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因此,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把语言技能、知识结构、创新素质和个人发展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只有符合上述四个能力要求的英语专业人才才能符合新形势下国家提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宏观要求。

2.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英语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设置一些相应的创新型课程。目前,部分高校已经设立思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这种做法并没有在国内高校普及。专家认为,在高校开设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课程十分必要,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重要作用。此外,举行辩论赛和演讲比赛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高校可以引用部分国内普遍运用的辩论赛制,比如BP(British Parliament)赛制,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其思维能力。高校还可以在高年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加上创新创业方面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选修的课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教学,为将来的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大多数高校教师一毕业就参加到教学工作中,知识结构大多涉及纯理论方面,缺乏创新创业领域的实践锻炼。因此在教学团队建设上,高校首先可以派部分教师去企业或者公司进行实践,使其了解相关领域的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完善其知識结构,提高其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和教学能力;其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领导或者校外专家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教学;最后,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创业创新的指导活动,引领学生加入自我发展的道路,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2(4):12-17.

[3]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9-13.

[4]唐燕玲.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综合英语教学改革[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8):30-33.

[5]石磊.浅谈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6):222.

[6]刘磊,张涛,闫永博.校企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园[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204-205.

作者简介:周新(1983—),女,山东淄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学法。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英语专业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