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代新+张明
摘 要:土壤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土壤修复产业的良性发展是国家重要的应对措施。通过分析影响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因素,指出建立行业规范、加强财政支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及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等是引导土壤修复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8-0160-02
土壤污染泛指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进入土壤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调的现象[1]。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的土壤污染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高达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分别占11.2%、2.3%、1.5%和1.1%[2]。相较于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累积性、不均匀性、难可逆性等特点[3~4],土壤污染物通过扩散进入植物体及邻近生态系统,阻碍植物生长并且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作物产量及品质,严重威胁到人体健康及生活品质。认识到土壤污染的严重性,欧美发达国家在过去三十年间纷纷制订了土壤修复计划,通过对土壤修复技术和设备研发投入巨资,发展出成熟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体系与规范,并积累了丰富的现场修复技术与工程应用经验,土壤修复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5]。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国家于“十一五”期间才将土壤修复产业列入高技术研究规划发展计划[6],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土壤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土壤修复产业的重要性
修复污染土壤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均积极投入到土壤污染的治理工作当中,及时修复污染土壤可以有效减缓由污染引发的连锁反应,降低污染物向其他环境转移的强度及速率。以重金属污染为例,中国土壤污染呈现出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镇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的趋势[7]。当前,城镇化进程使土地成为稀缺资源,由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城市工业用地被广泛用于商业发展及民居建设,但既有土地的改造项目面临较大风险,尤其是一些工业用地面临超负荷的污染,处理不当可能造成嚴重的生态危机。此外,农业生产的压力也助推了土壤污染修复产业的发展,统计表明,约有19%的耕地受工业污染转移和农药超量使用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将修复与治理后的污染土壤用于农业生产,这对于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二、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土壤修复与治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荷兰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的土壤修复资金高达150亿美元,德国仅在1995年用于土壤修复资金就达到了60亿美元,美国更是在土壤修复与治理方面投入了巨资。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土壤修复工作中的科研力量、技术储备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均存在差距,这也影响了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当前,从事土壤修复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企业规模偏小,行业缺乏规范等现象成为常态。据统计,2013年全国的土壤修复项目数量总计42个,其中政府项目19个,企业项目23个,资金来源多数为国家专项资金[8]。在土壤修复项目的资金投入规模上,2013年的总投入资金大概为50亿元,2014年的总投入资金约为200亿元。同时,国家正加快土壤污染立法进程与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9]。2014年2月,环保部发布《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等五项标准,同年4月通过《环境保护法》修订案;同年5月,环保部发布《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以及原始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发布《土地整治蓝皮书》;同年11月,环保部发布了《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及修复工作调查指南(试行)》;2016年5月,国务院公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和政策的完善,很多企业家看好土壤修复市场空间及发展潜力,认为土环境修复将是我国环保产业的主要发展趋势[10]。当前,大量科研单位及高校均积极介入污染土壤治理等方面工作,通过技术引进及产业化发展的摸索,国内具有一定专业经验的土壤治理企业已初具规模,土壤污染治理相关管理及方法体系也日趋完善,土壤修复行业产业化发展趋于上升态势。
三、土壤修复产业面临的问题
1.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关投融资机制。欧美发达国家基于土壤修复技术和大规模的商业应用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土壤修复制度和土壤修复标准。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土壤治理及修复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土壤修复质量缺乏统一的标准,土壤修复市场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验收方没有严格的资质证明标准。近年来,我国土壤修复企业规模增长迅速,从2010年的不超过10家发展到现在的300多家,但企业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土壤修复市场鱼龙混杂。在美国、英国和荷兰等国,近60%的污染削减和控制投资由私营部门直接支付,通过建立“超级资金”,专门用于处理责任方不明或者不具备修复能力责任方的土壤污染。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缺乏相关融资机制,巨大的财政压力决定了土壤修复产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技术资金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国内的土壤治理企业主要以国外技术授权为主,自主研发的技术储备不足,核心技术缺乏[11]。化工试剂常常被用于修复土壤污染,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也需面临二次污染的风险,发展绿色生态的修复技术成为当务之急。此外,土壤修复产业投入过大,短期难以实现明显经济效益,投资方介入意愿不强。上述原因导致中国污染土壤修复市场活跃度不足,公众对土壤修复产业的关注度较低,市场上缺乏土壤治理工作相关科技推广机构及相关人员,严重制约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
3.环保意识淡薄,缺乏修复动力。土壤防治工作的信息透明度不够,政府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公众土壤保护意识淡薄。由于土壤污染治理周期较长,在土地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土壤污染治理的时效性可能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收益,修复工作甚至会受到当地的阻挠,土壤修复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此外,公众缺乏土壤修复的动机与意识,由于未形成规范的土壤污染奖惩措施,农民往往选择开发新地而不是修复污染土地,造成了污染土地的闲置与浪费,也加重了土壤污染转移与扩大的风险。在公众普遍缺乏参与积极性的前提下,土壤修复产业的从业人员不足,行业效益无从体现,更加抑制了公众的参与意愿。endprint
四、对策与建议
1.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国家的宏观调控与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土壤修复与治理工作能够良性稳定发展的保障。就当前的行业发展态势来看,国家需要进一步制定翔实的土壤修复的规划和工作安排,规范土壤修复市场的准入门槛,让更多有修复技术和资金实力的企业参与土壤修复工作。当前,国家正在加快推进土壤污染立法进程与进一步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2.完善投融资机制。土壤修复所需要的费用远远高于土壤防治工作的进行所需要的费用,政府应加大对企业土壤防治工作的财政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参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同时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资金来源,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土壤修复产业。
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当前专业人才匮乏是土壤修复行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土壤修复不同于其他传统行业,土壤再生、污染转移机理、相关植物的选取及其他物理化学处理方式等土壤污染处理环节均需要专业的人才来把握。这就要求企业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相关技术的研发,将自主研发与引进相关技术相结合,研发出适合中国土壤特性的修复技术和修复设备。
4.全面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通过针对性地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土壤防污染工作的财政支出,从原始的环境“末端控制”转化为“源头控制”。给予环保者一定的奖励,激发公众环保的热情,让更多的民众投身于环保工作中。此外,通过激发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企业技术的改进升级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参考文献:
[1] 林笑.土壤修复会成下一个热产业[J].财经与投资,2014,(10):46-47.
[2] 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R].2014.
[3] 薛祖源.国内土壤污染现状、特点和一些修复浅见[J].现代化工,2014,(10):1-6.
[4] 李玲.土壤污染特点现状以及监测技术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3):34.
[5] 骆永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J].化学进展,2009,(23):548-564.
[6] 骆永明.中国主要土壤环境问题及对策[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8.
[7] 余轶松,邓力.土壤污染现状及研究进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1):112.
[8] 重金属防治与土壤修复行业2015年发展综述[J].中国环保产业,2016,(8):11-17.
[9] 李丽,张兴,李军宏,等.土壤污染现状与土壤修复产业进展及发展前景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3):45-48.
[10] 程小谷,张展毅,章生卫,等.土壤修复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浅析[J].广州环境科学,2016,(1):1-5.
[11] 李培军,刘宛.我国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现状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2006,(12):544-548.
[责任编辑 史丽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