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线漫点诗意江南
——评吴冠中的画

2017-10-29 01:20孤岛
新疆艺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吴冠中笔墨油画

□孤岛

吴冠中的油画作品《周庄》

2016年4月4日,在保利香港2016春拍“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上,吴冠中的油画作品《周庄》以2.36亿港元落槌成交,不仅夺冠拍卖会,而且创造了其个人作品的拍卖纪录,同时刷新中国现当代油画的最高纪录。据媒体披露,1997年吴冠中78岁时创作的巨幅《周庄》,为一位东南亚藏家秘藏了二十年,《周庄》是吴冠中的压卷之作。吴冠中的画作价格25年涨逾2000倍。

其实,吴冠中的油画代表作更应是《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至于国画代表作则更多,除《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以外,还有很多,都是描绘长江三角洲一代的风光风景的,山树、河潭、村庄、房屋与院落,竹海、太湖、小动物与飞鸟,藤线与荷叶,等等。

吴冠中是20世纪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中西艺术技巧融会贯通,国画、油画俱佳,并在画中体现了中国精神、东方韵味,简淡素雅,蕴含着民间情调,江南诗意,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从江苏宜兴到杭州艺专,从抗战中的重庆大学到“以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巴黎留学,从欧洲又回到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院校边教书边创作,到“文艺整风运动”时成为“毒素”和“资产阶级的堡垒”被打倒,“文革”时被下放农村改造……吴冠中先生的艺术追求一直在“路漫漫”中“上下而探索”。就是在下放劳动期间,仍然一个人推着自行车,带着画板、水和干粮,寻找乡镇上的老房子、小巷、河塘写生画画。那幅著名的画作《故乡小巷》,就是这样诞生的。

吴冠中最初的艺术觉醒,来自杭州读书时代。他受杭州艺专学生朱德群(后来成为国际有影响的画家)的启示引导,从浙江工业学校机电专科改读艺专,走上美术创作之路,他先师从林风眠、吴大羽、常书鸿、潘天寿等中国名家,后在欧洲师从杜拜教授、苏弗尔皮教授等西方名家,而西方莫奈、梵高等印象派的风景画,打开了他的眼界,也让他更加思念并喜欢故乡的田园、乡村。

艺术形式现代感很强的画家吴冠中,画境却是一派乡村田园的自然风光。他的故乡是风景宜人的苏南无锡市宜兴县(后改为市),无锡是一个盛产大画家的地方,仅近现代就有胡汀鹭、徐悲鸿、钱瘦铁、华君武、钱松喦、尹瘦石、程及等大家。

从东方到西方,从城市到农村,吴冠中无论在顺境逆境,都一直不懈地画画、读书,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用笔墨践行着“油画中华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艺术理念,最终形成了自己简洁明快、朴素高雅、诗意浪漫的艺术风格,表达着东方家园的纯静、美丽、空灵、优雅、恒定、快乐,似古似今,如痴如梦。

吴冠中中国画作品《春又至》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

我看吴冠中的画,怎一个“美”字了得,线条的曲直搭配出的和谐之美,墨、色浓淡中透视出的光斑、光感的美,无论国画还是油画都带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吴冠中的美术作品,以纯个性化的艺术形式,展现了阳春白雪式的中国精神文化品味。

吴冠中的画,尤其是他中年以后主攻的风景油画或山水国画,画的不论是中国江南的乡村,徽派建筑的黑墙白瓦,水乡的小院小巷、石拱桥,水潭树丛,还是江南的青山、绿树或是现代派的舞藤狂枝,都可以看到笔墨上的简约素淡,勾勒线条的明快流畅,使用色彩虽斑驳却稀少有致:黑白灰、黄赤绿,少而点睛,大量的空白犹如空谷传声,笔尽而韵不尽,墨完而意不完,流动着音乐的旋律,散发着东方的诗意,弥漫着烂漫的芬芳。

吴冠中是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滋养的中国画家。道家的“无”,变成了他画里的“于无声处”;儒家的“仁”,变成了他画幅上的“美好”;佛家中的“空”,变成了他笔下的漫漫留白——传统绘画中的空白部分亦系整体构成中的组成因素,所谓计白当黑——这使得吴冠中的画非常赏心悦目,可以观,有形象构图的线条美、建筑美;可以听,有旋律的流动性,音乐的飘逸美;可以读或品,画中意境漫溢着唐诗宋词的诗意美。

吴冠中油画作品《鲁迅故乡》

吴冠中画作的色彩,用的极少——有时用一些色点,有时只用一小块色,有时与线条融在一起,却十分鲜亮、炫丽、迷人,画龙点睛。这一点,与张大千的泼彩山水大量用色块、色面相反,画面显得更清洁、明快。他用的色是单色,不是混合色,色彩非常鲜亮,这种既简洁又鲜亮的色彩表现,可能是受到了未来主义画派的影响。《未来主义服饰宣言》鼓舞世人废除色彩暗淡、线条呆板的服饰,代之以色彩鲜明,线条富有运动感的新服饰。

吴冠中画面上有的黄色点、红色点,其实没有相对照的实物,是虚晃一枪。但起到的效果是渲染情绪,构成一种神秘的图案美、音韵美和诗意美。这也可能是他吸收了未来主义画派的思想——因为未来主义者认为:人们可以在我们的画上看到点块、线条、色彩的面,它们不呼应任何现实的东西,而是按照一个我们内心的数学、音乐感觉准备着和加强着观赏者的情感。因此我们本能地寻找具体的外界景色与内心的抽象情感之间的连接。这些似乎是非逻辑性的线条、点块、色彩的画,它们是我们画幅的秘密钥匙。

吴冠中的画,看上去简洁但不简单,看上去明快而实际上饱含着情感和韵味的辛酸苦辣咸,看上去是江南古老水乡的风光,实际上美得犹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而吴冠中通过他的笔、他的墨、他的油彩,将江南的山水、房屋、草树简化并美化了,只剩下艺术画面上的美。实际上,这画面上流动的“美”,也是吴冠中灵性中的“美”,一种主观心灵美的艺术再现,是他对故乡江南美和祖国大地的爱恋、思念、疼痛、心灵重塑重造的艺术体现。这种美,是艺术的,更是情感的,心灵的,哲思的。

苏东坡曾评价王维说:“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我说:吴冠中的画也是有形的田园诗篇;吴冠中的散文充满了画思意趣,作为画家的他也是一位散文家,他著有散文集《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

吴冠中曾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艺术观点:“笔墨等于零”。

他认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这话怎么理解呢?包含两个层次:一,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二,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所以,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吴冠中这样解释他的观点。

可见,吴冠中是一个重内在精神意志的大画家,反对形式至上,反对依靠笔墨的外在工夫混淆视界。但是,当面对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美术界出现的群魔乱舞的怪象时,他又说:“然而近几年画家满天飞,处处冒出天才来,丑态令人作呕,鲁迅所深恶痛绝的‘空头美术家’像蝗虫一样在繁殖,我又深感科班基本功训练的重要了。在基本功前,鱼目混不了珠。”(《忆母校科班》)

吴冠中很注重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与色彩的巧妙搭配,借美的物象表达美的情感、心境,尝试将西方形式结构和中国意境、神韵的融会贯通,构成了“自然--形韵”的新体系。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意思是,君子之所以能中庸,说话做事把握“度”,是因为时时将心放在“中”的位置上,言行认认真真、小心翼翼,而小人反对中庸,言行喜欢“过度”,是因为没有畏惧心和羞耻心,才无所顾忌,为所欲为。

吴冠中中国画作品《斜阳面面红》

“笔墨等于零”,“在基本功前,鱼目混不了珠”,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两面合二为一,构成了艺术的中庸辩证之道。如果说“笔墨等于零”,是说给那些有笔墨功夫而无表达的意境、情感、思想的学院派画家的,后者则是批评那些没有经过任何绘画基本训练却敢乱涂乱画、乱创新的胡涂“画家”的。其实,文学艺术的任何形式,乃至一种手艺要达到顶峰,都是技术、艺术、才华和内在精神的同台搭档演出。

没有形式,无皮毛不存;仅有形式,只是一个空皮囊,一具僵尸。

吴冠中还曾放言:“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

这又引起了社会的轩然大波。

“美术领域从来没有过鲁迅,没有像鲁迅那样使人灵魂震撼的作品……鲁迅的文学能够震撼社会,原因在哪里?是思想。”他剖析说,“我可以说,大部分美术家缺少思想。齐白石作为一个画家,他的社会功能必然比不上鲁迅,多一个少一个问题不大,但是中国近现代没有鲁迅的话,是不可思议的。所以,美术越来越让我感到失望。

吴冠中之言是切中时代之要害的。

吴先生还希望“我的呼吁就是说我们的艺术要有深刻的震撼人心的魅力。”而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甚至是中国历代国画艺术所欠缺的,像郑板桥的竹,本来只是“四君子”之一,但因为题上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样一首忧民忧国的诗,一下子有了社会深刻度,让人震撼。

吴冠中国画作品《石榴》

追求素雅洁美的吴冠中,探到了艺术的至美,但其绘画还缺少一种崇高的精神,也就是说,艺术背后所表达人性人情与社会思考的深度、广度不够。

我十分欣赏大哲学家康德曾说过的话:“仅仅有美是不够的,还需要崇高。”吴冠中的画,美到了极处,但崇高感很少,撼人的悲剧色彩一样很少。可敬的是,他作为画家认识到了,并且仰视“崇高”而伟大的作家鲁迅。

而在西方油画界,还是有不少让人震撼的崇高艺术作品的,如爱德华·蒙克的《呐喊》,马克斯·金斯伯格《皮耶塔战争》,梵高的《星空》等等。

当然,绘画毕竟不是哲学和社会学,它首先是美,最离不开的也是美。吴冠中的画有了足够的素洁之美,也就有了永恒的欣赏价值。

吴冠中说:“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

一些追名逐利的画家将被美术史遗弃,而吴冠中的画被时代“真诚的挽留”,因为它们将西方的素描和中国的线描结合在一起,将传统的国画笔墨韵味和西洋画中的感情色彩结合在一起,并注重中国画的留白、东方文化中的阴阳和谐、亲切柔和,暗藏弦外之音等精神国粹、审美风格,一起融入他的美术作品,表达了自己素洁、仁善、和美、空明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境界。吴冠中的许多画,都有一种象外之美,弦外之音,一种充溢着美好与感动的精神境界。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了“吴冠中回顾展”;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吴冠中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年,一直只展览古代文物的大英博物馆,首次破例为健在的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给他颁发了“巴黎市金勋章”;1999年,中国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这是中国籍艺术家中首次获此殊荣,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次将这一荣誉授予给亚洲人。

世界给了吴冠中美誉,吴冠中也以自己的方式回报世界。2008年,已89岁高龄的吴冠中将当时价值约6600万新加坡元的个人创作的113幅画作,捐献给了新加坡美术馆。他说:“新加坡是我尊敬的一个国家,它的道德品质介于中西方之间,文化与中国接近……我的作品属于世界人民,不管哪个国家,他们诚心诚意要并能展示出来,我都可以给。”

更令世人不解的是:在他的画作市场价每幅达到近百万元的1991年的9月,他整理家中藏画时,挑出了几百幅自己不满意的原创油画、国画作品,将它们全部毁坏,并扔入火中付之一炬。吴冠中写了《毁画》一文,记述了此事。

“我早下决心要毁掉所有不满意的作品,不愿谬种流传。开始屠杀生灵了,屠杀自己的‘孩子’。将有遗憾的次品一批批,一次次张挂起来审查,一次次淘汰,一次次刀下留人,一次次重新定案。一次次,一批批毁,画在纸上的,无论墨彩、水彩、水粉,可撕得粉碎。作在布上的油画只能用剪刀剪,剪成片片。作在三合板上的最不好办,需用油画颜料涂盖。儿媳和小孙孙陪我整理,他们帮我展开六尺以上的巨幅,一同撕裂时也满怀惋惜之情,但惋惜不得啊!我往往教儿媳替我撕,自己确乎也有不忍下手的隐痛。画室里废纸成堆了,于是儿媳和阿姨抱下楼去用火烧,我在画室窗口俯视院里熊熊之火中飞起的作品的纸灰,也看到许多围观的孩子和邻居们在交谈,不知他们说些什么……”

因为他有一个信条:“不满意的画绝不能让它流传出去,否则会害人。”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吴冠中不仅是一个明白、明亮的画家,也是自制力很强、钱财欲很淡的大画家。

吴冠中毁画可能是受了法国华裔名画家赵无极的启发。在法国画坛,吴冠中与赵无极、朱德群有留法“三剑客”之誉。据《赵无极自传》记载,1978年,出于好友米修的启发和鼓励,他从上百幅水墨中挑选出17件,其余的全部销毁。这17件作品后来在法兰西画廊展出,还专门出了一本书。

吴冠中对自己有败笔的画作如此,对伪作的抗议更是不遗余力,不惜对簿公堂,以保持艺术的纯洁!1993年11月,他以74岁的高龄状告两家拍卖公司拍卖假冒他名义的伪作《毛泽东炮打司令部》侵权,最终吴冠中胜诉。

相比当今那些为金钱而艺术的“艺术家”,吴冠中成了中国艺术商品化时代一种纯洁精神的象征,一种素心从艺的代表。画如其人,吴冠中以素洁、高雅的画作,展现自己纯粹的内心,美在画面上,更在人性里。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91岁的吴冠中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

两年多后,2013年2月4日,国家文物局颁发了《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第二批)》的文件,此批,当代画家作品一律不准出境者仅吴冠中1人。

吴冠中的画,从线条、用墨、用色,删繁就简,以最少的笔墨和色彩表达丰富的神韵和意境,甚至可以说简洁到了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正如西方“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所言:“画面中没有可有可无的部分,若不起积极作用,必起破坏作用。”这只有自我控制力很强的艺术家才能做到的。吴冠中就是其中一位。

吴冠中是当代唯美主义画家的代表,田园画家的代表。

(本文图片由蒋建斌提供)

猜你喜欢
吴冠中笔墨油画
一张油画
春江水暖
笔墨童年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油画《塬下》
油画
吴冠中 山一程,水一程
《岁月长又长》(油画)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