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石文太
【摘要】 目的 比较在粘连性肠梗阻疾病医治中开展传统开腹手术方式以及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方式的可行性。方法 7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根据医治手术方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为一般组与腹腔镜
组, 各39例。一般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方式, 腹腔镜组给予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3.4±4.6)h、胃肠功能恢复所需时间(22.3±4.1)h、
术中出血量(31.7±6.8)ml, 均明显优于一般组的(38.4±4.2)h、(63.8±9.6)h、(141.7±26.8)m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一般组17.9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粘连性肠梗阻疾病医治中开展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 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较短, 且该手术创伤较小, 能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 进而促进疾病的恢复, 值得在粘连性肠梗阻疾病医治中运用和推广。
【关键词】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9.027
传统开腹手术方式以及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方式于粘连性肠梗阻医治中应用几率较高, 本文主要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可行性。结果显示, 在粘连性肠梗阻疾病医治中开展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 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且该手术创伤较小, 能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详细分析步骤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4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78例, 根據医治手术方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为一般组与腹腔镜组, 各39例。一般组:男女比例为17∶22, 年龄9.4~72.3岁, 平均年龄(32.8±13.2)岁;腹腔镜组:男女比例为21∶18, 年龄8.6~71.1岁, 平均年龄(31.9±
13.1)岁。入选标准:患者以及家属自愿签署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78例患者经过结合临床体征、临床症状、腹部CT或立位平片检查以及其手术病史后, 被确诊为粘连性肠梗阻疾病患者。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存在不同程度的腹胀症状、腹痛症状、伴随恶心呕吐以及排气排便停止等。体检显示:腹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反跳痛、压痛或轻度肌紧张。出现心脏、肾脏等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在入选研究之中, 排除麻痹性肠梗阻疾病患者以及绞窄性肠梗阻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患者在进行手术前要禁食禁水, 以减少肠道的压力。同时进行补液, 将水解质与电解质维持在平衡的状态中。一般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方式进行医治:麻醉完成后引导患者以仰卧位进行手术, 切开切口。其中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则在原手术切口部位进行, 随后将粘连分离。当患者属于小片粘连情况时, 可通过钝性分离进行分离。当患者有广泛性粘连情况时, 则通过小肠折叠排列术予以分离。待粘连分离完成后, 冲洗腹腔, 确定患者没有活动性出血症状时, 于其粘连部位涂抹生物蛋白胶以及透明质酸钠, 以达到防止患者再次粘连的目的[1]。随后再次查看患者肠管, 确保没有损伤、粘连情况后置引流管、缝合, 完成手术。腹腔镜组患者则予以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展开医治:同样在麻醉完成后切开切口, 切口位置以患者的原切口为标准, 在距离该位置5 cm处, 将二氧化碳气体注入患者腹中, 以完成气腹建立工作。随后依照患者的实际肠道粘连位置, 在距离该处5 cm处再开切口, 以通过腹腔镜观察, 确定患者粘连的病变部位后予以分离[2]。同时查看患者肠管, 确保没有损伤、粘连情况后置引流管、缝合, 完成手术。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 腹腔镜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3.4±4.6)h、胃肠功能恢复所需时间(22.3±4.1)h、术中出血量(31.7±6.8)ml, 均明显优于一般组的(38.4±4.2)h、(63.8±
9.6)h、(141.7±26.8)m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手术后, 腹腔镜组未出现并发症;一般组患者有7例出现并发症, 其中切口感染4例, 肺部感染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7.9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一般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9, P<0.05)。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为临床治疗中一种多发急腹症, 往往是由腹部手术后肠粘连导致肠管炎性充血发生, 导致肠壁吸收能力降低, 进而引发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出现紊乱情况[3]。该疾病不仅会导致患者的肠形态发生改变, 而且可引发全身机能紊乱, 病情严重时可使患者生命受威胁。其发病部位主要在小肠位置处, 约为40%。究其发病原因主要为患者存在腹部手术。研究发现, 对大多数腹部疾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这一并发症出现几率较大[4]。此并发症出现后, 若不及时干预, 可能会发展为狭窄肠梗阻、肠穿孔等, 危及患者生命。对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会先对饮食进行禁止、施予肠胃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等措施, 若以上措施实施了48~72 h患者症状仍不见好转, 需施予手术[5-7]。手术方式一般予以传统开腹手术方式以及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对于患者的伤害性较小, 且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低, 因此推荐应用[8-10]。endprint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腹腔镜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所需时间均短于一般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一般组,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一般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证明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较好。
综上所述, 在粘连性肠梗阻疾病医治中开展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 不仅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较短, 且该手术创伤较小, 能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 进而促进疾病的恢复, 值得在粘连性肠梗阻疾病医治中运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鸷. 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术治疗老年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中国老年学, 2016, 36(14):3492-3494.
[2] 王洪会.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 12(6):126-128.
[3] 武存荣.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49):276, 278.
[4] 贾迎光.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比较.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14):151-152.
[5] 马锦涛.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腹腔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体会.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5, 21(5):37-38.
[6] 徐丽华.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行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的疗效及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中国伤残医学, 2015(1):177-178.
[7] 于峰.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76例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 22(4):499-502.
[8] 赵群尧. 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2):201.
[9] 张明.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应用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的疗效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26):5155.
[10] 孔晓宁.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腸梗阻体会.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 22(2):28-29.
[收稿日期:2017-08-03]endprint